据明嘉靖年间《王姓墓碑》记载:始祖王宁德原山西太原府太原县人,在浚县居官,爱浚山水,择此定居,后人户增多,故取名王可庄。 |
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方氏墓碑》记载:方姓始祖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方庄。 |
周姓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县城东街,后又迁此黄河故道处,以地势取名河道村。 |
据该村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姓墓碑》记载:始祖享礼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浚东咀儿头。因该村地居黄河故道堤头河咀之处,故称咀儿头,简称咀头。后因村北另有一咀头,故称前咀头。 |
是自前咀头发展而来,因居前咀头之北,故称后咀头。 |
据马姓家谱记载,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马村。因重名,其居县城之北,更名为北马村。 |
据原名寺庄,因附近有寺院而得名。与村北之后寺庄对称,故名前寺庄。 |
与村南之前寺庄对称,故名后寺庄。 |
据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浚县东十二里小屯村。相地处黄河故道之决口处,屯口以后取村名小屯,简称屯里,后按方位分东屯和西屯。居西,称西屯。 |
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浚县东十二里小屯村。相地处黄河故道之决口处,屯口以后取村名小屯,简称屯里,后按方位分东屯和西屯。居东,称东屯。 |
据《杜姓家谱》记载,杜姓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村地形似桥,取名桥庄。后因与村西之桥庄对称,故名东桥庄。 |
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王姓祖碑》记载,王姓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村地形似桥,取名桥庄。后因与村东之桥庄对称,故名西桥庄。 |
隋时有韩姓在修府建寨,称韩府寨。后演变为韩寨府。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沿用韩寨府之名至今。 |
处于黄河故道,土质多沙,取名沙地。明初,赵、吴、徐三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各冠以姓氏称赵沙地、吴沙地、徐沙地。因居东沙地之西,故三村统称西沙地。 |
据清雍正五年(1727)《赵姓墓碑》记载:“赵姓者本山西洪洞人也。自明永乐年间迁于浚北东沙地村。”处于黄河故道,土质多沙,取名沙地。后发展为东、西、中三村,居东,故称东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