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龙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龙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朱瑞将军是我军炮兵创始人,解放战争时期而牺牲的最高将领,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百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48年牺牲与东北,毛泽东亲自写下:“朱瑞同志的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之巨大损失。”为纪念朱瑞将军,1982年曙光村改为朱大兴村。
传说现在的龙河镇,在历史上遭遇千年不遇的旱灾,地干如裂,庄稼枯黄,几近绝收。托塔天王李靖路过这个地方,目睹旱情后急回天宫向玉帝禀报。玉帝急下圣旨,令东海一条水龙前去降雨救灾。相传水龙到达龙河境内时,落地翻身打滚,天空大雨倾盆,地面上便神奇地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致使当地庄稼复苏,从此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为感谢上苍恩泽,当地百姓就把这条长10千米河道尊称为“龙河”。此前群众在龙河北岸,兴办集市,开展贸易,得名龙集。
据传说:原来靳氏39世之前从山东省苟县迁到该地居住,当时人烟稀少,有一条河从西北至东南长年流水,阻隔交通,无法耕地,人员无法行走,结果姓靳人在河道上建一座石拱桥,得名靳桥(据传此桥被黄河来水沉没)。
清代,地主罗席村在此筑圩防匪,后又立集兴市,故名。
以社区辖区内将军里小区命名,将军里小区是标志性景观建筑物。
据传200年前村民迁居此地,因处龙河与东小河之间得名夹河。
据说,东圩先建,西圩后建,且都是由两家姓蔡创建的,后来的两圩合并,人们为了纪念两家创建圩子的祖先,就取名双蔡圩。
清朝时期罗圩罗姓地主在宿迁城南有大片土地,雇佣佃农种植,后佃户居住村庄得名罗庄,因罗姓在当时有钱有势,闻名乡里,村逐渐演化为大罗庄。
据传在150年以前,因该村东有座石桥,得名桥庄,蔡建新祖父在清光绪年间由乱庄西北蔡梨园迁居桥庄,改名为守旺圩(守旺儿子出自孟子一书),后蔡建新父考取清光绪侍卫后,改为侍卫圩,解放后改为桥庄。
大约200年前,有几户蔡姓的人家在村南盘窑烧砖,后众称窑庄;2001年因重名改为姚庄。
据传250年前,沈姓迁居此处,村前有座石桥,故名。
据传明朝时期,罗姓村民在村四周挑一道圩沟用于排水防匪,故名。
300年前(清朝初期)戚姓在村四周挖沟筑土圩防匪,故名。
据《宿迁县志》载:“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董、王二姓的两家民间艺人自山西逃荒到宿迁境内,至龙河边落户安家,长期以卖艺为生,其将山西老家的高跷带到宿迁,经过代代传承,宿迁民间乡会极为盛行。”1982年由戚圩村分出董王村。
据传此庄原属姓吴的小庄,后吴大脚卖给蔡姓,在庄西北有乱莹地,紧靠村庄,得名乱庄,1969年取其反义更名为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