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鲁甸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鲁甸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民国时期,根据文庙山系城北一屏障,改崇文为文屏,故而得名文屏。 [详细]
  2021年3月,鲁甸县撤销文屏镇,设立文屏街道和砚池街道。 [详细]
  清雍正年间(1730年前后),唐姓农户在该地引水,以水为动力开设磨坊,故名水磨。 [详细]
  沿翠屏撒家营梁子延伸到该地,突起一山包,形如龙头,山下有清泉长流,故名龙头山,镇由此得名。 [详细]
  因镇政府驻小寨镇村而得名。明朝永乐年间,有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民到此定居,筑一寨墙,因其小,故称小寨。 [详细]
  江底镇原称大水井乡。清雍正八年(1730年),当地住民在该地一泉水处修一较大水井,故名大水井。2006年,人民政府搬迁江底村潘寨后改为江底。 [详细]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归流时,清军小头领王朝龙率兵克服此地,受封“昭武校尉”,治方圆村寨,为感谢朝廷的“洪恩大德”,便将此地定名恩德洪,也称大德宏。1925年,鲁甸县长石联奎因案到此.认为时已民国,旧名应改,便据该地置于县境之南,南方在“五行”内属火,遂改称火德红。 [详细]
  清顺治年间(1652年前后),境内有两棵铁杉大树,树枝如传说中的龙爪,树下有清泉长流,故名大龙树。乾隆年间(约1750年),当地彝族龙、陆二姓在大龙树北500米处建街,定名龙树街。 [详细]
  新街镇原是一片荒山野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附近观前村民移居于此,开设茶馆饭店,日渐热闹形成新圩,故名新街。 [详细]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潘、吴、罗、胡等姓外籍人户迁入境内,在今黑石凉水井自然村后建街(称太平朝街)定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因山坡梭塌,街子被毁,几年后在太平朝街址北4.5千米处另建新街,遂定名梭山街。 [详细]
  清乾隆年间(1750年前后),该地采矿,有一矿洞内淌出红色锈水,矿方取“开张洪发”之意,称此洞为洪发洞,后洪发洞塌方陷落、该地遂名落洪1951年土改工作队取快乐火红之意,改“落洪”为“乐红”。 [详细]
  桃源回族乡历史悠久,清代雍正初年,回汉民族相继迁入,因桃源村旁有一片桃树,故称为桃园,后演称为桃源。 [详细]
  茨院回族乡因乡人民政府驻茨院得名。茨院为彝语,意为田坝。 [详细]
  鲁甸为彝语地名,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在鲁甸境内置古寨巡检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筑鲁甸城,设鲁甸厅,属昭通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设县,1958年11月,鲁甸县并入昭通县,1961年恢复建制。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