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陆良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陆良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中枢镇,总面积8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万亩,下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辖区内总人口103827人,其中农业人口51238人。2001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2.89亿元,人均纯收入2679元。

中枢镇地处云南陆良县城,为陆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海拔1840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境内设有省级文明保护单位——建于元代的千佛塔;种植于元末“兀耳朵茶”,九蕊十八瓣,枝柔叶碧,被誉为“滇茶第一”;种植于明代古刹东岳宫廷院(今县-院内)一罗汉松,树龄约四百余年,苍劲挺拔,四季常青。西桥、青山一带蕴藏丰富之石灰石,质地细腻,近似汉白玉为建筑雕刻之良好石料。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新盘江、阎芳河、四河,主要水库有青山、芭茅冲等水库。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境内建有同乐市场、东门菜市场、北门园艺市场、窑上钢材市场、阎方桥木材市场、滇东北建材城,成为全县交易中心,是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境内现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2880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11864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50人。

中枢镇在农业内部结构中,形成以粮食、烤烟、蚕桑、畜牧为支柱产业,以蔬菜水产、花卉园艺、经济林果为后续产业的良好格局;在第三产业方面,形成以建筑、建材、商饮服务为主、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枢镇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经济社会钱面发展。2001年末粮食总产18.35万公斤,人均有粮358公斤,蚕桑实现产值963万元,烤烟实现主值683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5219万元,经济林果实现产值326万元,蔬菜水产实现产值519万元,花卉园艺实现产值24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268个,从业人员10233人,年实现营业收入6.86亿元。

“十五”期间,中枢镇将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实现交通沿线经济战略、城郊结合型经济战略,依托县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以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城镇居民管理新路子,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兴办科教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把中枢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政治稳定的现代化强镇。。

530322002001 121 吉祥社区

530322002002 121 同乐社区

530322002003 121 鑫城社区

530322002004 121 希望社区

530322002006 122 北辰社区

530322002007 122 北坛社区

530322002008 122 西华社区

530322002009 122 朝阳社区

530322002010 122 紫溪社区

530322002011 122 青山社区。

板桥镇位于陆良县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距曲靖市45公里。辖区国土面积178.8平方公里,全镇辖17个村委会,有97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总面积10万亩,其中水田5.4万亩,旱地4.6万亩。截止2006年6月,全镇现有总人口90652人,23537户,其中世居回族1451人,系回汉杂居区。

板桥镇是陆良的北大门,是陆良对外开放和向滇东北交流的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水利、资源优势。境内曲陆高速公路、326国道及盘江公路穿境而过,白大县乡油路和板旧、板摆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同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内流经南盘江、板桥河等8条河流,有县乡中小型水库11座,总储水量达3620万方,地处陆良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有水泥、墙地板砖、红砖、沙石加工企业数家,建筑建材资源供应充足;其次建有大型焦化加工企业,能源储备充分。

板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在全县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镇党委、政府紧扣“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主题,“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核心,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重点突出和发挥“粮、烟、桑、畜”四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以“稳粮、扩烟、强桑、兴畜”的思路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以左里堡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2005年板桥镇粮食种植面积26500亩,实现产粮3283.7万公斤;烤烟种植5740亩,实现产量755吨,产值892.7万元;桑园面积21000亩,产茧1100吨,实现综合产值2600万元;畜牧产值13908万元。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1元。未来几年,板桥镇计划:优质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5000亩,烤烟争取发展到6500亩,蚕桑发展到28000亩,畜牧业建成7个养殖示范小区。其次以蔬菜、优质林果为后续产业重点培育。

板桥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地域。旧州曾经作为陆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河东、河西曾是南中地区海陆货物集散贸易中心;有着小堡古城和白塔峰合古道的见证;有着月牙江畔金钟潭、盘江九曲十八弯优美动人的传奇故事,厚重的文化底蕴、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开发价值。

地理位置:三岔河镇位于陆良县坝子东部,镇名因该地原系南盘江泛流形成的三条小河交叉汇流此地而得名。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东接龙海山,与核桃村、双箐口乡相邻,南与马街镇接壤,西邻华侨农场、中枢镇,北与板桥镇相连。

地形与海拔:全镇地处坝区,东部为龙海山,最高海拔2686米,居民点及水田均分布在坝区内,坝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830米,境内沟渠交错纵横,老盘江及支流杜公河纵贯南北,大小池塘星罗棋布,是红土高原珠江水系上游典型的渔米之乡。

气候特征:境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平均气温14.7度,一月平均气温7度,七月平均气温20.1度,无霜期年平均249天,年降雨量870毫米,年日照2235.15小时,适宜以水稻为主的各种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八月低温和倒春寒、冰雹等是常见的气候性灾害。

土地面积:全镇总面积121.4平方公里,其中坝区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3%;山地总面积3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6%,2004年末有耕地面积61013亩,其中水田46523亩,旱地14490亩,人均占有封底0.6亩。

人口分布与民族:全镇98%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坝区,人口密度为1223人/平方公里,2004年末有28249户,总人口113920人,其中农业人口105264人,占总人数的93.6%;非农业人口7490人,占总人数的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2%,有少数民族(回族、彝族、白族)322人,占总人数的0.28%。三岔河镇是陆良县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乡镇,同时也是我省少有的农业大乡镇之一。

粮食生产:全镇粮食总播面积99292亩,总产量41745吨,其中大春52200亩,产量30822吨,小春44500亩,产量10923吨,经济作物22253亩,其中烤烟10000亩,产值1116万元,蚕桑面积12253亩,养蚕张数29759张,蚕茧产量1032892公斤,实现产值1386万元。。

陆良县辖镇。云南省烤烟和生猪生产基地。1950年设第五区,1958年改马街公社,1969年复第五区,1970年复马街公社,1983年设马街区,1988年建马街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坝区,距县城15公里。面积164平方公里,人口9.4万。境内水利设施较为完善,公路四通八达。辖马街、大龙潭、小龙潭、泉丰、前所、良迪、刘家、朱家堡、金家村、大西营、黄官营、汤官箐、海螺、湖海、尹旗堡、海界、郭家村、样稻、庄上、薛官堡、杜旗堡21个行政村。境内有县办民族织染厂、金属制品厂及丝绸、建材、冶金等乡镇企业。数百年来,远近闻名的马街集贸市场经久不衰。农业、手工业、养殖业及服务业等发展迅猛,成为县经济发展最佳的乡镇之一。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南朝繿龙颜碑现存薛官堡办事处。佛教圣地终南山、五峰山群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如意龙潭为境内主要景点之一。
召夸镇距云南昆明130余公里、曲靖市60公里、陆良县城25公里,是陆良改革开放之南大门,地处交通要道,古时曾设“哨卡”,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贾商云集,素有“旱码头”之美誉。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总人口3万余人,耕地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8%,自然条件优越,独具区位、交通、资源、环境四大优势。

区位优势:召夸镇地处一省两市一州交壤之地。东邻曲靖市师宗县,南接红河州泸西县,西与昆明市石林县相连,距国家AAA-风景名胜区陆良彩色沙林12公里,位于阿庐古洞━━石林━━罗平小三峡━━普者黑滇东南旅游风景线段,商贸旅游发达。

交通优势:召夸境内路网建设齐全,交通发达,路况优良。南昆铁路、324国道、曲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广西、贵州等地必经之处。召夸至罗平江底(接贵州)路段经省政府立项,拟在今年10月初开工新建一条一级公路。届时召夸境内交通将十分便捷。

资源优势:召夸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镇基本形成“粮、烟、畜、林”四大支柱产业,蔬菜、经济林果、高床养羊、土鸡饲养、中药材、煤炭等后续产业迅猛发展。为使位于召夸集镇内的南昆铁路陆良站真正成为以召夸为枢纽的全省物资集散地,将进一步扩建站前广场和货运大楼,把货运吞吐量扩大到50万吨/年。重点运输原煤、焦煤、烤烟、农畜产品、时鲜蔬菜水果、汽油、水泥、纸张、化肥及其它物资,充分发挥云南陆良的经济出海大通道优势。火车客运至广州、广西、贵州等地到召夸乘坐非常便捷。

环境优势:召夸镇投资环境优越,软硬件建设齐全。召夸镇1992年被国家列为百小集镇建设试点镇之一,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小集镇建设完成宽36米,长960米的外贸大街,占地65亩的集贸综合市场,库容量百余吨的蔬菜冷库,集镇周围已建成洗煤厂、焦化厂各两个,油库、采煤等大中型企业20余家。获得全国集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的召夸集镇,有宾馆、餐厅、娱乐室等设施。

召夸镇党委、政府决心以四大优势为依托,-位承租土地,以最优惠的政策,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来召夸投资发展,携手共创,共同打造一个物资流通、旅游、商贸发达的经济“航母”。

[行政区划] 大莫古镇位于陆良县西南部,介于南昆铁路的“陆良站”与“石林站”之间,称之为陆良的南大门。东与马街镇、召夸镇接壤,南与石林县西街口乡相连,西接石林县天生关村,北与小百户镇、中枢镇毗邻,2001年末,全镇辖大莫古、甘和、新村、大地、发峨哨阿油铺、太平哨、麻舍所、戛古、爱位、烂泥沟、挪岩12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78个合作社。0大莫古镇委员会,大莫古镇人民政府驻大莫古村委会小莫古村民小组,距县城22公里,距石林风景区仅18公里。全镇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4897亩,其中水田19355亩(秧田1710亩),旱地25542亩。人均占有耕地1.05亩,全镇年末总户数11164户,总人口43841人,比上年增加530人。聚居着汉、回、彝等3个世居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23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回族365人,彝族158人。

[经济综述] 200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3亿元,比上年的1.39亿元增10%,其中:(1)种植业收入9195万元,占总收入的60.1%;比上年增661万元,增7.2%。粮食收入1843万元,比上年的1772万元增加了71万元,增幅为0.4%;(2)畜牧业收入4508万元,占总收入的29.5%,比上年增532万元,增13.4%;(3)林业收入52万元,占总收入的0.3%,比上年的20万元增160%;(4)渔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0.08%,比上年的10万元增30%;(5)工业收入700万元,占总收入的4.6%,比上年减5万元,减0.7%;(6)交通运输业收入195万元,占总收入的1.3%,比上年的200万元减2.5%;(7)商饮业收入152万元,占总收入的1%,比上年的150万元增1.3%;(8)建筑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0.2%,比上年的25万元增250%;(9)服务业收入86万元,占总收入的0.6%,比上年增16万元,增22.9%;(10)其他收入227万元,占总收入的1.5%,比上年增7万元,增3.2%。

[财政、金融、保险] 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899.5万元,比去年790.1万元增加109.4万元,增13.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73万元,增5.8%.。

【自然概况】 芳华镇位于陆良县城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千米,东与板桥镇接壤,南与中枢镇相连,西与小百户镇及马龙县纳章乡、越望乡相邻,北与曲靖市越州镇、三宝镇毗邻,属山区半山区乡镇。西北部的板田、乘明、高栗树、雨补4 个山区村委会位于牛头山与竹子山之间的广阔山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山岭纵横,山谷交错,村庄多居于山谷、小槽坝、山坳之间;东南部的狮子口、戚家山、雍家、芳华、双合、龙潭6个村委会位于丘陵延绵、 与平坝相连的半山半坝区。海拔最高的是北部的竹子山,有2577米,最低的是南部的小黑山,有1860米,镇政府所在地芳华村的海拔是1880米。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4℃左右, 环境优美,水资源充足, 芳华河自西北经莲花田水库、水易堡水库蜿蜒于全镇境内,流向板桥河水库。有中小型水库27个,可蓄水3650万方以上,其中莲花田水库可蓄水1500立方米,可灌溉7.3万亩。水资源总量1.02 亿方左右。森林面积20 万亩,森林覆盖率34%。 植物资源主要有云南松、楠桉、华山松、圆柏、滇杨、桃、梨、苹果等20余种;动物资源主要有蟒蛇、穿山甲、獐子、野兔等;矿产资源较少,有少量的煤、铁、铜等。

【行政区划】全镇辖雨补、戚家山、狮子口、雍家、芳华、双合、龙潭、板田、乘明、高栗树10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全镇有7981户,30207 人,非农人口1245人,占总人口的4.1%,少数民族 1343人,占总人口的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8.8‰。全镇辖区面积24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有耕地面积27586亩,其中水田面积13112亩,旱地面积14474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92亩。

【经济综述】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116万元,同比增887万元,增幅6.2%。粮食总产量1315.8万千克,同比增41.3万千克,增幅3.2%;烤烟收购总量262.5万千克,收入3172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0.3%和24.5%;畜牧业总收入4970万元,同比增293万元,增幅6.3%;油菜籽收入901.25万元,同比增200万元,增幅12.6%;蔬菜、水产水果总收入1013万元;良种繁育、劳务经济、乡镇企业、个私经济等收入30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3元,比上年增269元,增幅12.6%。。

地理位置:小百户镇位于陆良县西部,距县城9公里,地势西高东底。北高南低,东与中枢镇接壤;南与大莫古镇和石林县石林镇接壤;西与宜良县九乡和马龙县纳章接壤;北与芳华镇接壤。

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46%;平均海拔1870米,年平均气温14-14.7℃,降雨量1000mm左右,无霜期249天,年平均风速4.6米/秒,年均日照1900小时。

土地面积:国土总面积449.8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733.4公顷,其中水田1426.7公顷,旱地1306.7公顷,人均耕地1.02亩。

人口与民族:辖14个村民委员会,81个自然村,11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三个民族。2004年末总户数9940户,总人口40400人,其中农业户数9759户,农业人口38500人,占总人口的95.30%,人口密度89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8.17‰。

农村经济: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32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773万元,林业收入103万元,畜牧业收入3145万元,渔业收入16.8万元,工业收入190.3万元,建筑业收入26万元,交通运输收入33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143.8万元,其他收入5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1元。

农业: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2646万公斤,人均有粮486公斤。其中:大春总产2028.8万公斤,小春总产617.2万公斤,粮食产量中:水稻588.2万公斤,包谷676.4万公斤,小麦50.8万公斤,薯类1153.7万公斤(按1:5折纯)。种植烤烟3万亩,收购烟叶9.6万担,实现收购产值5732万元,中上等烟比例达100%,综合合格率达80%。养蚕4860张,收购鲜茧51吨,实现产值66万元。

工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台商投资的“陆良采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商人投资的“恒缘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陆良宏盈磷业有限责任公司”,陆良私企老板投资的“龙源锌业有限公司”和县电力公司投资兴建的-厂先后在境内落户,总投资规模8000多万元,年内竣工项目1个,在建项目4个,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打破了我镇工业经济几乎为零的状况,初步实现了镇域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畜牧业:2004年大牲畜存栏11451头,生猪存栏32076头,羊存栏13495只。生猪出栏32161头,菜牛出栏844头,菜羊出栏2312只,家禽出栏65100只。。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活水乡位于陆良县东部,地处东经103°52′23″—104°1′47″,北纬25°0′56″—25°11′8″之间,跨经度9′24″,纬度10′12″。是陆良县的边远山区。东与罗平相连,南与师宗相望,北与麒麟毗邻,西分别与本县龙海乡、三岔河镇、板桥镇相接。全乡国土面积202.35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3公里。

2.地形地貌

全乡地势高低不平,境内海拔相差较大,最高海拔2345.17米,最低海拔1856米,平均海拔1985米。境内山脉南北走向,形成岩溶丘原峰丛和较大陆地,为喀斯特地貌。全乡土壤以红壤、褐土、沙土为主,适宜种植烤烟、玉米、洋芋、萝卜、魔芋、小杂粮等。全乡主要种植烤烟、玉米、洋芋,属典型的农业乡镇。

3.水文及水资源

境内雨量充沛,但溶斗、溶洞较多,蓄水困难,地表水缺乏。河流有流经沙锅村、石槽河村长10公里的小河和流经活水村、黑木村的篆长河,但水位较低,且距离村庄较远,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小水窖、小坝塘,水资源总体匮乏。

4.气象条件

全乡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1929.3小时,太阳总辐射12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2.5°C,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无霜期230天,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较长、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特点。自然灾害主要为霜冻、低温、干旱、冰雹等。

5.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全乡土地总面积20235公顷(303525亩),人均0.9公顷(13.5亩)。有耕地面积52670.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人均耕地2.4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693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林地面积203361.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乡村村庄用地5463.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交通用地2640.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87%;水域水利设施占地1214.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其它用地3817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6%。。

龙海乡位于陆良县东部龙海山脉南端,2006年3月由原双箐口乡和核桃村乡的大新村、核桃村、小寨村委会合并组建而成,乡政府驻地双箐口村,距县城31公里。全乡国土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2005年末总人口24411人。全乡平均海拔2200米,气候冷凉、干旱缺水,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农业乡。龙海乡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雨谷协定”的签订地,并作为滇、贵、黔边纵三支队的革0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龙海乡各族人民群众为全县乃至滇东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龙海乡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为主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了以粮食、烤烟、畜禽养殖、大理石开采为主导的产业和后续产业,形成了以生态土猪、土鸡和土鸡蛋为亮点的山区特色产品品牌,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持续增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1999年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2004年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和“云南省体育特色乡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