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涪县。 1913年以治地在绵山之阳,改为绵阳县;1976年建立绵阳市(县级);1978年撤销绵阳县,其政区并入绵阳市。 1985年改绵阳市为地级绵阳市市中区。 1992年10月30日撤市中区,在涪江以西建涪城区,沿用至今。 |
安州区境内设县始于东晋。 此前县之大部为涪县境域(涪县治地今绵阳市涪城区),先后隶属广汉郡和梓潼郡。 东晋永和三年(347),侨置晋兴、益昌、西充国三县,属巴西郡。 晋兴县治地今永安乡向阳村,益昌县治地今花荄镇联丰村观斗山,西充国县治地今沸水乡街场。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设置西浦县,属梓潼郡,西浦县治地今塔水镇神泉村。 历刘宋、南齐两朝,建置隶属均无变化。 梁代撤销西浦县,设置益昌、晋兴二县。 武陵王天正元年(552),撤销西充国侨县,新置平川县(又称平州县),益昌、晋兴、平川3县均属巴西梓潼郡。 西魏平属后(553-557),平川县迁治西浦县故城址(塔水镇神泉村),改属万安郡;晋兴县撤销并入益昌县,改属巴西郡。 北周天和六年(571),撤销平川县;在晋兴县故城(永安乡向阳村)新置金山县,属安城郡;益昌县改属万安郡。 隋开皇三年(583),益昌县撤销并入金山县;开皇六年(586),在平川县故城(塔水镇神泉村)新置神泉县。 2县均属绵州(治地绵阳市)。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改州为郡,绵州改称金山郡,金山县撤销并入神泉县,属金山郡。 唐武德三年(620),在金山山县故城(永安乡向阳村)新置龙安县;永淳元年(682),在益昌县故城(花荄镇联丰村观斗山)新置西昌县;神泉县仍置。 3县均属绵州(唐代绵州一度改称巴西郡)。 五代时建置隶属均无变化。 北宋熙宁五年(1072),西昌县撤销并入龙安县,神泉县仍置,2县均隶绵州巴西郡。 北宋政和七年(1117),割绵州辖之神泉、龙安(宣和元年曾改名安昌县)2县与茂州辖之石泉县设置石泉军,治地今北川县治城镇,石泉军隶属成都府路。 宣和三年(1121)因石泉军降为军使,神泉、龙安2县还隶绵州。 宣和七年(1125)恢复石泉军,辖石泉、神泉、龙安3县。 南宋宝祐三年(1255),石泉军迁治龙安县城(今永安乡向阳村)。 元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安州,治地今永安乡向阳村。 龙安、神泉2县撤销,地域由州直辖,州仍辖石泉县。 安州属成都府路。 明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并迁治今安昌镇,属成都府。 清雍正五年(1727)绵州升为直隶州,安县改属绵州。 1913年撤销绵州,安县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直至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1949年12月25日,安县和平解放。 1950年安县属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52年撤销行署区设置四川省,安县属四川省绵阳专区。 1959年,罗江和德阳并县后,又将所辖的河清、宝林两个乡划给安县。 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安县属四川省绵阳地区。 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安县属四川省绵阳市辖。 2000年5月26日,将安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安昌镇迁至花荄镇。 2002年4月,安县县城正式由安昌镇迁至花荄镇。 2008年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在安县安昌镇天龙宾馆举行临时办事处挂牌仪式(原北川县城遭受地震损坏)。 2009年2月6日,将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黄土镇的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曲山镇迁至安昌镇。 2016年3月20日,撤销安县,设立绵阳市安州区。 |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置县之始,名为郪县隶属广汉郡,治地在今县南郪江镇。 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置新城郡,建北伍城县,郡县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以伍城水为县名。 南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分涪县置始平县,治地今花园镇;撤郪县入北伍县,仍属新城郡。 北朝,西魏改伍城县为新城县,恭帝三年(556)改为昌城县。 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城今潼川镇;大业三年(607)改昌城县为郪县。 唐宋,郪县、涪城县仍置,隶属梓州(后为潼川府)。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撤涪城县并入郪县。 明朝,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同时撤郪县并入潼川州,隶属四川行省。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为附郭首县,县名以城西三台山得名。 1968年7月8日,三台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绵阳地革委。 1981年2月23日,撤销三台县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三台县人民政府,隶属绵阳行署,三台县名称再次启用,并沿用至今。 |
"战国末期置亭,名潺亭。 至秦朝改称为秦亭,汉代复称潺亭。 两晋时,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 西魏恭帝元年(554)改郡县具名盐亭,次第有北宕渠郡县、西宕渠郡县、潺亭县、高渠郡县、东关县、永泰县入盐亭名列。 东晋时,今县境内开始建万安县,属广汉郡南北朝时,北周设高渠县,属高渠郡,并入盐亭县后,属新城郡。 唐代,盐亭县分设永泰县,同属梓州。 宋代,盐亭县分设永泰、东关二县,属潼川府。 《元丰九域志》载:“盐亭县设九乡及何店、白马、宕渠、临江、鹅溪五镇,永泰县设五乡及大汴、永丰二镇,东关县设三乡。”元代,东关、永泰二县并入盐亭,盐亭县属潼川府。 明代,盐亭县属潼川府。 《一统志》载:“全县,""编户二里’。”清代,盐亭县初属潼川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潼川府。 清末盐亭县属潼川府。 1913年废府置道,盐亭属四川省嘉陵道。 921年后,盐亭县仍属嘉陵道。 1935年3月,四川省政府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盐亭隶属12行政督察区遂宁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设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盐亭县属川北行政区遂宁专区。 1952年四川合区建省后,盐亭县属四川省遂宁专区。 1958年9月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后,盐亭县属绵阳专区。 1968年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盐亭县属绵阳地区。 1985年5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绵阳市,盐亭县属绵阳市。 "。 |
春秋初期,梓潼为部落国。 春秋后期(前556),梓潼部落国为蜀国所灭。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国。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在梓潼置县,隶属蜀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在梓潼设广汉郡,下辖梓潼(郡治)、汁邡、涪、郪、甸氐道、阴平道等13县道。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分广汉郡之地,在梓潼置梓潼郡,分辖梓潼、剑阁(分梓潼县地设置)、涪县、白水等7县。 西晋永嘉元年(307)李雄领大军占领梓潼郡的涪城县,在涪城设梓潼郡,梓潼县仍置。 梁天监四年(505年),北魏尚书刑峦入蜀,在梓潼设梓潼郡,隶属东益州(州治陕西略阳)。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在梓潼置潼州郡(又名潼川郡、东川郡),将县治迁至稷连改县名为安寿县,隶属益州大都督始州。 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大司徒楊坚逼静帝退位,改国号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梓潼的潼州郡,并将安寿县治迁于梓潼,大业三年(607)将安寿县还名梓潼县。 1935年4月,县境内设置梓潼、百顷、重华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隶属川陕省苏维埃政府。 1950年3月梓潼隶属于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 1953年1月,将梓潼县花插于江油境内的管辖区域重华(含新春、重兴)、文胜(今百胜)、青寿(今青林口、厚坝)、青龙(今马角、三郎庙)等,划入江油辖区,又将江油辖区的黎雅、金龙、龙凤、向阳(今白云)、仙鹅、双板、大安(今自强)、金天(今小垭)划入梓潼县辖区。 1953年8月21日,将剑阁县所辖第五区的仁和、宝石、大兴、文兴、观龙、二洞等6乡划入梓潼。 全县成5区1镇34乡。 1955年,又与盐亭县、三台县调整边界花插行政村,剑阁县又将建兴、马迎2乡划入梓潼县。 |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置北川县,唐朝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并北川县入石泉县。 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 1935年建平北县苏维埃政府。 旋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7日,北川县解放,隶剑阁专区。 1953年1月,剑阁专区改称广元专区,北川县隶广元专区。 同年3月,广元专区撤销,北川县隶绵阳专区。 2003年7月6日,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得名沿用至今。 |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刚氐道于今古城。 三国蜀汉建兴七年(229),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并于江油戍地分置广武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更广武县名平武县。 东晋永和三年(347),省刚氐县入平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江油郡,江油、平武二县直隶龙州。 唐贞观八年(634),省平武县入江油县。 明万历十八年(1590),析江油县置宁武县。 万历十九年(1591),复名平武县,属龙安府。 1913年,撤销龙安府,平武县属川西道。 1924年,撤销道建制,县直隶于省。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在县城建立平武县苏维埃政府,在县境桂溪(今北川县桂溪乡)建立平南县苏维埃政府,4月下旬在县境青溪(今青川县青溪乡)建立赤水县苏维埃政府,6月红军撤离后,苏维埃政府建置解体。 1935年6月,平武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平武县属剑阁专区,1953年1月,剑阁专区更名为广元专区。 1953年3月,广元专区并入绵阳专区,平武县改属绵阳专区。 1968年7月,绵阳专区更名为绵阳地区,平武县属之。 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地级绵阳市,平武县属绵阳市。 |
周为羌属地,属雍州。 秦为蜀郡地。 汉为涪县地,属广汉郡。 三国蜀汉时,改涪县属梓潼郡。 晋怀帝为涪城县地。 晋孝武帝侨置汉昌县于青莲乡。 梁大同四年(538)迁汉昌县治于让水乡。 西魏废帝二年(553)迁县城于孟津里,更名为昌隆县,属金山郡,直至北周,隋因之。 唐初,昌隆县隶属绵州,唐玄宗先天元年避玄宗讳改名昌明。 五代后唐庄宗追尊献祖国昌,避讳改昌明为彰明(924)。 宋、元因之。 明初撤县,洪武十三年(1380)复置,仍隶绵州。 明嘉靖末,改属龙安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撤彰明并入绵州。 废县七十年后,于雍正七年(1729)复设彰明县,属绵州,两年后改隶龙安府,并增拨平武五坝地于彰明,直至清末。 1912至1949年,彰明县曾先后隶属于四川省第十三、十四行政督查区,即绵阳、剑阁专区。 1949年12月24日解放,彰明县属川西行政区绵阳政区。 1952年合行署设四川省,彰明县属四川省绵阳专区。 1953年底,所属黎雅、金龙、双板、金天、大安、仙鹤、龙凤、向阳等8个乡划入梓潼县。 梓潼县将所属重华区11乡划入江油。 江油县东兴乡划归剑阁县。 1958年7月28日将原江油、彰明两县合并为江彰县。 1959年5月21日遵绵阳专员公署(59)民政字第069号转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彰县改名为江油县的批复”的通知,将江彰县复名江油县。 1988年2月,设立江油市,其名一直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