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南安市水头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南安市水头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水头镇从南北朝开始有人聚居繁衍,先宋姓,后肖、陈、吴、林、吕相继迁入,现水头吴姓人口最多,宋代渡口码头初奠,运输贸易日渐活跃。

商朝康丁元年(1152年)五里桥竣工后,水头成为“万商云集”的贸易场所,二宋时期,水头,湖内隶属太平乡常安里。

元,明,清改属四十一都。

1949年8月14日解放,曾分别属于十区和十一区,1952年隶属十六区。

时设水头镇农会,现水头村的村民和水头社区的居民均属水头镇农会水头分会管辖。

1954年末至1955年初,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期间,有田地有劳力者成立互助组,无田地没劳力者,售供给粮,1956年由水头镇析出,成立农业队;至1957年正式分为水头村和水头居委会。

1958年水头镇并入官桥红专公社,1961年水头区成立,1962年改属官桥区管辖的水头公社。

1965年水头与官桥分开,仍属水头公社。

1969年文革期间,水头居委会被撤销,归属水头大队,成立“水头大队新中队”,1973年成立水头居委会;至1978年又恢复水头居委会,2003年改称水头镇水头社区,设水头社区居委会。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于2011年1月6日正式揭牌成立,在市、镇的关心指导下,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按照示范社区的标准,努力做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2011年12月27日,水头镇时代新城社区正式成立,设时代新城社区居委会。

2014年12月南安市政府批准成立。

水头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人聚居繁衍,先宋姓,后肖、陈、吴、林、吕相继迁入,现水头吴姓人口最多,宋代渡口码头初奠,运输贸易日渐活跃。

商朝康丁元年(1152年)五里桥竣工后,水头成为“万商云集”的贸易场所,二宋时期,水头,湖内隶属太平乡常安里。

元,明,清改属四十一都。

1949年8月14日解放,曾分别属于十区和十一区,1952年隶属十六区。

时设水头镇农会,现水头村的村民和水头社区的居民均属水头镇农会水头分会管辖。

1954年末至1955年初,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期间,有田地有劳力者成立互助组,无田地没劳力者,售供给粮,1956年由水头镇析出,成立农业队;至1957年正式分为水头村和水头居委会。

1958年水头镇并入官桥红专公社,1961年水头区成立,1962年改属官桥区管辖的水头公社。

1965年水头与官桥分开,仍属水头公社。

1969年文革期间,水头居委会被撤销,归属水头大队,成立“水头大队新中队”,至1978年又恢复水头居委会,1984年改为水头村,设水头村委会。

民国时期属水头联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属江霞乡;1966年并入巷内大队;1978年成立后房大队;1984年改称后房村,设后房村民委员会。

原属南安四十都;民国时期属下店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江霞乡;1958年成立江崎大队;1984年改为江崎村,设江崎村民委员会。

原属南邑四十一都;民国时期属水头联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水头镇;1958年成立山前大队,1984年改称山前村,设山前村委会。

原属三十九都;民国时期属水头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水头镇;1958年属后房联社;1965年成立巷内大队;1984年改为巷内村,设巷内村委会。

1981年前属朴里大队;1982年从朴里大队拆分三个大队,称朴一大队;1984年改称朴一村,设朴一村民委员会。

1981年前属朴里大队,1984年改称朴二村,设朴二村民委员会。

宋朝时期属南安县太平乡常安里;元、明、清代属三十九都;民国时期属树人保;新中国成立后属朴里乡;1958年属朴里大队;1962年从朴里大队析出,成立朴三大队;1965年又合并为朴里大队;1981年再次析出,成立朴三大队;1984年改为朴三村,设朴三村民委员会。

原属三十九都;民国时期设西塔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分属朴里乡和水头镇;1953年取西林和林柄二村首字为名,称西林;1958年成立西林大队;1981年因重名改称西锦大队;1984年改称西锦村,设西锦村民委员会。

原属三十九都;民国时期属埕边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水头镇;1958年成立埕边联社,同年成立埕边大队;1984年改为埕边村,设埕边村民委员会。

原属南安三十六都、三十八都、三十九都;民国时期分属盈溪保、西塔保、大湖保;新中国成立初成立南侨大队;1984年改为南侨村,设南侨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