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宁化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宁化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始为县署驻地,明清属在城里。

民国属第一区,分设城东、城南镇。

1951年属第一区,1956年城区居民成立居民办事处,隶属城关镇,1958年改称城关公社星火(居民)大队,1969年3月星火(居民)大队从城关公社划出,成立城镇革委会,1984年8月更名为翠江镇。

宋代设温泉团,明、清时属泉上里和泉下里。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泉上分县,置县丞,分辖泉上、泉下、招贤(今水茜)三里。

1912年撤泉上分县为泉上公安分局,1927年撤销公安分局。

1930年苏区时期设泉上区,1933年8月设泉上县,建立泉上县苏维埃政府。

1934年冬为第二区,设三个联保,1936年8月改属三区(水茜),1941年并联保为泉上乡,1942年撤区为县直属乡,1943年更名为元仲乡,辖14个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属第四区(湖村)为元仲乡,1951年6月为四区改设泉上、泉正等6个乡,1952年8月第四区政府迁驻泉上,1954年9月设泉上镇和11个乡,1956年5月改称泉上区,设泉上镇和6个乡,1958年1月改设泉上镇和泉正乡,1958年10月为泉上公社和泉正公社,1959年2月合并称泉上公社,1961年6月属泉上工委分设泉上、泉正公社,1964年6月撤销工委,泉上、泉正两公社合并为泉上公社,1984年8月改制为泉上镇。

湖村建于唐代,最早由温姓开基,后有朱、李、熊、马诸姓迁入。

当时村富有鱼米,取名米子塘。

又因村多岩洞,故称乌虎洞。

后毁桐林辟墟,更名桐柿。

明末清初改名为乌村。

1941年为蛟湖乡,1942年又改为湖村乡,1941年以前为泉上里一都蛟湖乡,1942年改为湖村乡后与蓉峰(店上)合并为湖峰乡。

1950年为宁化县第四区,1951年改为第十区。

1958年湖村、店上成立公社,1964年合并为湖村公社,1984年改为湖村乡,1990年8月改为湖村镇。

隋代称玉屏,唐中叶更名石壁。

宋、元属桂枝乡,明、清属龙上下里。

民国设禾口乡、石壁乡。

解放初期属宁化县二区,1958年成立禾口公社,1984年复名禾口乡,1993年11月撤乡设石壁镇。

宋、元属桂枝乡,明、清称会同里,民国设大同乡。

1950年设宁化县第三区,1954年设第十一区,1958年成立曹坊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

2012年撤乡设镇。

明、清时属招得里。

1930年至1934年苏区时期属澎湃县,设置芒东桥、洪围、伍坊、都上、营上五个区,1934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和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曾迁驻里坑村,1934年冬属宁化县第四区,设安远、营上联保1936年)8月改属第三区(水茜),仍设安远、营上两联保,1941年属三区并联保为安营乡,1943年改称安远乡辖15个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属第五区(中沙)为安远镇。

1951年6月改设第五区,1956年5月改称安远区,设安远、营上等1镇8乡,1958年分设安远镇、营上乡和赵东乡,1958年10月,设安远、营上、赵东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安远公社,辖14个大队,1961年6月设安远工委,辖安远、赵东、营上、河龙四个公社,1964年6月撤销工委,设安远、赵东、营上公社,1966年8月合并为安远公社,辖20个大队,1982年3月,永建大队划归河龙公社,1984年改制为安远镇。

宋至元属桂枝乡,建于唐代,崇祯八年,宁化县志标为怀土圩,清志标为淮土,属龙上上里,民国时属禾口区分设淮土,凤山二乡,辖25个保。

建国后,1950年属宁化二区(禾口),1952年淮土、桥头、水东、禾坑、竹园、磜下归宁化八区(方田),凤山、大王、孙坑、吴坡仍属二区,1956年设淮土、凤山二乡,1958年成立淮土、凤山公社,1966年并入禾口公社,1961年复名为淮土、凤山公社,1966年并为淮土公社下辖20个大队,1984年改为淮土乡设乡政府。

2014年12月17日福建省政府同意宁化县撤销淮土乡,设立淮土镇,下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

明清时属新村里,1930年-1934年苏区时期,设安乐区和丁坑口区,其中安乐区曾划属清流县;1934年冬为第六区设安乐、丁坑口两联保;1936年8月属第二区(曹坊);1941年并安乐、丁坑口联保为安丁乡;1943年更名为安乐乡,辖13个保;1950年3月属第三区(曹坊)为新村乡;1951年6月为第三区政府驻地;1956年5月为安乐区;1958年1月改设安乐乡和罗龙乡,1958年10月为安乐公社和罗龙公社;1959年合并为安乐公社,1964年6月分设为安乐公社和罗龙公社,1966年合并为安乐公社;1984年改制为安乐乡,2015年12月改为安乐镇。

宋代时属登龙乡为招贤里,元代沿用宋制,明代时属招贤里,下辖24村,清时仍属招贤里,辖43村1墟;1933年8月属澎湃县辖区,区苏维埃政府驻地设沿口,1934年冬属第三区,辖水茜、庙前、棠地等联保,1936年8月属第三区署,辖水茜、庙前、棠地等联保;1943年改名招贤乡,辖17个保。

1950年属第四区(湖村),1951年6月属第五区(安远),1952年8月属第九区,1956年5月属中沙区,1958年1月为县属水茜、庙前、沿溪三个乡,同年10月成立3个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水茜公社,1961年6月设水茜工委,下辖水茜、庙前、沿溪3个公社,1964年6月撤销工委,原3个公社合并为水茜公社,辖15个大队,1984年改为水茜乡。

2015年12月撤乡设水茜镇。

宋元时期,城郊乡归属桂枝乡兴善里。

明清时期属在城里和兴善里。

民国时期至1949年属第一区为城东镇和城南镇。

1956年改为县属城关镇、旧墩乡、连屋乡、高堑乡和瓦庄乡。

1958年初合并为城关镇和连屋乡。

1958年10月成立城关公社和连屋公社。

城关居民成立星火大队隶属城关公社。

1961年改属城关工委分设城关、旧墩、上畲、巫高等公社。

1964年撤销城关工委改为县直属公社。

1966年8月合并为城关公社。

1969年划出居民组织星火大队成立城镇革委会。

1978年城镇更名为城关镇。

1984年更名为城郊乡。

2018年11月27日城郊乡改镇。

宋元时期称新村,属桂枝乡。

明清时期属新村里和兴善里。

民国时期属城南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一区为横锁乡,1958年成立横锁公社,1959年改属城关公社,1961年恢复为横锁公社,1984年撤社设乡,1992年5月更名为城南乡。

2018年11月27日,撤城南乡设城南镇。

明清属龙下里,1930至1934年苏区时期设芙蓉区和武层区,1934年属5区(禾口)设济村联保,1936年改属一区设济村乡,1950年属五区(中沙)为济村乡,1951年6月属六区(中沙)设济村、湖头、武义、龙头、辛昆乡,1954年9月设十二区,辖济村、石汀、上畲、龙上等12个乡,1956年5月改称济村区,石汀划归中沙、上畲划归城关,共辖济村、武义等8个乡,1958年1月改设济村乡和武义乡,1958年10月成立济村公社和武义公社,1959年2月济村、武义公社合并为济村公社,辖济村和城郊乡北部部分大队共25个大队,1961年调整为15个大队,1966年又调整为13个大队,1984年8月改制为济村乡。

明清时和民国初年属龙上上里,1930年至1934年苏区时期设方田和南城堡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属五区(禾口)为方田联保,1936年属二区(曹坊)为方田联保,1941年为方田乡,1942年属西南区署为南田乡,1943年复名方田乡,辖朱王、南城等8个保。

1949年后属二区(禾口)为南田乡,1951年属七区(寺背岭)设朱王、南城、方田乡,1952年8月成立第八区,辖方田全境和淮土、竹园、禾坑、磜下、树坪、坪上、南坑等10个乡,1954年9月调整管辖14个乡,1956年5月改属禾口区设方田、朱王、南城乡,1958年1月为县直属方田乡,1958年10月成立方田公社,1961年属禾口工委为方田公社,而南城公社属曹坊工委,1964年撤消工委后南城、泗溪并入方田公社,设8个大队,1984年改为方田乡。

明清时期属会同里,民国时期初仍属会同里,1934年属六区(安乐)为寿背联保,1941年为寿背乡,1943年更名为志平乡,1952年方田成立八区,原方田坪上等4个乡划归方田、曹坊,1956年5月改为志平区,1958年1月改名为志平乡,1958年10月成立治平公社和下坪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治平公社,1984年改制为治平乡,2000年9月,撤治平乡,设立治平畲族乡。

辖邓屋、彭坊、治平、湖背角、社福、坪埔、高地、泥坑、下坪、高峰、田畲、光亮12个村。

明清时期属永丰里,1934年属第三区(水茜)为中沙联保,1943年为永丰乡辖中沙、河龙等15个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五区驻地设永丰乡,1951年6月改设第六区,设中沙、楼家、下沙、半溪、武昌5个乡,六区还辖现河龙、济村全境7个乡,1956年5月更名中沙区,辖中沙、水茜各乡,1958年1月改制为中沙乡,10月成立中沙人民公社,1959年2月河龙公社并入,辖中沙、河龙等16个大队,1961年6月河龙又单独成立公社,1966年8月河龙公社复并入中沙公社,1982年3月河龙复划出成立公社,1984年设中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