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彭埠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彭埠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一、解放以来建国初期在土地改革时期成立互助组。

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为新塘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新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成立笕桥人民大公社新塘管理区。

当时组织军事化,中新为11队后改为大队;新塘为12连后也改为新塘大队。

后公社体制改革缩小,改为彭埠公社,四清时改为东风之家(1984年撤大队改为村)。

三、1966年6月25日,新塘大队与中新大队合并改为红星大队(四清工作以来)原新塘居民区改为红星居民区。

四、在1969年9月三个大队合并(包括新塘(红星大队)、皋塘(革命大队)、章家坝(立新大队))改为五七大队,是全郊区最大一个大队。

五、在1971年3月,五七大队分开(原五七大队改三队四队)改为新塘大队。

六、在2003年撤村建居时改为新塘社区,并在新塘村范围内的原新塘居民区也规新塘社区管理。

杨柳郡社区筹建组自2018年6月,该地块来自原来建华村和兴隆村地块。

建国初期,为新塘乡倪家行政村,1956年为皋塘农业社,属新塘乡;1958年称皋塘生产大队,属笕桥公社新塘管理区;1961年称皋塘大队,改属彭埠公社;1984年改皋塘行政村,村委会驻皋塘。

有7个自然村,耕地920亩,以种蔬菜为主,兼有渔、牧、工、副等多种经营。

2002年11月撤村建社区。

建国初期,为章家坝行政村,属新塘乡;1956年为新塘乡章家坝农业社;1958年称章家坝生产队,属笕桥公社新塘管理区;1961年,属彭埠公社;1984年改称章家坝行政村。

村委会驻章家坝,有5个自然村,耕地473亩,种植以蔬菜为主,兼有渔、牧、副、工等多种经营。

2003年撤村建社区。

建国前后一直命名御道村,后文革时1966年与云峰村合并,成为七一大队,至1972年又恢复原名,改成御道村。

2005年撤村建居后改名御道社区。

建国前后一直命名云峰村,后文革时1966年与御道村合并,成为七一大队,至1972年又恢复原名,改成云峰村。

2005年撤村建居后改名云峰社区。

建国初期为艮山区六甲乡六甲、石公2个行政村;1956年为新塘乡五堡、石公农业社;1958年为笕桥人民公社六甲管理区五堡、石公生产队;1961年为彭埠人民公社五堡、石公生产大队;1966年合并称为五堡大队,后又称东风大队;1979年复名五堡大队;1984年称五堡行政村;2007年撤村建居改名五堡社区。

文化大革命时,名为八一大队;80年代,由镇政府统一更名,更改为六堡村;2007年9月,撤村建居,改为六堡社区。

建国初期,分为七堡村及七堡居民区二个区块,七堡村以种蔬菜为主,兼有渔、牧、工、副等多种经营。

后因城市发展需要,二个区块于2007年合并在一起,统称七堡社区。

50年代初,杭州市第一任市长吴宪为其取名为红五月络麻生产合作队。

50年代中期又改名为来和汤大队。

文化大革命初期又重新命名为红五月村。

2007年撤村建居称为红五月社区居民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前把杨家湾大队、项家道地大队和红卫兵大队三个大队合并为红卫兵大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更名为普福村,沿用至今。

2007年撤村建社区。

58年大跃进,为建新村;文化大革命时横家湖和钱家桥合并,为红旗大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更名为建华村;2007年撤村建居为建华社区。

兴隆建国初属七堡乡,1956年为七堡乡兴隆农业社;1958年称兴隆生产队,属九堡人民公社兴隆管理区;1959年划入笕桥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归彭埠人民公社,称兴隆大队;1966年更名为国庆大队,1984年10月更称兴隆行政村;2007年7月撤村建居后更名为兴隆社区。

1956年成立“合星农业社”。

1961年分开成立“杨家桥大队”、“王家井大队”。

1966年合并成立新风大队。

1984年,改称新风行政村。

2008年03月配合杭州市东站枢纽工程建设,开始新风社区整村拆迁。

2012年12月完成新风社区回迁安置工作,成立二个新型社区:杨家桥社区、王家井社区;一个股份制公司:新风经济合作社。

2017年5月王家井社区完成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2002年与彭埠居民区合并成立彭埠社区,归属于彭埠镇,2017年彭埠社区拆分为明月桥社区、茶亭苑社区、经济合作社,归属于彭埠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