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乡村名,原系八个自然角落组成,民国时期称″三五”号建改八乡,意为祖先开发基地,有许多姓氏组成,后又于60年代新组建,联星、八乡2个村。 |
联星村名系以多个姓氏自然村联合组建,故名。 |
因四面耸翠如蓝,故曰蓝幢,传闻南宋理学家朱熹(民间善称″朱子”)″朱文公”,入永遨游远眺蓝幢之峰酷似″金钟”,称之为″南金”,近瞧如似″铜钟”称为″南铜”,曾经一度称″南铜”,此后于谐音之缘故,改称为″南幢”为地名。 |
美林村历史上叫儒林。儒林边是民间对美林村的亲切别称。聚居民众皆为林姓。同属″九牧传芳”″西河衍派”即″美山衍派”的孝房,(同姓、同族、同房派),1981年地名普查时,经县政府审批,儒林大队改为美林大队。 |
地处丽山东面高处,有高峰之胜。故名高峰。 |
元代林姓祖先七一公从晋江内坑柑市村迁来定居上溴族号柑市高丽支派,为纪念祖先,取名高丽。 |
新中国成立初由民国时代丽山保与孔里保拼成丽里乡,后拆成高峰、高丽、丽里、孔里四个大队,原官坝自然村保留丽里原名。丽山系村西部高丽山的简称。 |
据传蓬壶古代亦称肥湖,地处肥湖水尾为湖水口处人们绕过山孔之畔入肥壶是蓬壶南部的第一个村原村中有条古道路是闽南通往闽西北的交通要道之一,是以地理位置衍化的地名,遂以孔里为村名。 |
因地处蓬壶中部的″鳌山”之南,而称″鳌南”、″吾南”。后来为书写方便,改称″壶南”。是以山名方位演化的地名。 |
取辖区内原″鹏轩”、″溪前”两大自然村之第一字而成。 |
据传朱熹游永春山水,远望山峰高耸,形似白鹤冲天,近看鹤身不够长透,且左右两脚各系一个葫芦,(左即鹏溪水库边的葫芦坵,右即大岭公路边的葫芦坵),称为鹤鸟,命名为白鹤。(地域需用广阔时,包括外迁人口在内,称白鹳,只限范围时,称观山)。1949年前,称为白鹳,人口相继外迁至仙岭、鹏轩、珪头、洑江、岵山、闽清、江西、台湾、东南亚等地。1949年后,汉字简化″鹳”字繁杂,改名为观山。 |
西昌村名:″西”为蓬壶西部″昌”为人民盼望繁荣昌盛,故以西昌地名。 |
名取山美的美字及所在位于蓬壶中部而取名美中,以地名与方位结合。 |
美山村名是因仙洞山优美,故名。 |
军兜村名,是闽南一带通往大田、永安、三明、漳平等内地的交通要道。因位于峡谷的入口处,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来北往官军的兵站和驿站。人们将该地域称为″军兜”,或″关兜”(指关口),是以该地所处的历史作用命名的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