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横桥,因涑水河原从村东门外流过,河上有桥,桥下有明洪武十六年(1383)石刻碑记,曾被誉为虞乡县八景之一的“涑水横桥”即指此桥,后涑水河改道,桥随之倾圮,形成一坑凹地貌,名曰“坑头”。 |
该村古称护张村。北魏时建一座寺院,名为归起寺。之后,村东南建了一座望田楼,村西北又建了一座曕睸楼,村西南建有魁元楼,共有三楼一寺,故得名“三楼寺”,后演变为三娄寺。 |
相传最早有三个姓张的人逃荒来此居住,时名三张,后又有其他姓氏来此居住,外姓人家都愿意与张姓认干亲,以巩固基础,当了义父的张姓人要义子戴银锁或金锁以保佑长命百岁,因而三张就演变为张锁村。 |
唐高宗时为尚书左仆射司空裴寂故里,裴寂死后追赠河东郡公,在村中立有牌坊,故名裴坊村,因永济方言白读裴,故白、裴不分,裴白混用,时间长了易为白坊,但方言中仍读裴坊。 |
明代此地有一尼姑庵,村在庵前,故名庵头,因当时并列有三个村庄,依方位分别命名为东、中、西庵头,因庵与安同音,且易书写,便以庵代安,该村居东边,故名东安头。 |
明代此地有一尼姑庵,村在前庵,故名庵头,因当时并列有三个村庄,依其方位分别命名为东、中、西庵头,因庵与安同音,且易书写,便以庵代安,该村居西,故名西安头。 |
明永乐年间,戈、许两姓人家建村,曾称戈小营、戈许营。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许家出了个有钱有势的人,把村名改为许家营。 |
建村时,该村有一能人叫“永喜”,聪明能干、威望很高,为建村立下汗马功劳,村人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永喜庄,以兹纪念。 |
据该村《胡氏家谱》记载,明朝宣德至景泰年间,有屯军18户到此牧场居住,当时定村名为曾本营,后改为曾家营。 |
明朝,该村驻扎军队屯田,军队中最高长官为平阳府守御千户,故名千户营。 |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时,二儿子朱棣军队里几个关姓军士在此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 |
据《河东解梁朱氏家谱》记载,解梁朱氏为明皇族后裔,因“靖难之变”逃离南京,先祖化名小张逃至此处,朱小张村名由此而得。 |
原名万岁里。后因系唐朝名臣董晋故里,更名为董村。 |
该村最初由王、杜两姓迁居建村,故名王杜村。 |
该村地势较高,四周较凹,故名圪塔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