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施甸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施甸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石甸寨,隶石甸长官司。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隶永昌府施甸长官司。

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归仁乡,隶平彝州。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平彝州署从大石桥迁施甸筑城。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元年(1912年),隶施甸分治县。

民国二年(1913年),设第五区。

1950年,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设第五区。

1963年12月1日,施甸设县,属城郊区。

1965年,设城关镇。

1968年2月,城关镇属城郊公社。

1980年,城郊公社的乌邑和文武大队划属城关镇。

1987年9月24日,城关镇、大楼子区合并为甸阳镇。

元代时期,设由旺寨属石甸长官司。

明代时期,沿袭。

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永盛乡。

民国二年(1913年),设永寿乡,属保山县第四区。

民国十年(1921年),设第四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由旺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由旺乡。

1950年,成立由旺区隶保山县。

1959年,设由旺公社。

1961年,设由旺区。

1962年,隶施甸县。

1966年,设由旺公社。

1984年3月3日,银川公社和躲安公社并入由旺区,设由旺镇。

元代时期,隶石甸长官司。

明代时期,隶施甸长官司。

清顺治六年(1649年),设靖边乡,隶平彝州。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分设关外乡和猛波罗乡,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元年(1912年),设段,隶施甸分治县第六区。

民国十年(1921年),设第六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辖姚关镇、关东乡和关南乡,隶保山县。

1950年,设第六区。

1958年,成立姚关公社。

1962年,设姚关区,隶施甸县。

1968年,复称姚关公社。

1984年4月,设姚关区。

1987年,设姚关乡。

2002年,设姚关镇。

元代时期,属阿思朗,隶石甸长官司。

明嘉靖三年(1524年),隶太平乡。

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复性乡,隶平彝州。

裁州后,复设太平乡,隶保山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复设复性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

民国二年(1913年),隶第四区。

民国六年(1917年),隶第二区。

民国十年(1921年),隶第五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第四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仁和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复性乡。

1950年,设仁和镇,隶第四区。

1953年,设仁和、复性2乡,隶第五区。

1956年,设仁和乡,隶施甸区。

1958年,设仁和管理区,隶施甸公社。

1961年,设仁和公社,隶施甸区。

1965年,仍为仁和公社。

1984年4月,设仁和区。

1988年,设仁和乡。

2006年,撤保场、仁和2乡,设仁和镇。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属石甸长官司。

明代时期,属施甸长官司。

明嘉靖三年(1524年),属永兴乡。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属兴义乡;同年,等子和思腊一带属归仁乡。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属永兴乡。

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兴义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隶兴义乡;同年,等于和思腊一带划属龙陵厅。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下四甲事务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太平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兴平乡。

1949年,设兴平保,属第四区。

1950年,设兴平镇,属保山县第四区。

1952年,设兴华乡,等子和思腊一带复归保山县。

1953年,设第三区。

1956年,并入由旺区。

1958年,成立太平公社。

1961年,复称太平区。

1962年,设太平区,属施甸县。

1969年,设太平公社。

1976年,等子析出。

1984年,设太平区。

1988年,设太平乡。

2006年,撤等子、太平2乡,设太平镇。

元、明、清,隶姚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关南乡,属第六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姚关镇第五保。

1950年,隶第六区;同年,设万兴行政村,隶姚关镇。

1953年,设万兴乡,属第六区。

1958年2月,设万兴管理区,隶姚关公社。

1959年,设万兴大队。

1961年,设万兴二级公社。

1968年,复设万兴大队。

1974年2月25日,万兴从姚关析出,设万兴公社。

1984年,设万兴区。

1987年,设万兴乡。

元代时期,隶老窑寨。

明代时期,隶姚关。

清代时期,隶靖边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关北乡,隶第六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裁。

1950年,属普全行政区,隶姚关区。

1958年,设摆榔管理区,隶姚关公社。

1959年,设摆榔大队,隶姚关公社。

1974年2月1日,从姚关公社析出,成立摆榔公社。

1984年,设摆榔区。

1988年,设摆榔彝族布朗族乡。

元代时期,隶老窑寨。

明代时期,隶姚关。

清顺治六年(1649年),隶靖边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从靖边乡析出,设关外乡。

民国元年(1912年),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关南乡,属保山县第六区。

1950年,属保山县第六区。

1953年,设第七区。

1958年4月,酒房划归昌宁县;同年12月,成立酒房公社。

1961年4月,复划归保山县。

1963年,设酒房区,隶施甸县。

1966年,复设酒房公社。

1984年,设酒房区。

1988年,设酒房乡。

元代时期,设勐波罗寨,火头统领,隶石甸长官司。

明代时期,隶施甸长官司。

清顺治六年(1649年),隶靖边乡。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关勐乡。

民国十年(1921年),隶第六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划归关南乡。

1951年11月29日,蛮蚌等19村寨划属镇康县(今永德)。

1953年,隶第七区。

1958年4月,划归昌宁县。

1961年4月25日,复归保山县,成立旧城公社。

1962年,隶施甸县。

1966年,设旧城公社。

1967年,设旧城区。

1974年,复称旧城公社。

1984年,设旧城区。

1987年,设旧城乡。

元代时期,隶石甸长官司。

明代时期,隶施甸长官司。

清顺治四年(1647年),属归仁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开遂乡。

1950年,设阿腊寨、姜寨行政村,属第五区。

1952年,设木老元、阿腊寨等4个乡,属五区。

1958年,设木老元管理区,属施甸公社。

1963年,属城郊区。

1964年,成立木老元公社。

1984年,设木老元区。

1988年,设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1950年—1957年,属太平乡和复兴乡,隶第四区。

1958年,设老麦管理区,属施甸公社。

1961年,设老麦二级公社,属由旺区。

1964年1月,设老麦三级公社。

1965年,设老麦公社。

1984年1月,设老麦区。

1988年1月,设老麦乡。

元、明时期,隶施甸寨。

清至民国年间,隶归仁乡。

1950年,设何元行政村。

1952年,设何元等4乡。

1953年,设何元等8乡。

1958年,设何元管理区。

1959年,设大队。

1961年,成立西强公社。

1963年,属城郊区。

1980年,更名何元。

1984年,设何元区。

1987年3月,设何元乡。

1949年,前属保山县第四区。

1950年—1962年,属第四区。

1963年,设水长公社。

1984年,设水长区。

1987年,设水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