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完成粮食总产8233吨,比上年增1%;人均有粮386公斤,增1%;农村经济总收4816万元,比上年增406万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1368元,比上年增150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180.3万元,比上年增6.96万元,增4%。全镇共有人口29517人,其中,农业人口18895人,少数民族人口12731人,占43.1%,人口自然僧长率控制在5‰以下。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投工投劳29.8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31.4万立方米,共计修复水毁沟渠286件,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二是投入1.6万元对南勐河河堤险段扛桩防治480米,投入坝桩2500棵,竹子1300棵,编织袋4000只,完成回填土方420立方米;另外组织千福村怕岭组修复排洪沟一条310米,投入765元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南巩河水库栏河栅和钢丝绳。三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4636个,投入资金67.2万元。解决了闷乐、千福、忙乐三个村10个村民小组684户2969人,2850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并成功将千福村供水工程经营管理权转让私人进行经营管理。四是投资87万元,全长15公里的邦迈弹石路于2005年3月份全面竣工。五是投资54万元,开挖土石方6531立方米,铺设了忙黑至坝头5米宽的水泥硬板路2071米。 [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抓甘蔗产业。共完成新植甘蔗1670亩,其中田蔗542亩,地蔗1128亩,全镇甘蔗面积达13224亩。2004~2005年榨季甘蔗入榨量64201吨,实现甘蔗总产值96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05万元,增长12.2%。二是抓大小春生产。共完成小春和冬季农业开发种植面积7505亩,比去年增1377亩,实收产量487200公斤,比上年同期增130597公斤,增36.6%,其中,完成1300米以下,热区三熟制冬季农业开发4819亩,比去年增201亩;冬季脱毒马铃薯801亩,比去年增316亩;小麦510亩,杂粮37亩,油莱2126亩,比去年增530亩;冬包谷3l亩,比去年增5亩;冬早蔬菜1314亩。 |
一、地理位置
勐库镇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北部,东北与临沧博尚、圈内、勐驮一镇两乡毗邻,南与双江沙河、贺六两乡接壤,西与耿马大兴乡交界,是双江第一大镇、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业贸易中心,镇政府距县城20公里,国道214线由北向南穿境30公里。 二、地形及气候特征 勐库镇总面积为475.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坝少,山区面积占 99.55%,坝区面积占0.45%。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河谷交错、山峦起伏、河沟纵横,条条溪流汇集南勐河,南勐河纵贯全镇37公里,把勐库分为东西两半。境内最高海拔为3233米的大雪山,最低海拔为勐库大河与回雷河交汇的大河湾,为1040米。 勐库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年日照24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18℃,境内降雨量丰富,坝区内年平均降水量1065mm,山区年平均降水量1700mm~1900mm。 三、植被和土壤 勐库的植被呈现南亚热带的景观特点,以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为主,面积最大当数云南松和栎树,其次是灌木丛、竹类。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生物多样性且保护较好,全镇森林面积3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5.4%。 土壤主要以红宗土、黄宗土、黑宗土为主,土壤结构疏松,含沙量多,肥力中等。 四、人口现状 全镇辖16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57个村民小组30256人。 境内集居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12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517人,占总人口的41.37%。此外,在坝区还有一个勐库华侨农场,有10个队,全场职工有3262人。 五、经济状况 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8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7元。 2005年底全镇粮食总产量达995.7万公斤。有茶叶面积3.3万亩,茶叶收入912.6万元;甘蔗面积4684亩,收入292万元;畜牧业发展较快,总收入达794.7万元。 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还有茶叶、甘蔗、油菜、芒果、核桃、核桃、香蕉等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以及丰富的药材资源。 |
" 沙河乡位于双江自治县城西部,东与勐勐镇相邻,南与沧源县团结乡隔江相望,西与耿马县四排山乡、勐撒镇毗邻,北与勐库镇接壤。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南北最长29.5公里,东西最宽18.4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邦木后山2753米,最低海拔小黑江河谷900米,相对高差1853米,立体气候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9.50C,年平均降雨量1010.9毫米,年无霜期352天,年日照时数2223.3小时,形成了坝区炎热,半山区温和,高山寒冷的立体气候。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勐勐坝中央南勐河西岸。国道214线贯穿坝区43公里,是通往临沧、西双版纳的必由之路及通往沧源、耿马两县的主要通道。
沙河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坝区主产水稻、甘蔗、蔬菜,适宜发展多种热带作物,是县内主要蔗糖原料基地;山区主产玉米、茶叶,适宜种植竹子、核桃、梨等经济林木;第三产业主要有砖瓦、石灰、煤炭、建筑等。目前,甘蔗、茶叶已成为全乡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此外,充分利用国道214线贯穿辖区43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国民收入。 沙河是独具浓郁少数民族特色风情和北回归线亚热带植被旅游资源之乡。北回归线穿越沙河乡南部,受印度洋暖湿季风气候影响,加之境内海拔高差大,植被立体分布明显,形成热带、亚热带植物群落。境内景区主要有:以小黑江河谷为主的热带植物群落景区(与双江自治县主要风景点—望江石相邻);以太阳湖(回东河人工湖)旅游渡假村为主的亚热带植物景区;以平掌村帮佑瀑布为主的自然景区;以布京村委会贺勐大箐原始生态植物群落风景区。境内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26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独具魅力的风俗习惯和歌舞表演具有很强吸引力,以四种主体民族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
" [基本情况] 大文乡是一个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特困山区农业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9公里,全乡国土面积32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89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小组,有拉祜族、布朗族等7种少数民族杂居,属云南省23个7种特有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曾因圈控(千信)起义,1999年8月被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乡。澜沧江与小黑江在乡境内的东南部交汇,所以是“双江”的名称的和源地。年末全乡有农业人口4305户2054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有耕地31902亩,其中:水田11717亩,旱地2018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57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2元,粮食总产量达7684吨,农民人均占有粮374公斤,全乡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有序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状况] 共完成夏收作物总面积12900亩,增幅2.8%;夏收粮豆面积12300亩,总产1545吨,增幅2.3%。其中:小麦10000亩,总产1340吨,比去年增36吨,增幅2.6%;薯类452亩,总产68吨,增幅1.33%;杂粮338亩总产24吨,增幅4.3%;豆类1510亩,总产113吨;蔬菜525亩,青饲料75亩。完成大春作物总播种面积33962亩,比去年32224亩增293亩,产量6139吨,比去年决产6089吨增50吨,增长0.8%。其中水稻面积11105亩,比去年减612亩,总产3067吨,单产276公斤比去年275公斤增1公斤,增长0.36%。玉米13052亩,比去年增815亩,总产2165吨,单产166公斤比去年164公斤增2公斤,增长1.2%。旱谷1340亩,总产165吨,单产123公斤比去年120公斤增3公斤,增长1.8%。薯类820亩,总产146吨,单产178公斤比去年173公斤增5公斤,增长2.8%。杂粮2219亩,总产217吨,单产98公斤比去年95公斤增3公斤,增长3.1%。豆类3918亩,总产379吨,单产95公斤比去年93公斤增2公斤,增长2.1%。年内粮食稳中有增。完成“两杂”面积11794亩,比去年10601亩增1193亩,占总面积的48.8%。其中:杂交水稻5012亩,占水稻总面积的45.1%;杂交玉米6782亩,占玉米总面积的52%。 |
[粮食生产] 共完成小春总播种面积15188亩,同比增479亩,增幅为3.26%,总产2138吨,同比增109吨,其中,夏收粮豆种植面积为11001亩,同比增227亩,增幅为2.1%,总产1568吨,同比增49吨,增幅为3.23%;油菜面积3090亩,同比增284亩,增幅为10.12%,产量570吨,同比增60吨,增幅为11.76%,单产184公斤,同比增2公斤,增幅为1.10%;其他作物862亩,产量110.5吨,同比减14.1吨。完成大春粮豆播种面积34723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31555亩,同比增453亩总产量达6038吨,比上年增30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9213亩,总产量达2558吨,比上年减81吨,包谷播种面积13023亩,总产量达2380吨,比上年增96吨;薯类播种面积2984亩,总产量达511.5吨,比上年增55.5吨,杂面积4855亩,总产量463吨,比上年减49吨;大豆播种面积1400亩,总产量达115.5吨,比上年增7.5吨,旱谷面积80亩,产量10吨,比上年增1吨。完成“两杂”推广面积7680亩(其中杂交水稻3200新加坡,杂交包谷4660亩),占大春总播种面积25.7%。全乡受灾2673亩,成灾1343亩,绝收299亩;玉米受灾4814亩,成灾2690亩。针对乡的旱情,乡党委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并向上争取支持,共争取抗旱资金2.23万元,下拨搞旱籽种4336市斤,补种1048亩,带领全乡干部众抗旱夺丰收。全年共实现粮食总产量7606吨,比上年增79吨,实现人均占有粮302.8公斤,增3.8公斤。
[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全乡共发展种植油菜3090亩,同比增284亩,产量达570吨,同比增60吨。二是加强了对全乡新老茶园的管理,目前989.3亩高优生态茶园的中耕管理和规范修剪已结束,已完成480亩老茶园改造工作,全年茶叶总产量16万斤,总收入139万元,比上年增20万元;三是加快甘蔗种植面积的发展和品种的改良,全乡甘蔗种植面积为1964.94亩,04—05年榨季甘蔗 入榨及种苗产量达5850.929吨,其中入榨5650.929吨,总收入达84万元;四是加强对全乡23663.2亩泡核桃的管理以及完成5700亩种植任务,对涉及村户的种管护任务已作具体安排落实.。 |
" [基本情况] 邦丙乡是全省七个较少特有民族之一——布朗族聚居乡,全乡土地面积348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年末全乡共4045户17915人,少数民族人口10262人其中布朗族人口6742人。2005年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8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26元,比去年增106元,粮食总产量为6828吨,人均占有粮387公斤,比去年增2公斤。全乡耕地面积41363.3亩,其中水田9097亩,旱地32266.3亩,人均占有粮387公斤,人均口粮31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891万元人均纯收入926元,累计解决温饱人口2000人,累计脱贫率为90.2%,人均高稳产农田地1.05亩,水田或水浇地0.62亩,户均经济作物7亩,经济林果7亩,人畜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均达到指标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全乡巩固改造2220.5亩高稳产农田地,使其发挥效益,水利建设方面,维修大小沟渠620条,完成岔河、令地、岔箐拜子厂的人畜饮水工程、丫口水库邦过沟三面光建设67.5米等重点工程;加强南直小流域治理,种植橘子255.4亩40200棵,有效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公路建设] 维护好县乡公路及乡村公路102公里,修复蔗区路70公里,新开挖蔗区道路30公里,维修民间道路2000多条。公路建设全部投工12100个,保证县乡公路、邦大公路、赛罕公路及村社路的畅通无阻。 [粮食生产] 重点推广粳杂系列稻谷,推广临麦6号、临引8号、农大3138玉米。完成大小春播种面积46384亩,其中水稻8476亩、玉米14301亩、旱谷4500亩、薯类2000亩,杂粮5600亩,豆类2000亩,小春播种总面积为10871亩。 [建立支柱产业] 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乡政府主要抓甘蔗、紫胶、茶叶、畜牧业及核桃的抚育管理。完成春蔗种植面积1813亩,秋蔗种植面积763亩,2004~2005年榨季完成甘蔗入榨27745.174吨;茶叶主要抓了高优生态茶园的补植补造,逐步改造低产茶园面积;根据建设沿江2万亩紫胶基地的目标,种植三叶豆9800亩;放养胶种9000亩;畜牧业继续实施以户养为主,推广科学饲养,加强疫病防治,巩固发展生猪人工授精及黄牛冻精改良成果,有偿扶持重点村、重点户,主攻防疫防病,建设好冻精站,扩大服务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