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肃州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肃州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土改时属四区一乡一、二行政。

1955年成立勤奋和祁家桥两个初级社。

1956年并为胜丰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一中队。

1961年为祁家桥和孙家桥两个大队。

1966年并为旭东大队。

1969年更名为祁家桥大队。

1983年3月改置村。

1955年成立高台、永昌、勤奋三个初级农业社。

1956年合并为胜丰高级农业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肃州中队高台堡生产队。

1961年更名为高台堡、孙家桥两个大队。

1966年合并为新敦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土改时属四区二乡一行政。

1955年成立永丰、双桥两个初级社。

1956年并为星光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二中队。

1961年定为魏家桥大队。

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肃州庙村前身为肃州庙村和肃州堡村。

肃州庙村土改时属四区二乡二行政。

1955年成立星光和潘家桥两个初级社。

1956年并为星光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二中队。

1961年为潘家桥、肃州庙两个大队。

1966年并为东风大队。

1969年更名为肃州庙大队。

1983年3月改置村。

肃州堡村在清雍正年间,从肃州(即现在酒泉市)迁入移民。

因该村建有一堡子,肃州堡由此得名,后村以堡名。

土改时属四区二乡三行政。

1955年成立肃州堡初级社。

1956年扩建为肃州堡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二中队。

1961年为肃州堡大队。

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2007年1月省入肃州庙村。

其前身为板桥村和陈家桥村。

1955年成立新生、晨光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红光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三中队;1961年为板桥、新生两个大队;1966年并为新敦大队;1969年复名为板桥大队;1983年撤大队设村;2007年将陈家桥村并入板桥村。

1955年成立晨光和杨家墩两个初级社;1956年并为红光高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三中队;1961年更名为陈家桥大队;1966年更名为前进大队;1969年恢复原名;1983年撤大队设村;2007年撤村并入板桥村。

武威庙村前身为武威庙村和南仰沟村。

武威庙村1950年建政时属四区四乡一行政。

1955年建武丰初级社。

1958年转为胜利高级一社,同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所辖。

1961年为孟家桥公社武威庙大队。

1966年更名为胜利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清雍正年间,原南阳沟村四组、五组及武威庙村从甘肃省武威市迁入移民,建武威坊,二组、三组及肃州镇板桥村三组、五组,陈家桥村二组从碾伯县(现青海省乐都县)迁入移民,建碾伯坊。

村内原有条老水沟用于溉田,迂回曲折,是村里唯一的灌溉渠道。

老水沟年代久远,加之田地位置较高,灌溉需时较长,当地村民称此种地势为仰。

村民称此沟为“南仰沟”,渐变为南阳沟,后村以沟名。

南阳沟村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八乡一行政村。

1955年建南仰沟初级社。

1958年转高级一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四中队。

1961年为孟家桥人民公社南仰沟大队。

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

1969年更名为南阳沟大队。

1983年3月改置村。

2007年1月省入武威庙村。

1950年建政,为四区八乡一行政;1955年建南阳沟初级社;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四中队;1961年为孟家桥人民公社南仰沟大队;1966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69年更名为南仰沟大队;1983年撤大队设村;2007年撤村并入武威庙村。

河州堡村前身为河州堡村和西宁堡村。

河州堡村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八乡二行政。

1955年建永乐初级社。

1957年转为永乐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五中队。

1961年建河州堡大队。

1966年更名为红星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西宁堡村位于孟家桥乡政府西1公里处,有3个村民小组。

清雍正年间,原西宁堡村及姚家沟村一组、二组、三组从西宁府(现在青海省西宁市)迁入移民,称西宁坊。

该坊在村子中央修建了一座碉堡,由于是从西宁等地移民打建的堡子,所以人称“西宁堡”。

原西宁堡村1950年建政时为五乡一行政。

1955年建为第九初级社。

1956年与姚家沟、闸坝岔并为灯塔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第九中队。

1961年为孟家桥公社西宁堡大队。

1966年更名为东风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1983年3月改置村。

2007年省入河洲堡村。

1950年建政,属四区四、五乡。

1955年建新生、中山、孟家桥三个初级社。

1956年转并为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水库生产队。

1961年建孟家桥大队。

1966年更名为红卫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其前身为杨家堡村和水库村。

杨家堡村1950年建政,属四区五乡三行政。

1955年建红光初级社。

1956年并入水库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水库生产队。

1961年建杨家堡大队。

1966年更名为红卫公社立新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水库村有3个村民小组。

清雍正年间,水库村从甘肃省河州(清代河州属兰州府,与当时的狄道州并列。

河州当时的管辖范围为现在我省的东乡撤拉族回族自治县、和政县、夏河县、临夏市、永靖县及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注:河州存在时,上述地方并没设县治)迁入移民,建新河州坊。

孟家桥乡与肃州镇接壤处曾有一湖,地处戈壁,四面环沙,为地下泉水汇集而成。

虽湖面宽广,于民溉田水量却很有限。

1949年后,县上组织人员在湖内修建两座水坝,积蓄湖水灌溉笆子场以及下游的大片良田,一个简易的蓄水库就这样形成了。

虽然水量不大,但它是敦煌县修建最早的蓄水库,后来,人们称此地为水库村。

水库村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四行政。

1955年和11、12、13行政村组成水库初级社。

1957年和杨家堡并为高级五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第八中队。

1961年建水库大队。

1983年3月改置村。

2007年1月省入杨家堡村。

前身为姚家沟村和闸坝岔村。

姚家沟村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二行政三村。

1955年为第10初级社。

1956年与西宁堡、闸坝岔并为灯塔高级社。

1958年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第九中队四、五生产队。

1961年为孟家桥公社姚家沟大队。

1966年更名为红锋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清雍正年间,闸坝岔村及姚家沟五组从古浪县迁入移民,置上古浪坊。

1949年前,此地水资源丰富,喷涌而出的地下泉水常常汇集成小溪流。

为了有效利用这一资源,村民们便在此修建了一座堤坝蓄水灌溉农田。

后来,党河水引领到此,水大而急,村民便在这座堤坝上安装了分水闸,向北灌溉本村田地,向西灌溉西宁堡村以及河州堡村的部分田地。

后来,人们称此村为闸坝岔村。

闸坝岔村1950年建政时为四区五乡二行政。

1955年建为第十一生产队。

1956年与西宁堡、姚家沟并转为灯塔高级社。

1958年为敦煌人民公社河西大队第四中队六、七生产队。

1961年建闸坝岔大队。

1966年更名为曙光大队。

1969年恢复原名。

1983年3月改置村。

2007年1月省入姚家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