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太和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太和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8年成立城关镇;1952年改为城关区;1955年改为城关镇;1962年为城关镇人民公社;1967年与城关区分开,名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9年改为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

1992年2月撤销城郊区合并金庄乡、城北乡、城东乡、镜湖乡设立城关镇。

1948年为旧县镇,属旧县区。

1958年公社化时,为旧县营,属沙河人民公社。

1969年为旧县公社。

1979年,从旧县公社析出,另建旧县镇。

1983年农村机构改革时改为旧县乡。

1992年2月撤销旧县区,合并旧县镇、八里店乡、范庙乡、何庄乡设立旧县镇,沿用至今。

1956年撤镇设税镇乡。

1958年9月撤乡属旧县人民公社管辖。

1961年设税镇人民公社。

1969年3月为县辖税镇人民公社。

1979年8月税镇公社划出为税镇镇,改为旧县区管辖。

1983年镇改为乡。

1988年8月并入税镇镇,仍属旧县区。

1992年2月2月撤销旧县区,合并税镇镇、郝庄乡设立税镇镇,沿用至今。

1992年2月,蔡庙乡与赵孙寨乡合并设新的皮条孙镇,沿用至今。

清至民国时期设原墙镇。

1948年解放,历为原墙乡、原墙区、原墙公社驻地;1980年由原墙公社划出原墙集和两个自然村建为原墙镇。

1983年撤社并入原墙镇。

1992年2月,撤销原墙区,合并原墙镇、名利乡、北刘老寨乡设立原墙镇。

1952年设倪邱乡。

1969年3月为县辖倪邱人民公社。

1983年为倪邱乡。

1988年8月置倪邱镇,仍属倪邱区。

1992年2月撤销倪邱区,合并倪邱镇、叶堂乡、崔后寨乡设立新的倪邱镇,沿用至今。

1958年设李兴人民公社。

1961年改为李兴管理区。

1968年复李兴公社。

1979年自李兴公社析出,建区辖李兴镇。

1983年机构改革时,李兴公社改为李兴乡。

1988年8月并入李兴镇,仍属李兴区。

1992年撤销李兴区,合并李兴镇、谢寨乡、李台乡设立新的李兴镇,沿用至今。

1992年撤销大新区,合并新集乡、张路口乡、李阁乡设立大新镇,并沿用至今。

1948年设肖口乡,属大新区。

1952年成立初级社。

1958年成立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92年2月撤销大新区,合并肖口乡、陈庙乡设立肖口镇并沿用至今。

1949年成立关集区。

1958年成立关集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92年撤销关集区,合并关集乡、阎庙乡、唐路乡设立关集镇,并沿用至今。

解放前设三塔乡;解放后设三塔区;1954年撤区并入原墙区;1969年成立三塔人民公社,属原墙区;1979年划归关集区;1983年改为三塔乡,属关集区。

1992年撤销关集区,合并三塔乡、天宫乡、八里姜乡设立三塔镇,并沿用至今。

1958年成立双浮人民公社。

1962年改为双浮区,仍设双浮公社。

1969年改为管理区。

1979年恢复双浮区。

1983年改双浮乡。

1992年2月撤销双浮区,合并双浮乡、刘老家乡设立双浮镇,沿用至今。

1948年设蔡庙乡,属税黄区。

1954年成立初级社。

1958年成立公社,划入双浮区。

1969年撤区并社成立蔡庙人民公社。

1979年改属蔡庙区。

1983年改蔡庙乡。

1992年撤销蔡庙区,合并蔡庙乡、曹集乡设立蔡庙镇,沿用至今。

1949年建政设三堂乡。

1956年成立初级社和高级社。

1958年成立三改公社三堂营。

1969年改为三堂公社。

1983年改今名三堂乡。

1992年撤销三堂区,合并三堂乡、赵寺乡设立三堂镇,沿用至今。

1958年属三改公社。

1961年设苗集公社。

1981年改苗老集公社。

1983年设乡。

1992年撤销三堂区,合并长春乡、苗老集乡设立苗老集镇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