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1616年),仅有吴、稍两家人在此居住,故有吴半山、稍半川之名。清朝末期(1901年),有通渭、甘谷、陕西、西和等地不同姓氏人员搬迁至此,杂乱无章,故名。 |
清朝末期(1901年),唐姓人氏在此地居住,他们将其堡子命名为唐家堡子,一直沿用至今,故因此而得名。 |
解放初,因毗邻大山湾,远望好似月牙一般,面积较小,故而得名小山村。负责本村的自治组织和自治管理,故而得名小山村民委员会。 |
清朝末期,甘谷一带一姓苟货郎来到此地谋生,在当地居住,慢慢发展壮大,由于苟姓人家是本地第一个到此居住的,并且居住地较高,故而得名高泉。 |
解放初,因在本地有300平方米果园,且该地处高山二阴山区,平均气温比较低,故而得名寒树。 |
解放后,该地地处高山二阴山区,平均气温比较低,且盐碱程度高,水比较苦涩,故而得名寒水。 |
清朝时期,该地因有两座大山,中间有一条干枯的河流把这两座山分隔开,且属于化家湾中部,故而得名中化。 |
清朝末年,因该地有一条河,名叫金窝河,据说有一个回族百姓种了一棵树,叫花园树,故而得名金花。 |
宋朝时期在该地设有一商贸城,为其繁荣发展,取名好集场,后改为好地掌。负责本村的自治组织和自治管理,故而得名寒树村民委员会。 |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大土墩,在上面盖了一座庙,大家都叫庙儿川,随着人们的口就演变成了庙川,故而得名庙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