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万载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万载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西晋太康元年(280)更名康乐县,后复称阳乐县。

唐武德五年(622)县治从罗城迁至龙山下(即今县城)。

清末为第一区,辖2都、8图,分14坊。

民国初沿用旧制,仍为第一区,辖城厢一镇、城厢二镇。

1940年撤区,属城厢一镇、城厢二镇。

1942年8月,城厢一镇、城厢二镇合并为康乐镇。

1949年8月撤销康乐镇,改设为城厢区。

1953年复名康乐镇。

1961年设康乐人民公社。

1967年改名东风镇。

1973年10月恢复康乐镇。

2003年9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撤消康乐镇设立康乐街道办事处,沿用至今。

唐代隶属高安县万载乡,五代十国时期隶属万载县。

清末全县设6个区,株潭属第三区;1935年全县实行区、乡、保、甲制,株潭乡属第三区。

1938年撤乡,设保联,仍属万载第三区。

1939年改保联为乡镇,株潭设镇,仍属第三区。

1949年,株潭镇辖15保。

同年7月改设为株潭街,属株潭区。

1952年3月株潭区更名为第五区政府。

1956年7月,撤区并乡,株潭镇为乡级镇。

1958年10月,成立株潭人民公社,株潭镇改称株潭街办事处。

1963年,株潭人民公社改为株潭区,株潭街办事处改设为株潭镇。

1968年,撤销株潭区,恢复株潭人民公社,仍为株潭镇。

1984年3月,株潭公社改为县辖株潭镇,沿用至今。

黄茅镇历史悠久,清雍正年间(1723-1736)建成自西北向东南的上、中、下3条街,称黄茅街,素有上王、中周、下汤的说法。

1949年前境内设黄茅乡。

1949年属株潭区。

1951年成立黄茅区,设黄茅、白石、三和、桥下、改江、店下、洪炉、南江等8个乡,1956年撤区并为店下、三和、棉土、高桥4个乡。

1958年成立黄茅人民公社。

1961年置黄茅、金钟湖2个公社。

1964年金钟湖公社撤销,划归黄茅公社。

1991年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1949年前为中正乡。

1949年属潭埠区,设10个乡,1956年并为茵果、濠田、潭埠、芳林4个乡。

1958年成立潭埠人民公社,同年10月与白水、岭东合并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上游公社撤销,分为潭埠、白水公社。

1961从潭埠分出岭东公社。

1995年10月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1949年前境内设大桥、柏树2个乡,1949年属大桥区,设10个乡。

1958年成立星火人民公社,设22个大队。

1959年分置大桥、赤兴2个公社。

1964年大桥分出柏树公社,1966年柏树公社撤销,划归大桥公社。

1983年9月(因与清江县大桥公社重名)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取自然镇两桥相望的含义更名为双桥公社,1984年改称双桥乡,2000年撤乡设镇。

清末属第六区二十四都,1939年属万载县第五区高村乡,1949年高村属罗城区管辖,西坑属仙源区管辖。

1952年,增设高村区。

1956年撤区并乡,高村由原来10个乡合并为高村、竹源、锦源、上西4个乡。

1958年10月,成立高村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成立西坑人民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高村人民公社和西坑人民公社分别改为高村乡和西坑乡。

2001年11月,撤销西坑乡,成建制划归高村乡。

2002年撤销高村乡,设立高村镇。

罗城又名罗陂头。

1949年前境内设罗城、卢洲2个乡,1949年成立罗城区。

1956年撤区并为卢洲、罗城、麻田3个乡。

1957年冬又并为罗城乡。

1958年与三兴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设罗城办事处。

1961年7月撤销东风人民公社,与三兴分开,单独成立罗城人民公社。

同年冬又分为罗城、麻田2个公社。

1965年冬麻田并入罗城公社。

1984年改称罗城乡,2002年撤乡设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三兴乡,曾属第四区。

1949年属三兴区礼裕乡。

1956年撤区,并为三兴、万岁2个乡,属三兴乡。

1958年与罗城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撤销东风人民公社,分别成立三兴人民公社、罗城人民公社,三兴人民公社设24个大队,1968年调整为10个大队。

1984年改称三兴乡。

2000年2月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清末属第二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第一区所辖高城乡。

1950年成立高城区,分设12个乡。

1956年撤区,并为高城、里山、上源、奇丰4个乡。

1958年成立高城人民公社,同年冬改为高峰人民公社。

1961年分为高城、奇枫2个公社,1966年又合并为高城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高城乡。

2010年9月,撤销高城乡,设立高城镇,沿用至今。

清末属第五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白良乡。

1949年属三兴区白良、建华、进华、廖杭、良福、范塘6个乡。

1956年并为白良、建华2个乡。

1958年与茭湖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

1959年公社撤销,分为白良、茭湖两个公社,白良公社设18个大队。

1962年并为17个大队。

1984年更名为白良乡。

2010年9月,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清末属第二区管辖。

1931年为第一区所属民权乡、涂泉乡、丁田乡。

1946年,境内设励进(同年由涂泉乡、丁田乡合并而成)、民权2个乡。

1949年属城厢区,设鹅峰、布塘、福大、里泉、多江、田江6个乡。

1956年7月撤区,境域并为鹅峰、泉江2个乡。

1958年成立鹅峰人民公社。

1984年改设鹅峰乡,沿用至今。

清末属第二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城南乡。

1949年先后设立兴和、耕畲、马步、新民、布城、洞口、联三、黄田乡,其中耕畲、新民、洞口、联三乡属高城区,其余属城厢区。

1956年并为马步乡。

1958年成立马步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马步乡。

清末属第四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第二区白杨乡。

1949年白杨乡改名复兴乡,设中塅、赤兴2个乡。

1956年并为赤兴乡。

1958年与大桥成立星火人民公社。

1959年设置赤兴人民公社,设21个大队。

1968年并为红星、红山、红卫、赤卫、朝阳5个大队。

1972年调整为9个大队。

1984年改为赤兴乡。

清末属第四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第二区所属蓝田乡。

1949年属潭埠区,设为岭东、蓝田2个乡,1956年并为岭东乡。

1958年成立岭东人民公社,同年10月与潭埠、白水合并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上游公社撤销,岭东属潭埠公社。

1961年从潭埠公社分出,恢复岭东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岭东乡。

清末属第四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第二区白水乡。

1949年属潭埠区,设白水、文义、槽峰、老山4个乡。

1958年成立白水人民公社,同年10月与潭埠、岭东公社合并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6月又与潭埠、岭东分开,恢复白水人民公社。

1984年改称白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