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务川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务川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2016年1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48号批准撤销都濡镇建制设置丹砂街道。

明初,都濡县境设都濡、五堡、三坑三个巡检司,直属思南府。

其中都濡巡检司就是现在的白柯坝。

民国27年,务川县长张道宗划编联保,为纪念务川县境的“古都濡县”,将务川县城起名为“都濡联保”。

民国31年,务川县长张有年将都濡联保改为“都濡镇”。

2016年1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48号批准撤销都濡镇建制设置都濡街道。

2016年1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48号批准撤销大坪镇建制设置大坪街道。

隋朝时期,丰乐镇境域为高富县辖地。

唐永徽年间(650—655年),划入务川。

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丰乐乡。

1953年,复为丰乐乡。

1958年,成立丰乐公社。

1984年,为丰乐区。

1992年,改镇。

隋朝、唐朝时期,黄都镇境域属高富县治地。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属平越府。

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婺川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安西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为黄都乡。

1950年,婺川县成立后,先后属涪洋区和丰乐区。

1992年,撤区并村建黄都镇。

隋代,属高富县。

唐永徽年间(650—656年),撤高富县,划归务川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涪洋乡。

1953年,划为小乡。

1958年,属涪洋公社。

1984年,改涪洋区。

1992年,改涪洋镇。

唐、宋朝时期,镇南镇境域属都濡县。

元朝初期,划归务川县。

清乾隆年间,镇南桥辟为乡场。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镇南乡。

1953年,划为镇南小乡。

1958年,属镇南公社。

1961年,更名镇南区。

1992年,撤区建镇。

唐、宋朝时期,砚山镇境域属都濡县地,元初划归务川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砚山镇。

1953年,为砚山小乡。

1958年,属镇南公社。

1961年,属砚山区。

1992年,撤区建镇。

唐、宋,为都濡县治地。

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撤县设都濡镇,属彭水县。

元初属务川县。

民国二年(1913年),属后坪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归务川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浞水乡。

1953年,为浞水小乡。

1958年,为浞水公社。

1961年,复浞水区。

1992年,撤区建浞水镇。

唐、宋,属都濡县。

元代,划归务川县。

民国三年(1914年),属后坪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县设毛天联保属务川县。

1953年,为毛天小乡,属浞水区。

1958年,设毛天公社仍属浞水区。

1992年,兴隆、石龙、毛天3小乡合建茅天镇。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属齐地图。

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柏村乡。

1953年,划为小乡。

1958年,属镇南公社。

1984年,改设柏村乡。

1992年,建柏村镇。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泥高镇境域属在成图。

民国五年(1916年),属北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虎山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青岩乡。

1953年,为泥高小乡,属砚山区。

1992年,撤区建乡,原镇南区泥高、镇江、青坪和砚山区栗园4乡,以及浞水区铁窑乡部分地区组成泥高乡。

2016年2月20日,撤乡设镇。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蕉坝镇境域属安化县(今德江县)。

光绪十年(1884年),划后坪弹压管理。

民国二年(1913年),属后坪县(驻茅天)。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归婺川县,次年,设蕉坝乡。

1950年,属第七区(驻蕉坝)。

1958年,属镇南公社。

1984年,复为蕉坝乡。

2016年1月29日,撤销蕉坝乡建制设置蕉坝镇。

明、清朝时期,红丝乡境域属安化县(今德江县)。

民国四年(1915年),由德江县划归婺川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红丝乡。

1953年,改红丝小乡。

1958年,属大坪公社。

1984年,复为小乡,属大坪区。

1992年,红丝三坑2自然村合并新建红丝乡。

务川置县时,石朝乡境域为辖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山丹乡民国三十年(1942年),属京竹乡。

1953年,刘为小乡。

1958年,属大坪公社区。

1984年,复为石朝小乡,属大坪区。

1992年,石朝、京竹、大漆3小乡合并为石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