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小渡船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小渡船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90年10月市政府将飞机村二、四、五、六、九组村民1020人“农转业”,建立大桥路居民委员会,与飞机村委会合置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1年12月6日大桥路居委会建立,办公地点在综合厂,综合厂出售后,在三巷建办公楼。

2002年入住,当年6月更名为大桥路社区居民委员会。

飞机村委会明洪武年间(1368-1398),湖南益阳陈、王、李等姓人家因水灾、逃难迁居此地。

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一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一区龙凤联保;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乡;二十九年(1940),属龙凤镇第十二保。

1949年11月属龙凤区。

1953年建飞机乡,属一区(龙凤区)。

1954年组成农业合作社。

1958年改为飞机管理区,属灯塔公社。

1961年城关镇飞机公社与高桥公社合为红旗公社。

1968年,属灯塔公社革命委员会飞机管理区三个社。

1975年撤区并社,属红庙公社。

1976年下半年由红庙红农大队五、六、七生产队、城关镇东方红大队一、二、三生产队组成飞机大队(因飞机场命名),归城关镇辖。

舞阳坝陆续开发建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飞机大队的二队被征。

1982年一碗水这边两个队划归飞机大队。

1983年改为飞机村。

1990年10月大桥路居民委员会建立,五个组1020人“农转非”,1991年12月一、三、七、八组依然存在,构成飞机村,另起炉灶,搭建村民委员会班子。

1998年4月一组划入舞阳街道办事处,飞机村剩三个组。

2002年10月飞机村、旗峰居委会合并,组建大观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明永乐年间(1402-1424),江西李、张、朱等姓因水灾和荒灾迁居此地。

晚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一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一区龙凤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属龙凤镇第十二保。

1949年11月属龙凤区。

1951年,成立农民协会;1953年,建飞机乡(首建乡),南部属飞机乡,北部归县农场;1954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属飞机乡第二社。

1958年,北部属养蜂场,南部属灯塔公社飞机管理区。

1961年,南部属城关镇飞机公社二大队三、四生产队。

1968年,属灯塔革命委员会,北部建有陶瓷厂、轴承厂等。

1975年,南部属红庙公社。

1976年下半年,属城关镇飞机大队三、四生产队。

1982年5月,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成立,属办事处小渡船居民委员会。

南部农用地建有工人影剧院、赏心亭乐园、粮食局、车辆管理所、市供销社等。

1984年,成立航空路居民委员会。

1985年,扩建南路北段征轴承厂、市运输公司部分土地。

1987年8月30日,航空大道建通,街道因中段有航空站候机厅大楼命名。

2002年,更名为航空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属小渡船街道。

明洪武、永乐年间(1369-1402),陈、王、李、张、朱等姓氏,因水灾、避祸等原因自湖南益阳、江西等地迁居此地。

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一甲。

有人在今北端靠清江河岸处烧窑、造布瓦、青砖,南部是校场,中间地带有农田。

民国十六年(1917),湖北省实业厂建荆南道第三农业实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停办交恩施县管理。

民国十八年(1929),恢复,改名施南农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复名恩施农场,翌年停办。

抗战时农场恢复,改名为第七区农场,迁五峰山。

1933年,为“围剿”湘鄂西红军,南昌湘鄂赣三省边防剿匪总司令部,令建恩施飞机场,征用民工3400人,初建规模小。

1935年8月,南昌行营下令扩建,延长跑道,南北长550米,东西宽175米,面积为0.11平方千米,1938年竣工。

1939年日机轰炸恩施城和机场,为抗日需要,1940年再扩建,增建后山湾机库,征南四县民工4000人,日夜奋修,历时二年完成,扩建后机场长1450米,宽350米,占地385亩,耗资法币75万元,驻中美合编的飞机大队,有中型轰炸机B——25,野马式战斗机起降,日平均起降飞机近百架次。

抗战胜利,机场停用。

1950年后,中央军委令恩施军分区代管机场,场地由军队垦植,以资军需。

1958年6月,广州民航局决定开辟武汉--恩施航线,地委专署动员职工、干部、市民2万人突击,日夜整修,8月,“安二型”飞机试成功,恩施机场改作民用。

1968-1972年,改善净空条件停航。

1973年复航。

1974年10月扩建跑道,铺宽30米、长1700米混凝土跑道,建长140米、宽46米滑行道和停机坪,新建候机大楼。

1993年,新机场启用。

1995年老机场交恩施市开发,市拔50万元建栏杆和下水道。

1997年10月,机场路居民委员会成立,租市交通局门卫室办公,因建风雨桥,市交通局迁走,又租州传输局一楼办公。

2003年搬进清和园。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王、李等姓因避水灾从湖南益阳迁居此地。

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一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民国十六年(1927)属一区龙凤联保。

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属龙凤镇第十二保。

1949年11月属龙凤区。

1951年,恩施专署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修理组,即之后的恩施地区水电设备厂。

1952年,建恩施县农场,总场在长堰塘。

1957年,总场改为恩施县养蜂场,工厂陆续在四周迁建。

1973年,养蜂场划归旗峰坝县良种场。

至1982年,农场用地全部征用。

1966年,八街成立,辖东至县砖瓦场,南后山湾口,西沿工农路,北到红庙街头,旗峰坝吴家坨的非农居民,隶二街。

1969年,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建中共八街支部。

1980年10月5日,选举成立八街居民委员会。

1982年5月,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成立,八街居民委员会更名为小渡船居民委员会。

1984、1991年,航空路、大桥路居委会相继成立,从小渡船居委会辖域析出。

农场归农业局辖,工厂归工业局辖,工厂外非农人员由八街管理。

2001年3月成立党委。

2002年6月更名为民族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属小渡船街道。

明永乐年间(1402-1424),陈、李等姓因水灾从湖北荆州、监利迁居此地,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二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一区龙凤联保;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乡;二十九年(1940),属龙凤镇第十二保。

1950年属一区(龙凤)。

1953年属飞机乡。

1958年属灯塔公社飞机管理区二、三大队。

1961年属城关镇飞机公社,后并入红旗公社。

1976年飞机大队组建,属城关镇飞机大队。

1982年属小渡船街道办事处。

1990年部分农民“农转非”到大桥路社区。

1991年12月,飞机村有3个组,松树坪3个组划过来,组成飞机村。

1998年,清江东岸2个组划到舞阳办事处,飞机村只余4个组,同年1月旗峰新区撤销,成立旗峰居民委员会,辖旗峰非农人口。

2002年州麻纺厂、市农科所改制,其居民交社区管理,同年10月飞机村的3个组与旗峰居委会合并,组建大观园居民委员会,同时命名为大观园社区居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康、陈姓人家因战祸由河南迁居到此;朱姓从江西迁居至此。

清乾隆至咸丰(1736-1861),属北乡,同治年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三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一区龙凤联保;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乡;二十九年(1940),属龙凤镇,为第十保。

1949年12月,隶二区(龙凤)人民政府,为旗峰村人民政府。

1953年,隶一区(龙凤),成立旗峰乡政府。

1954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后称一社,称一区公所旗峰乡一社。

1956年,旗峰乡为高级农业合作社,称一区旗峰一社。

1957年,数字区改为地名区,即龙凤区旗峰一社。

1958年称龙凤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旗峰管理区一大队,辖8个生产队。

1961年为龙凤区公所旗峰人民公社一大队。

1966年,龙凤、灯塔合并为灯塔区,即称灯塔区公所旗峰公社一大队。

1968年,称灯塔区革命委员会旗峰公社一大队。

1973年,一大队改为旗峰大队。

1975年,撤区并社,为红庙公社革命委员会旗峰管理区旗峰大队。

1983年,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即红庙公社管理委员会旗峰管理区旗峰村民委员会。

1984年,称红庙区管理委员会旗峰乡旗峰村委会。

1992年10月,红庙区撤销,旗峰乡划归小渡船街道,称小渡船街道旗峰村。

2002年10月,与小村村合,称大龙潭村。

2003年,两村分开,复称旗峰村。

2005年,旗峰村实施村改社区,辖8个居民小组。

民国时期,小渡船街道所在的飞机村、旗峰村等诸村都属北乡区管辖保甲。

1949年11月,恩施城解放、恩施县人民政府成立,12月设区、乡。

1953年,飞机乡、旗峰乡划归龙凤区。

1959年,飞机管辖区划归灯塔公社。

1961年,飞机管理区划归城关镇。

1966年11月,城关镇设八街,地处小渡船街道办事处区域内,管辖区域含工农路新华印刷厂、市工具厂等地。

1976年10月至1978年7月,小公社并大公社,飞机公社划归城关镇。

1982年5月,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成立,办事处下设居民委员会和生产大队,将航空路、工农路等地划归小渡船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2年,街道居民委员会改称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3年,办事处管辖航空路居委会、民族路居委会、大桥路居委会、机场路居委会、大观园居委会、大龙潭村、何功伟村。

2022年2月,小渡船街道对各社区管辖范围进行优化调整,新设立工农路社区。

明洪武年至清同治年间(1368-1874),江西刘、庄姓,荆州贺、谢姓因避兵祸、水灾迁居此地。

同治年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三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一区龙凤联保;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乡;二十九年(1940),属龙凤镇第十一保。

1949年12月为二区(龙凤区)。

1953年为二区旗峰乡辖。

1954年成立农业合作社,二区改一区,归一区旗峰乡辖。

1956年旗峰乡为高级社,为一区旗峰二社。

1958年一区改为龙凤人民公社,旗峰社改为旗峰管理区,二社改为二大队,辖6个生产队。

1961年公社改为区公所,管理区改为公社,为龙凤区旗峰公社二大队。

1966年龙凤区与灯塔区合并为灯塔区,即灯塔区旗峰公社二大队。

1968年区公所改称革命委员会,隶属不变。

1973年改二大队为小村大队,小村是下村坝一村名,因村子小叫小村,大队驻下村坝。

1975年撤区并社隶属红庙公社。

旗峰公社改为管理区,大队没变。

1983年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4年公社回归到区公所,管理区改称乡,隶红庙区旗峰乡。

1992年10月红庙区撤销,旗峰乡划归小渡船街道办事处,隶属小渡船旗峰乡。

1996年底旗峰乡撤销,隶办事处直辖。

2002年小村和旗峰坝村合并,取名大龙潭村。

2003年两村分开,袭大龙潭村名称,辖6个村民小组。

明永乐三年(1404)方姓因躲避灾祸由河南迁来。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江西杨姓逃荒落地方家坝。

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三甲。

民国初袭里甲制;十六年(1927),属恩施县一区龙凤联保;二十五年(1936),属第一北乡区龙凤坝乡;二十九年(1940),裁区建乡,属龙凤镇第十一保。

1950年由保改村,属恩施县二区(龙凤)。

1953年属二区(龙凤)旗峰乡。

1958年为旗峰管理区三大队,属龙凤人民公社。

1961年改为旗峰公社三大队,属龙凤区。

1968年属灯塔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为方家大队,属红庙公社旗峰乡。

1981年属红庙公社旗峰管理区。

1984年为方家村,属红庙区旗峰乡。

1997年为方家村,属小渡船街道。

2002年小村合大村,将陡坡与方家合并,称何功伟村民委员会,下辖方家坝、村坊、石闸门、陡坡、大溪沟、铜场坡6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