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溪柄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溪柄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民国之际属溪柄。

建国初年从溪柄折出为溪柄街居委会,″文革”期间取消居委,山溪柄公社代替。

1977年,6月24日,溪柄居委会改名为兴龙居民委员会,1982年恢复居委会并设立党支部,名称沿用至今。

1984年设立兴龙居委会。

溪柄村古名龙溪,因有龙溪从村边流过;今名溪柄是因村庄建于交溪(赛江)、龙溪、茜洋溪三溪相夹的呈柄状地带之故。

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七都一图。

民国30年属福安县第一区溪缠乡溪柄保。

1956年成立溪柄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溪柄大队,1984年组建溪柄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立峰主村马厝,因纪念著名革命先烈马立峰由县政府命名。

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六都一图。

民国30年为县第一区溪缠乡马厦保。

1956年隶属溪柄高级社。

1958年8月成立立峰大队,1984年组建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北山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六都一图;民国30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区)溪缠组长葛岩保;1956年办北山高级社,1958年8月与甲厝合并成立红星大队;1984年建北山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0年初期与长洋合称长仙大队,1958年分为仙洋里大队,1984年成立仙洋里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主姓为郑、李、叶、王、钟五姓。

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六都一图。

民国30年为县第一区(赛岐)溪缠乡衣田保。

1956年办衣山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扆山大队,1961年分设上、下村两个大队,1968年合并为一个大队并改名为新桥大队,1981年复称扆山大队,1984年组建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坂古代叫蟾坂,后人图简便把它改为田坂。

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六都一图。

民国30年为县第一区溪缠乡田保。

1956年属田坂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田坂大队。

1969年并入新桥(山)大队,1981年复设田坂大队,1984年组建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0年初属港仙乡管理,1968年是属溪柄公社长洋大队,1984年属于长洋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0年属赛岐无趣港里乡,1952年成立溪柄十二区成港仙乡,1958年公社化是改为溪柄公社龙港大队,1962年溪柄区改为龙港大队,1980年与龙潭面分开,改为龙港大队,1984年改为港里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6年办龙潭面高级社,1958年属龙港大队,1965年设龙坑大队,1969年并入龙港大队,1979年设立龙坑大队,1981年称龙潭面大队,1984年组建龙潭面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水田村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六都一图。

民国30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溪缠乡水田保。

1954年,溪柄十二区分设水田乡。

1956年办水田高级社。

1958年成立水田大队。

1984年组建水田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浦后村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田儒乡仁风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30年为县第一区(赛岐)柏洋同台保;1956年办浦后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浦后大队;1966年属黄浦大队;1975年分设新浦大队;1981年复称浦后大队,1984年组建浦后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白沙属福安县用儒乡仁风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30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区)柏洋乡白沙保;1954年属黄沙乡;1956年办白沙高级社,同年8月溪柄区为第五区,黄兰、白沙合并为区属黄沙乡;1968年与浦后合并为浦沙大队,隶属溪柄区;1975年为白沙大队;1984年设立白沙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0年成立楼下乡,后改称柏柱公社,1958年改楼下大队,1984改为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1958年成立洋头大队(属溪柄公社管辖),1968年合并楼下大队,1980年分出成立仰头大队,1984年改称榕头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