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西畴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西畴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西洒镇是西畴县辖镇,镇机关所在地西洒,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县最大的集市贸易地。全镇辖8个村委会及我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56个村(居)民小组42722人,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5种民族,总国土面积175.7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7553.3亩,其中田3385.4亩,地24167.9亩,农民人均耕地0.91亩。

境内高山深谷,奇石怪洞,密林清溪,飞瀑流泉,民风古朴,有旧石器时代遗迹——仙人洞,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特色产品三七、阳荷、八角、人工挂面响誉县内外;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铅、锌、锑、铁、大理石等矿藏,储量大、含量高、前景广极富开发潜力。

面对机遇与挑战,镇党委、政府将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自觉实践“-”,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决意走出一条特色路。

兴街镇,位于西畴县西南部,距西畴县城29公里、麻栗坡县城27公里、马关县城51公里、文山州府51公里,是东达广西、南出越南的交通要冲,长期以不均是商贾云集之地。近年来,兴街镇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认真开展“-”重要的学习教育,各项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小城镇建设更是前所未有,占地297亩的经济贸易区一期开发已完成30米、16米、12米、8米、6米共12条街道的建设,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工程同期建成,商家、住户、管理及服务单位已入住商贸区。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以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对接良好的硬件环境,吸引了上海、广西、浙江及省内的曲靖、文山、麻栗坡等地客商到兴街投资。目前,已引进资金400余万元,办起了锌冶炼厂、硅锰冶炼厂、石材厂、钢球厂和充氧厂,红砖厂、液化气供应站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

2000年初,兴街被列为云南省中心小城镇试点单位之一。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将根据、州、县的有关政策,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措施和全方位服务的办法,与县内外厂商、客商进行平等公正、互利互惠的合作,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项目上谋求发展。

"   蚌谷乡位于西畴县城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东接西洒镇,南邻兴街镇,西抵莲花塘,北与砚山县八嘎乡接壤。全乡总面积133.16平方公里(有耕地20706亩,其中地17107亩,田3653亩),全乡辖7个村委会19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回、蒙古6种民族。到2003年末,全乡共有5005户人口20782人,其中农业户4886户1979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7人。境内大寨、蚌谷、噜拉、龙正、龙庄、加保等地属山区小坝子,除法古村委会多数面积及龙正村委会部分面积属土山区处,其余均属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地貌占总国地面积的92%以上。境内共有小二型水库三个,即:蚌谷水库、龙正水库、小桥沟水库;有小水窖2051口,其中人畜饮水池1870口,引水沟渠4条3.5公里,小坝塘3个。粮经作物以玉米、稻谷、烤烟为主。2003年末,全乡实现工农业衷情产值2251.3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1282万斤,实现财政收入123.7万元,农民人均产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830元,50%以上的人口摆脱贫困正在向小康迈进。目前全乡社会政治稳定,经济5%以上的速度稳步发展。特色产品有烤烟、香椿、优质稻、陆稻、“滇604”、无性系茶叶。

".。

西畴县辖乡。1942年置锡瑞乡,1958年建莲花塘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171平方公里,人口2.1万。平船公路过境。辖莲花塘、和平、大锡板、香坪山、小锡板、革岔、界牌、红石岩、芦差冲、嘎机10个行政村。有铝、锑、钨、锌等矿藏。农产玉米、稻谷,特产八角。工业以采矿为主。设有香坪山林场,盛产杉木。乡境有九股水电站,小河沟电站。境内有鸡冠山森林公园。
西畴县辖乡。1941年设威远乡,1971年建马街公社,1983年因与麻栗坡马街重名,更名设新马街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城49公里。面积116.57平方公里,人口1.6万。阿木公路过境。辖马街、坪坝、坡脚3个行政村。有铅、锌、铜、镍矿藏。农产稻谷、玉米、甘蔗、花生。特产草果。工业以采矿、酿酒为主。
柏林乡位于西畴县南部,距县城57千米。西与兴街镇毗邻,北与坪寨相望,东南与麻栗坡县的八布乡、金厂乡、麻栗镇接壤。乃是国人皆知的老山战区驻地,有“云雾缭绕,八角飘香”的美称,有汉、壮、苗等五种民族。

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东南面与麻栗坡县的八布乡、金厂乡、麻栗镇接壤,西面与本县的兴街镇毗邻,北面与本县的坪寨相望。有耕地20950.95亩,人均耕地0.79亩,地势南高北低,峡谷较深,沟壑纵横,山峰遍布,境内最高海拔1769米,最低海拔645米,平均海拔1140米,平均气温14.6度。

全乡辖3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11382人,比上年增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6‰;农业人口10937人,占总人口的96.09%;境内居住着汉、壮、苗等五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67人,占总人口的19.04%。人口密度165人/平方公里。

"   法斗乡位于云南省西畴城东南部。全乡国土面积112.5平方公里,喀斯特面积占85%,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辖5个村委会14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5种民族。多年来,全乡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3万余亩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残存的地史第三、四世纪古老珍稀植物,尤以木兰科植物最为丰富,有华盖木、桫椤、法斗观音座莲、长蕊木兰、香木莲、大叶木兰等数十种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在世界上已基本灭绝的华盖木,法斗境内发现5株。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的大学生到此考察研究及见习。因而久负“华盖木之乡”的美誉。它既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又是一个良好的科研教育基地,保护与开发价值很大。

   党的-勾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县委、政府发出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号召,面对机遇和挑战,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转移人口,调整结构,保护生态,打造品牌,追赶小康”的发展要求,制定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实现农民增收、财政解困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开发、非公有制经济、财源建设、科教兴乡战略为重点,突出抓好以5万亩无公害优质法斗华盖花椒基地为主导的沿路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建好集珍稀植物科考与旅游闲为一体的“喀斯特森林公园,打造 “华盖木之乡”品牌,全力追赶小康”的发展思路,带领全乡人民聚精会神建设小康。

".。

董马乡因乡政府驻董马村而得名。民国十六年(1927年),董马乡境域设董马保。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西畴县东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为东升乡。

1952年,设董马区。

1958年10月,改董马公社。

1983年5月,改董马区。

1987年8月,改董马乡。

西畴县辖乡。1958年建董马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127.85平方公里,人口1.9万。有公路通县城。辖董马、通心坡、锅地塘、新寨、芹菜塘、么铺子、龙里7个行政村。有铝土矿。农产以玉米为主。工业以采矿为主。

西畴县辖乡。县内水稻杂交制种基地。1952年设鸡街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248.51平方公里,人口3.5万。通公路。辖鸡街、太平、大寨、海子、那马、牛场坝、王家塘、龙老、中寨9个行政村。有锰、锑、汞矿藏。农产玉米、稻谷。盛产甘蔗。东南1公里有龙老仙人洞,为县内最大溶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