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宣威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宣威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清,为宣化里。

民国初年,为中心区,后分属中一区、中二区、榕城镇、虹桥镇。

1949年,设城镇区。

1950年6月,设第一区,后先后调整为城关镇、和平公社、城关管理区、城关公社、榕城公社。

1981年,城关公社和榕城公社合并设榕城镇,榕城公社所属马街、靖外、列租划归新设的靖外区。

2002年7月,撤销榕城镇,划出所辖南部区域(建设东街和建设西街以南)设宛水街道。

明清,为宣化里。

民国初年,为中心区,后分属中一区、中二区、榕城镇、虹桥镇。

1949年4月,设城镇区。

1950年6月,设第一区,后先后调整为城关镇、和平/公社、城关管理区、城关公社、榕城公社。

1981年,城关公社和榕城公社合并设榕城镇,榕城公社所属马街、靖外、列租划归新设的靖外区管辖。

2002年7月,撤销榕城镇,设3街道,西宁街道为其中之一。

2006年5月,靖外镇并入西宁街道。

双龙街道设置前属榕城镇。

2002年7月,撤销榕城镇,设3街道,双龙街道为其中之一,同时从来宾镇划出左所行政村归双龙街道。

虹桥街道始建于清朝时期。

1949年前,属虹桥镇虹桥铺村。

1950年—1953年,属城西区虹桥乡虹桥铺村。

1954年—1958年,属板桥区(七区)虹桥铺村。

1959年—1963年,属板桥公社虹桥大队。

1964年—1969年,属板桥区公社虹桥管理区。

1970年—1984年,属板桥公社虹桥大队。

1985年—1988年,属板桥区虹桥乡。

1989年—2002年,属板桥镇虹桥办事处。

2002年7月,从板桥镇划出虹桥、马房行政村设虹桥街道。

民国初年,为中心区,后分属中一区、中二区、榕城镇、虹桥镇。

1949年4月,设城镇区。

1950年6月,设第一区,后先后调整为城关镇、和平公社、城关管理区、城关公社、榕城公社。

1981年,城关公社和榕城公社合并设榕城镇,榕城公社所属马街、靖外、列租划归新设的靖外区。

2002年7月,撤销榕城镇,划出所辖南部区域(建设东街和建设西街以南)设宛水街道。

丰华街道丰华街道(5张)2013年,从宛水街道12个社区中划出7个社区设置丰华街道。

民国时为正南区,第七区,民国29年分为板桥镇、虹桥镇、歌乐乡,1949年为新四区,1950年为板桥(四)区,1950年为板桥(七)区,1953年与城西区合并为板桥区,辖25个乡(镇)。

1953年后辖地几度缩小。

1958年为先锋公社(一说为板桥公社),1961年为县辖板桥、虹桥、歌乐三个公社,1963年1月并为板桥区,1970年为板桥公社;1973年分为板桥、落水两个公社,板桥公社辖15个大队。

1984年为板桥区,1988年为板桥镇。

1997年,面积279平方千米,人口7.1万,辖板桥、西边、庄子、虹桥、龙津、东屯、土城、木乃、歌乐、马房、下村、鸭塘、耿屯、永安、石缸15个行政村。

2002年,将板桥镇的虹桥、马房2个村划归虹桥街道。

2014年撤镇改为街道。

民国前期属中心区、中二区。

1940年分属宗范乡、观云乡。

1949年为新一区。

1950年至1952年为观云区(一区)、盘龙区(二区,辖至龙场下半部)。

1953年为一区(观云区,驻左所,龙场一片划属二区)。

1956年撤区划为9个乡。

1957年复建一区(辖榕城镇等9乡一镇)。

1958年属和平公社。

1963年设来宾区。

1970年称来宾公社。

1984年划出迤乐大队归龙场区,改称来宾区。

1988年撤区建镇。

2014年1月,撤销来宾镇,设置来宾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1949年为新一区。

1950年至1952年为观云区(一区)、盘龙区(二区,辖至龙场下半部)。

1953年为一区。

1956年撤区划为9个乡。

1957年复建一区。

1958年属和平公社。

1963年设来宾区,1970年称来宾公社。

1984年划出迤乐大队归龙场区,改称来宾区。

1988年1月撤区建镇。

2014年1月,撤销来宾镇,设置来宾街道、凤凰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根据曲靖市人民政府2019年8月8日《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宣威市调整增设复兴街道的批复》文件,于10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复兴街道。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石梁县。

明、清带,属遵化里。

1918年,设中北区。

1938年,设第三区。

1950年6月,改为第二区。

1958年10月,辖启文、翠华、龙林、志嘎4中公社。

1961年8月,改为格宜区。

1970年,改格宜公社。

1973年3月,分出龙场公社。

1984年,改格宜区,划出塌土乡归文兴区。

1987年12月,撤区设镇。

民国元年(1912年),属宣威州共和区。

民国八年(1919年),属宣威县东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宣威县第五区,称田坝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属宣威县新三区。

1952年,划为四区(田坝区),下辖15乡。

1958年10月,成立田坝公社。

1961年8月,为田坝区。

1970年,称田坝公社,辖24大队。

1984年2月,改田坝区,下辖16乡。

1988年,撤区设镇。

民国,属东南区、第六区。

1948年,属清水扩大乡。

1949年,属宣威新三区。

1950年,属清水区。

1953年后,属海岱区。

1984年,设羊场镇。

民国初,设倘可县佐。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为正北区、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扩乡为倘塘镇。

1949年,为新二区。

1950年,为九区(倘塘区)。

1953年,析克基、可渡、杨柳、葛姑、皂卫置杨柳区(十二区)。

1961年,复并为倘塘区。

1970年,改倘塘公社。

1984年,改倘塘区。

1988年,撤区设镇。

从西汉至唐,落水全境属键为郡,上隶键为、建宁、麻州等郡。

两宋属东爨乌蛮磨弥殿部。

元至元十三年(1726年),隶属云南中书行省曲靖路(府)沾益州,清朝属宣威州,民国时期为八区(热水区),东南部属七区(板桥区)。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废区扩乡,分属述迤乡、虹桥镇、板桥镇。

1949年,属新四区。

1950年,属城西区(三区)。

1952年底,撤城西区划属七区(板桥区)。

1953年,属先锋公社。

1961年,为落水公社,东部属虹桥公社,南部属马图公社。

1963年,复属板桥区。

1970年,属板桥公社。

1973年,从板桥分出为落水公社。

1984年,改称落水区。

1986年,撤区设乡。

2001年,撤乡设镇,现名落水镇。

民国时属正四区、九区(西泽区),南部属八区(热水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废区扩乡为务德乡,南部属热水乡,1949年后历属西泽区(公社)辖,南部属热水区(公社)辖。

1984年6月由西泽区分出西部小江以西5个大队并为四乡,合并设置务德区。

1988年1月撤区建乡为务德乡,2001年5月31日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务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