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宣威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宣威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为海岱扩大乡。

翌年,属新三区。

1950年,羊场以上属五区(清水区),文阁以下属六区(海岱区)。

1958年,设海岱公社。

1961年,复为海岱区。

1970年,再度改海岱公社。

1984年2月,复为海岱区,从田坝区划入腊谷、德来,同时划出西南部成立羊场区。

1988年,撤区设乡。

2001年,撤乡设镇。

1973年前,属格宜。

1973年3月,从格宜分出设龙场公社。

1984年4月,改龙场区,同时来宾镇迤乐大队划归旧营乡。

1987年,撤区建乡,原小乡改行政村,团结、姑着2小乡(原属龙场区管辖)划归乐丰乡。

2002年1月,撤乡设镇。

民国六年(1918年),属西北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龙潭乡。

1949年,属宣威新五区。

1950年3月,为宣威第十区。

1956年,改名龙潭区。

1958年10月,撤销龙潭区,成立龙潭公社和放马坪公社。

1961年8月,2公社合并为龙潭区。

1970年2月,改龙潭公社。

1984年2月,改龙潭区。

1984年5月,龙潭区划分为龙潭、得禄2区。

1987年10月,改龙潭乡。

2001年5月,撤乡设龙潭镇。

民国,为西南区、第八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扩乡为热水、述迤2乡。

1949年,属新四区。

1950年,从西泽划入上述迤一片,后为中村村。

1951年,西南部划出块所、菱角2乡属沾益县。

1953年,划出牛栏江边太阳乡归西泽区。

1984年,划出小江以西5大队归务德区。

1988年,设立热水乡。

2003年,撤乡设镇。

民国先后,为安定区、东北区、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区扩乡为宝山乡。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为七区。

1953年,为三区。

1958年,分为宝山、普立、官寨3公社。

1961年,合并为宝山区。

1963年,分出普立区。

1970年,改为宝山公社。

1984年,改宝山区。

1988年,撤区建乡。

2002年,撤乡建镇。

1938年为东山乡。

1958年为东山公社。

1984年为东山区。

1987年为东山乡。

2002年撤乡设镇,名称沿用至今。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属九区(倘塘区)。

1952年底,从倘塘区分出,并将格宜区的土目(现乐丰)、景新(三联)、碧波(木臻)并入设12区(杨柳区)。

1958年,分建可渡、双河2公社。

1961年,合并为杨柳区。

1963年,再分出双河区。

1970年,改杨柳公社。

1984年,改杨柳区。

1988年,撤区设乡。

2017年,杨柳乡撤乡设镇,改称杨柳镇。

民国时属宝山区。

1940年分属宝山乡、鹧鸡乡。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属宝山区。

1958年为普立、官寨两公社。

1961年复属宝山区。

1963年从宝山区分出成立普立区。

1970年改称普立公社。

1984年改称普立区。

1988年撤区设乡,名称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时为公益区、正西区、第九区。

1940年,废区扩乡为西泽乡、务德乡。

1949年为新五区。

1950年为十一区(西泽区)。

1953年为九区(西泽区)。

1984年划出西部十二个大队与热水区划出五个大队成立务德区,东部赤水大队及向阳大队10村归境外区。

1988年改为西泽乡,名称沿用至今。

清代,属宣威州沛泽里。

民国先后,属第五团区、西北区、第十区、得禄区。

1949年,属新五区。

1950年,为得禄区(十区)。

1952年,区公所驻地迁至龙潭段山口,后又迁新河,改为龙潭区。

1959年,属龙潭公社。

1984年6月,撤销龙潭公社,分设龙潭区、得禄区。

1988年,撤区设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可渡乡。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属第九区(倘塘区)。

1952年,属十二区(杨柳区)。

1958年,成立双河公社。

1961年,归杨柳区。

1963年,分出成立双河区。

1971年,改双河公社。

1984年,恢复双河区。

1988年,撤区设乡。

1987年12月,增设乐丰乡,从双河区划出乐丰、店子、新月、前吉、三联5小乡、从龙场区划出团结;姑着2小乡,从倘塘区划出邓家村、新村、色官、明德、新德、水炉6小乡,从阿都区划出银厂乡建文大队,共14小乡改行政村,组成乐丰乡。

清时在其境内铜店设“鹧鸡讯”。

1912年属东北第四区。

1940年撤区扩乡为“鹧鸡乡”(驻铜店)。

1949年4月属新二区。

1950年属七区(宝山区)。

1953年从宝山区划出与阿都合设十三区,区政府驻地文兴。

1958年划为文兴、阿都、增坪3个公社。

1961年又合并恢复为十三区。

1963年与阿都分开成立文兴公社。

1984年改为文兴区。

1988年撤区设乡,名称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初期属东北区、宝山区。

1940年属备木乡。

1949年属新二区。

1950年属八区(格宜区)。

1953年属十三区(文兴区)。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属十三区联社,成立阿都、增坪两个公社。

1961年仍属文兴区。

1963年1月由文兴区分出成立阿都区。

1970年改为阿都公社。

1984年恢复阿都区。

1988年1月撤区设乡,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