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阳谷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阳谷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辖区内有石牛拉石车桥,命名为博济桥。由捐资修建人董宪章命名。史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架石桥三空,旁设栏杆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济,改故道于东偏之高阜焉。故亦称做“石牛拉石车桥”。1999年3月,从桥下清理出石碑一通,上书“博济桥”,上款为“修桥善人寿官董宪章”,下款为“明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 [详细]
  成立街道办事处的时候恰逢阳谷部分华侨筹建的侨润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来阳谷投资建设,并选取了欲划分为三个办事处之一的现今侨润街道进行投资建设。基于此,命名为侨润街道办事处。 [详细]
  因历史名著《水浒传》、《金瓶梅》中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位居辖区内而得名。 [详细]
  明初有阎姓居民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此立村,村中建有一土楼,故称阎楼。因镇政府驻阎楼村而得名。 [详细]
  据《阳谷县志》记载,阿城战国时为齐之阿地,东距汉东阿县治所二里许,故名阿城。因镇政府驻地阿城而得名。 [详细]
  元代开会通河,穿境而过,因会通河渡口有七级石阶,故名七级。因镇政府驻七级村而得名。 [详细]
  安乐镇原名老君堂,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一度驻此养病,更名为安乐村。因镇政府驻安乐村得名。 [详细]
  因地势高亢,旧称龟山。历史上为黄河流经区域,夏秋期间河水漫涨至此而止,金代于此设镇(军事驻防机构),故名定水。 [详细]
  据考明末此地发水,水漫村庄四周,西门外冲出一块石碑,上刻三座佛像,大水即绕村而过。日后,人们认为三座佛像为吉祥之物,给大家带来了福运,遂于村中盖一座庙宇,取名石佛庙。村以庙名,更名为石佛。因镇政府驻石佛村而得名。 [详细]
  此地本名窝金寨,明初有李姓居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地为高台地,故以李氏命名为李台。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李台村得名。 [详细]
  原名“寿良”,始置于西汉初年,因境内有寿聚城和良山(今梁山),西汉时期为纪念汉相张良而得名。东汉初年,因避光武帝叔父刘良名讳,仍为思慕怀念汉相张良之意,改寿良为寿张。明洪武十三年(1380)寿张县治迁于此地而得名。 [详细]
  驻地明初建村,东距张秋镇,西距寿张镇,南距台前县梁集,北距范海镇闫庄各十五华里,又因张姓居民于此经营菜园,因此命名十五里园。因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而得名。 [详细]
  “张秋”一名,始见于五代时期。清康熙九年(1670)《张秋志》载,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954),河(黄河)决东平之杨柳渡,遣宰相李谷治堤,自阳谷抵张秋口,张秋之名著此”,“张秋口”即今张秋。相传,张秋初名“涨秋”,因地势低洼,常在秋季涨水成灾,故有此名。后因水患频繁,当地居民禁忌水字,将“涨”字去水,称张秋。因镇政府驻张秋而得名。 [详细]
  由于此地地处交通要冲,是聊城至阳谷、堂邑至阿城、沙镇至七级的道口,世传此地亦是古代行军屯兵处,居民多开店铺,过往客商多于此食宿、贸易,故此称村名为“过店屯”,后讹为郭店屯。因镇政府驻郭屯村而得名。 [详细]
  镇境原为黄河所经,地势低洼,夏秋常有大量积水。“每逢霖潦,秋冬不涸”,类同湖泊,古称西湖坡,镇因此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