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沿沟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沿沟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南北魏时期,丁氏家族佣人集中成寨而得名。
该村驻地原有洪水冲成的四条大沟,又曾建过砖瓦窑,取名四岔窑,后演变为四岔尧。
该村为汉朝三班(班固、班超、班表)故乡(有清同治八年碑文记载),故名班政铺。宋时为潘仁美所建十二连城之一,改名清和堡,此地处于十二连城通道,店铺众多,经济繁荣,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清光绪年间复称班政铺。
相传春秋战国时,该村原名古班聂,有东谷、西谷两个自然村,后合并为一村,称班聂村,因村西有班政铺村,后改名为下班政。
明朝初年,从洪桐县迁居,为生活有水源保证,在滹沱河岸西小山河的源头,故名为河头村。
原名罗家营,明永乐十三年燕王扫北,曾在这一带扎过营,后有人定居,取名小营村。因原址受滹沱河水冲刷,一部分居民迁来现址,为有所区别,原称旧小营(属沿沟乡),该村称新小营。
清代有李姓大户来到此地,以种植绿豆为主,设立庄园,故以其姓氏,取名李家庄。
因村后山中有炭,村庄坐落于山沟,生产队时期,该村是牲畜驼碳的必经之路,后生意人又开碳店,碳店生意兴隆,故得名炭峪村。
该村原名丰台庄。因有一纺线出名的姑娘姓常,改名常家尧。后因有烽火台,形状像墩,而村址靠近墩底,居民又掏窑而住,更名为墩底窑,“窑”演变为“尧”成为墩底尧。
该村清朝原为河头村郭家的庄园,后有罗、任二姓迁此定居,取名新庄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与白石乡的辛庄村相区别,又因村在北山,改名为北新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