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洋中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洋中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宋时,后楼属兴文乡安富里,明清时属十五都,明国时期属雍后乡辖地。

解放初期为后楼乡,属第三区(西洋区);1960年为后楼公社后楼大队。

1962年并入洋中公社为后楼大队。

1984年改称后楼村,成立后楼村村民委员会。

自明嘉靖四年(1525)有三佰坵郑姓,林山陈姓,上洋肖姓,康隔刘姓、陈姓,白水洞黄姓及张、蔡、章、多姓,汉族,均以农耕为主,至今已有491年,据史料记载,历年以来饱受匪患村都有筑寨自保直至解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康林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康林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康林大队。

1984年改为康林村,成立康林村村民委员会。

明清时期,为十五都。

民国时期,为龙溪保。

1951年为龙洋乡,1958年成立龙洋大队。

1984年改为龙洋村,成立龙洋村村民委员会。

联洋村原名洋头村,属尤溪十八都。

民国时期属四区本洋保;解放初仍属本洋乡;1955年从四区划第十区龙洋乡管辖;1958年属龙洋大队;1981年从龙洋大队分出成立联洋大队;1984年改为联洋村,设联洋村村民委员会。

旧属十五都。

解放前属龙洋保,解放后属龙洋乡,1958年属龙洋大队,1960年从龙洋大队分出成立洋边大队,1984年改为洋边村,成立洋边村村民委员会。

旧属十六都。

解放前属官圳保,解放初期为“官圳乡”,1958年从官圳大队分出成立水圳大队。

1984年改为水圳村,成立水圳村村民委员会。

旧属十七都。

民国时期为洋中保;解放初为洋中乡;1958年成立洋中大队。

1984年改为洋中村,设村委会。

旧属十七都。

解放前属洋中保,解放初属洋中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洋中大队,1960年从洋中大队分出,成立坎兜大队。

1984年改为坎兜村,于1998年更名为梅峰村,设村民委员会。

历史上曾名蓦口,为十六都属地。

民国时期属漈口保,解放初为漈口乡,1958年为漈口大队。

1984年改为际口村,成立际口村村民委员会。

旧属尤溪十六都。

民国时期属漈口保,解放初为漈口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漈口大队,1960年从漈口大队分出成立际深大队。

1984年改称际深村,成立际深村村民委员会。

据传唐朝开基,始祖在此地遍植桂树,故称桂峰;又因本地均姓“蔡”而得名“蔡岭”。

明清时期,属尤溪十六都;民国时期为桂峰保。

解放初,为桂峰乡;1958年成立桂峰大队,属洋中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桂峰村,成立桂峰村村民委员会。

始建于明朝,属尤溪十六都。

民国时期属桂峰保;解放初为桂峰乡;1958年属桂峰大队;1960年从桂峰大队分出成立天堂大队。

1984年改为天堂村,成立天堂村村民委员会。

旧属十六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桂峰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桂峰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桂峰大队;1961年11月从桂峰大队划出成立上塘大队。

1984年改为上塘村,成立上塘村村民委员会。

明清时期属尤溪十六都;解放初期属桂峰区管辖,1958年属上塘大队。

1980年从上塘大队析出,成立坪坑大队。

1984年改为坪坑村,设坪坑村村民委员会。

旧属十六都。

解放前属官洋保,解放初属官洋乡,1958年属官洋大队,1960年从官洋大队分出成立浮洋大队。

1984年改为浮洋村,成立浮洋村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