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宜良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宜良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匡远街道办事处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宜良坝子中部,是县城所在地,距离昆明52公里。东与石林县交界,南与狗街镇接壤,西与汤池镇为邻,北与北古城镇相连。整个地域呈城区、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分布。属中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日照充足,气候湿润,平均海拔2335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898毫米。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为3.8米/秒。森林96743亩,覆盖率33%,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境内河流有南盘江、贾龙河、摆衣河、石牛河、木渣箐河、西门河、文公河、英雄沟。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小(二)型水库31个,抽水站139台。境内交通便利,域区有昆石高等级公路、昆石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宜马、宜狗、昆明—那发、嵩明—宜良公路交错相连。昆河铁路、南昆铁路穿境而过。是宜良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匡远街道办事处旧称匡州,明朝洪武年间设乡镇行政机构,2006年3月原蓬莱乡和原匡远镇撤并为匡远镇;2009年9月原南羊镇又并入匡远镇;2011年4月26日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全办事处辖4个社区居委会,26个村委会,181个自然村,195个村小组,总人口达 164930人。行政区域面积30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20公顷,其中:田3560公顷,地1160公顷,主产水稻、蚕豆、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蔬菜、烤烟、花卉、水果、茶叶等。

匡远街道办事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培育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2011年全办事处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302459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681元,同比增长10%;完成财政税收22044万元,比上年增33.1%;乡镇企业(含工商个体户)乡镇企业(含工商个体户)完成营业收入470256万元,比上年增24%;增加值81750万元,增16%;现价工业总产值404445万元,增14%;上缴税金3175万元,增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371.78万元,占任务数的133.57%。

匡远街道办事处传统加工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鸭系列加工初具规模,烤鸭、板鸭、白条鸭、鸭脚、鸭翅、鸭舌、鸭肝、鸭毛已形成市场,树立了品牌。土特产中的宝洪茶,色、香、味俱佳,曾评为全省高香型名优绿茶,曾获美国芝加哥“十里香”金奖。具有民族特色的岩泉公园、万家凹生态公园两个公园及丽雅德、渡竹轩等农家乐和南羊烤麻鸭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带动了我街道办旅游业的发展。尚未开发利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靖安哨7公里68道拐、古驿道、九芯十八辨的靖安哨茶花、七星的启文塔山水、瑞星的松山溶洞群、金梅的乾龙寺、永丰的宝洪寺、温泉的摇金山以及木兴、温泉地热水等。

匡远街道办事处在“强花卉、兴旅游、扩蔬菜、增奶牛、稳鸭子、育名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紧紧抓住建设现代新昆明次级城市的历史机遇,利用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围绕一区两圈的经济发展思路(县城建设商贸文化经济区,城郊建设城市农业经济圈,辖区外沿建设观光旅游经济圈),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镇域经济,着力推进城市化,积极探索具有匡远特色的“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强农、富农”路子,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全镇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推上发展的快车道。

北古城镇位于宜良县城东北部,距县城8公里。东南与匡远镇、石林县接壤,西连接嵩明县、匡远街道办事处、汤池镇,北接马街乡、耿家营乡,东北连接九乡乡。国土总面积25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全镇坝子、山峦、丘陵交错分布,地形复杂,沟壑交错,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一般海拔在1600至1700米。全镇下辖2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名委员会,共有129个自然村,有人口61586人。全镇耕地2901公顷,其中水田1593公顷,地1308公顷。镇内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有南昆铁路、宜马公路、宜九公路、古柴公路从境内通过。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4元,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2.11亿元,完成税收1389.4万元。

一、农业

北古城镇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适宜耕作。全镇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水稻旱育达90%,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花卉,主要特色经济林果有:小冲梨、桃、李、板栗、枣、杨梅、樱桃等。2009年,粮食总播种面积61740(复种)亩,粮食总产量达2171.3万公斤。作物间套种玉米、小杂粮、蔬菜等特色农业16300亩,蔬菜产量2173.6万公斤。马铃薯、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成功,大春生产种植水稻17000亩,玉米21000亩,玉米地膜覆盖1500亩,大豆800亩,完成了水稻高产创建10076亩。烤烟完成了110万公斤的收购任务,收购均价达18.09元,中上等烟比例95.34%,实现烟农收入1990万元。畜牧以养殖户增收、创收为最终目的,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疫病防控,生猪存栏56210头,出栏122800头,鸭子饲养量为7312000只,出栏商品鸭5465776只,饲养奶牛2322头,累计牛奶产量8750吨,饲养肉牛7900头,出栏肉牛2400头,羊存栏14007只,出栏9300只,出栏肉鸡227500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58亿元。

二、工业企业

北古城镇是宜良县工业园区的所在地,辖区内聚集了红狮水泥厂、甲醛厂、耐火材料厂、金珠水泥厂、盘江水泥厂、越兴钢铁厂、巨利达钢铁有限公司、宜良申态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宜良县雄蜂酒业有限公司、宜良县小平洞煤矿、宜良县小凹子煤矿、宜良县新平洞煤矿、宜良县大松棵煤矿、宜良县大桥沟煤矿、宜良县大桥煤矿、宜良县草海子煤矿等重点工业企业,成为了宜良工业发展的重镇。在园区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北古城镇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走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现有乡镇企业41家,从业人员5070人。年产值超100万元的企业有17家,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属建材、建筑、冶金、酿酒、煤炭等工业企业。到2011年营业收入已达22.11亿元。

三、旅游、教育

北古城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镇内有百年古刹土主寺、温泉寺、魁阁、柴石滩水库景区等,其中温泉寺地下热水资源流量较丰富,水温达到50度以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美容、理疗、健身之功效。每年正月初八举办古城“大香会”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活动中有大香、铁滚、高跷、舞龙、耍狮等传统节目,吸引县内外近4万人。在县委“旅游活县”思路的指导下,随着南盘江古城大坝上游“苗王谷”农家乐和漂流项目的开发和雄蜂生态园、红枣园等部份农家乐的建成,古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逐渐显现出它特有的风貌,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地方。

全镇有3所中学,10所完小,在校中学生2762人,小学生4490人,教职工383人,近年来,党委、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借助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机遇,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了北羊街小学,整合了北羊街片区的教学资源。新建了古城一中(现已更名为宜良八中)、古城小学、车田小学、大薛营小学等标准化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两基教育成果显著,绿证培训、农函大、成人夜校等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得到有效开展。

一、自然状况

狗街镇在宜良县城南部17.6公里处。东临石林县板桥镇,西南与澄江县隔南盘江相望,西与南羊镇相连,南与竹山乡接壤,北界匡远镇。镇政府驻地狗街,镇内主要河流南盘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程37.4公里。国土面积21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最高海拔2248.4米,最低海拔1519.4米,年平均降水量948.2毫米,平均气温16.3度,全年无霜期226天。狗街为宜良县乡镇较大集镇之一,辖狗街、龙华、龙山、化鱼、小马街、玉龙、槽沟、马军、中营、西村、高古马、章堡,里营、龙保、河沟、化所、莲华、新江、双龙、孙家营、小哨21个村民委员会,110个自然村。致2008年底,总人口有 18182户,64341人,其中彝、回、苗、白族等8种少数民族2466人。耕地面积37530亩(田26085亩、地11445亩),粮食总产3058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为4226元。

二、狗街的特色

(一)产业特色

狗街镇是宜良县的农业大镇,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产水稻、玉米、蚕豆、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蔬菜。山区多松树,主要为云南松、华山松。经济林以板栗为主,品质优良。狗街镇以农为主,按照建设“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高效型农业的思路,全镇分三个片区形成经济带,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上片形成了团葱、芥菜、茭瓜、小玉西瓜的规模化生产,中片形成了早玉米、早茄子、早芋头花、浅水藕、人工食用菌的连片栽培基地,下片发展成花卉、葡萄、板栗、大棚蔬菜规模化种植区域。2004年成功申报了龙华5000亩“无公害团葱”生产基地和小马街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8年,全镇种植蔬菜12672亩,总产4.5万吨,其中,冬早蔬菜1.26万亩,实现总产3万吨,创经济价值达3000余万元;烤烟1万亩,总产26万担。土特产有骆家营板栗,远销港澳;狗街烤鸭,驰名滇中;小哨干巴菌,纯天然绿色食品。林地面积10374.3公顷,森林覆盖率40.8%,退耕还林988.2亩。地下热能丰富,初步开发沐浴和温水养鱼的有玉龙、毛家营、马军,中营、谷家营、湾子、里营等。

(二)商贸旅游特色

近年来,狗街镇党委政府确定全力打造商贸旅游四个亮点的战略,一是“一江一水”,致力于南盘江两岸农业观光、水上漂流和小狗公路沿线10公里地热水资源项目开发;二是“一林两寺”,以小哨野生菌生态村开发为起点,加大力度修复云泉寺、高明寺等名胜古迹;三是“一猪一鸭”,重树狗街烤鸭品牌,以鸭引路,带客入镇,创立狗街烤乳猪品牌;四是“一主两副”,以狗街小城镇为中心,带动小马街、白莲寺集市的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成功开发了小哨野生菌生态旅游村,每到出菌季节,各方游客到小哨采菌子、赏野花、观瀑布、划竹筏、探险、骑马、垂钓、欣赏和参与民族歌舞。2004年私人投资1280万元,在狗街集镇以西建成占地130亩,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集休闲、度假、会务诸功能为一体的小山凹农家乐生态农庄,主营驰名省内外的狗街“京都烤鸭”,从养鸭到烤鸭全部恢复旧有传统,把狗街鸭文化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狗街镇集镇建设情况

狗街集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副产品加工,畜、禽、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多种产业为辅,乡镇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小城镇。在建设布局上,狗街镇按照集镇自然地形及用地情况,规划确定主要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发展,形成“两轴、一心、六团、两片”的生态组团的结构布局形态。

“两轴”是以东西向的主要道路作为集镇建设发展轴,以南盘江沿线景观绿化带作为集镇的景观绿化轴,形成“一江两岸”的城镇形态。

“一心”是指集镇中部依托现有设施,充实强化集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成为以公共服务、集市贸易为主,兼有生活、居住等功能的“集镇公共中心”。

“六团”指围绕集镇公共中心形成六个设施配套,环境良好的生活居住组团。

“两片”指在集镇的西部以真龙纸厂、云江化工厂为中心形成一个工业园区;在集镇以南小工地片区,布置一个占地120亩的南部工业片区。

目前,狗街集镇人口8760人,已具备一定规模,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较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狗街镇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投入了近600万元进行“三路一园”建设(云泉路、铁池路、望江路市政道路改造,江边公园建设)和绿化亮化工程,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极具自然特色的“镇边有江,镇中有绿,镇中有水”的绿色生态集镇格局。下一步,狗街镇将依托集镇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产业发展情况

2009完成农业生产总值8.39亿元,同比上年7.6亿元增长10.3%;第一产业2.71亿元,同比增长4.4 %,第二产业3.26亿元,同比增长10.3 %,第三产业2.42亿元,同比增长11.9 %;完成财政税收1440万元,同比增长13.6 %,其中:地税完成980万元,国税完成460万元,狗街建筑公司缴纳税金418万元,是历年来纳税最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69元,同比增长10.7%。

狗街镇产值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有宜良县狗街建筑公司等5家,三级企业有745个;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7 亿元,同比增长11.5 %;工业增加值达7600 万元,同比增长7.4 %;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1.37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710人。

狗街镇坚持以抓工业理念来抓农业,大力开展农产品企业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狗街镇的招商引资任务是3800万元,实际完成4097万元,占任务数的107.8 %。在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青美农产品有限公司、云南华润啤酒麦芽有限公司、方德波尔格玫瑰花卉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合作化,现在全镇共有农业生产合作社12家,生产协会3家,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效益普遍较好。宜良县食品工业园区和再生纸加工片区规划在我镇建设,已进行开工建设。

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工作思路

狗街镇2009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71亿元,第二产业3.26亿元,第三产业2.42亿元,完成财政税收144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469元。

按照“五为主五突破”工作思路,狗街镇经济工作的重点为: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建设工业强镇,打造实力狗街上实现新突破;以农民增收为主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在农业增效、打造绿色狗街上实现新突破;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题,整合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在突出亮点、打造生态狗街上实现新突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加快城镇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魅力狗街上实现新突破;以平安创建为主抓,健全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狗街上实现新突破。

六、主要荣誉

狗街镇于2005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于2005年10月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于2009年再次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乡镇”的称号。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全国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

竹山镇地处宜良县最南端,距县城55公里。位于“三州五县”节点,具有“东经石林达曲靖,南接弥勒通红河;西经华宁、澄江达玉溪,北邻狗街往昆明”的独特区位优势。全镇辖19个村(居)委会,177个村小组,总人口28166人,国土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34.2774万亩,耕地2.5721万亩,林地18.1589万亩,森林覆盖率63%。境内山高谷深,坡陡林密,山脉横亘西北,长岭岗绵延东南,南盘江、巴江奔腾于峡谷之中,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五里不同天”之说。竹山镇农特产品丰富,主要有柑橘、葡萄、云参、花椒、枇杷、三七、山葵、洋芋、野生菌、刺脑包、土蜂蜜、路纳米、香椿、核桃、板栗等无公害食品。竹山1957年前属路南(石林)县,1958年宜良县与路南县合并,为竹山公社,1963年宜良与路南分设,划属宜良县,为竹山区,1970年改区为公社,1983年又改公社为区,1987年改为竹山乡,2009年12月撤竹山乡设立竹山镇。

立足镇情,竹山镇镇党委、政府把转危为机谋发展作为全镇干部群众谋事创业的主题。按照县委、县政府旅游文化二次创业“一条龙”的发展思路,紧扣“富民强镇”的目标,立足竹山镇地处“三州五县”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品质上乘的生态山珍野味,定位打造“生态旅游和山地生态农业特色镇”。制定“12345”发展思路(即:咬定打造生态旅游和山地生态农业特色镇,建设和谐富裕新竹山一个总目标;夯实生产生活的硬件基础和生态环境两项基础;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三个转变;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思想,转危为机、务实创新的思想,大干快上、跨越发展的思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思想;着力建设总山神休闲文化旅游风景区、徐家渡垂钓健身体验片区、巴江湿热大峡谷养生休闲露营基地、班庄仙子洞旅游景区、禄丰商贸特色旅游小镇五条旅游主线。)和“文化搭台、基础承载、特色打造、宣传引领、开门迎客”二十字工作方针,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为打造竹山生态旅游和山地生态农业特色镇而作坚强不懈的努力!。

马街镇位于宜良县北部,东经103度,北纬25度,地处宜良、嵩明、马龙三县交界结合部,东邻耿家营乡,南与北古城镇交错相连,东面与马龙县马鸣乡接壤,西北与嵩明牛栏江镇交界。距县城37公里,距省城昆明90公里,嵩宜公路、宜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运输便利,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7.13公里,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开阔,东西山峦起伏。海拔2226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无寒暑,春秋气候长,早午温差大,一雨变成冬”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雨量充足,年降雨量为1000—12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全年日照时数为2121—2154小时,全年无霜期246天。

全镇总面积114.8平方公里,辖马街、前卫、西边、马家冲四个社区居委会和兴隆、平田、洋喜、华家营四个村民委员会。2013年全镇共有5575户,人口20361人,汉族人口19010人,少数民族人口135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6%;其中彝族897人,苗族272人,回族43人。有耕地14655亩,水田8430亩,旱地3915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森林覆盖率52.8﹪。

马街镇历史悠久,属革命老区,1949年8月成立第一个革命政权组织——邑和镇人民政府,1987年正式建乡,其间沿革数次2009年12月撤乡设立马街镇。主要支柱产业为烤烟,201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6091元,同比增长15.7%,有乡镇企业456个(含个体工商户),实现乡镇企业收入8640万元,同比增长23.11%。

马街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水资源丰富,有小库塘29座;水库2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座。2014年计划蓄水192万m3,新山水库小(一)型计划蓄水150万m3,高田水库小(二)型计划蓄水12万m3,27座小库塘计划蓄水40万m3。

二是地下热水、褐煤、石膏、山砂、陶土资源丰富,其中褐煤储量5001.6万吨,煤矿开采区储量457万吨,乡镇龙头企业——马街煤矿年产煤15万吨。堡子村金崖山山砂储量为300余万方。

马街镇有万亩高效绿色蔬菜基地。马街镇万亩高效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是市政府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第一期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按照要求,宜良县于2011年2月底完成了《宜良县马街镇万亩高效绿色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可研报告》和《宜良县马街镇万亩高效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3月通过了市级专家评审,4月完成了土地流转农户协议签定工作, 10月1日正式开展土地流转。农业部门投资2350万元实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国土部门投资1611.23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沟、渠、路基础设施工程已完工。目前,正式与“广西丰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青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盛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市源汉投资有限公司”,“正大嘉泰”5家公司及87户种植大户签定了6000余亩土地承包协议书,并有计划进行蔬菜园艺设施建设和蔬菜种植。截至2013年11月底,蔬菜基地蔬菜播种面积29560亩,产量6.06万吨,产值8484万元。由于马街镇农业生产属传统农业,大春种植水稻,小春种植蚕豆,亩产值3500元左右,除去生产成本及工时费,纯利润不超过500元。通过流转土地每亩收入土地租金1800元,帮助企业做工每年每人收入上万元,平均每天用工量不低于800余人,流转种植7680亩土地可增加农民收入1380万元。据马街信用社统计2012年底农民在农村信用社存款1.4亿元,截止2013年12月10日存款达2.3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马街镇正在建设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和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海马箐水库。水库设计坝高59.2米,总库容1610万立方米。工程建设工期为3.5年,水库建设淹没区、枢纽区、渠道区涉及嵩明、宜良两县,需搬迁安置移民159户共480人。其中涉及马街镇海马箐村82 户238人(外迁安置)和镇小新村9户36人(后靠安置)。为做好海马箐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马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抽调镇机关、马家冲村组干部40余人组成9个工作组,主动找到移民家中和移民面对面交心谈心,耐心细致的讲政策、做工作,任劳任怨,百折不挠,通过40多天的努力,现海马箐水库建设涉及的2个村(海马箐村和小新村)90户移民,共272人,旧房基本已全部撤除,大部分移民已搬入新居,并享受与当地村民同等待遇,安居乐业。

马街镇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生态引领、基础夯实、产业突破、平安和谐”和“生态立镇、农业稳镇、产业富镇、科教兴镇”发展战略。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绩显著,2009年至2013年,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省级“卫生乡镇”称号、创建“五号”基层关工委优秀组织奖和“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全国卫生乡镇的申报工作。

一、耿家营彝族苗族乡概况

耿家彝族苗族乡位于宜良县境东北部,东邻九乡乡,北与马龙县接壤,西邻马街乡、南邻北古城镇。占地194.33平方公里。全乡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72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8983人,少数民族人口6352人,占全乡人口33.5%。居住着汉、彝、苗、回、哈尼等多种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集聚的少数民族山区乡,山多地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马蹄河由北向南贯穿全乡,为全乡主要水源。马蹄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沿岸乔灌木丛生,多为峡谷、峭壁、岩石林立,风景秀丽,森林资源、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水能及旅游综合开发价值。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4506万元,比上年增11.5%;农民人均纯收入3624元,比上年增10%;实现地方税收1058万元,比上年增48%。

二、“四群三深入”活动与“一对一”联村包户工作和“四创两争”工作有机结合,促耿家营全面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群三深入”工作,耿家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改善民生和满足群众利益为重点,以“一对一”联村包户为主要形式,切实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进村入户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为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我们把“四群三深入”活动与“一对一”联村包户工作和“四创两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有效推进了我乡生态建设,美化、净化了群众生活环境,实现全乡河道、水库、坝塘“水清、坡洁、岸绿、景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保障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通过历届党委的努力,2007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2010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的工作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验收,为全市第一批,全县第一家,现待正式命名。

——创建市级生态村,美化乡村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科学编制了各村委会的《市级生态村建设规划》,生态村创建工作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全乡九个村委会有七个通过了市级生态村的创建评审并命名。

——整治无序建房,规范村容村貌。按照“拆除一批、规范一批、冻结一批”的原则,开展农村无序建房整治。把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完成了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使村庄静建设进一步规范化。

——推进农村改厕,改善乡村卫生。加大对改厕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2365个三格式化粪池卫生厕建设工作, 使农村卫生环境大为改观。

——加大综合整治,净化乡村环境。加大对马蹄河流域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11年我乡共建成生态氧化塘43个,垃圾收集房80个,公厕17个,沼气3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加大园林绿化,恢复乡村生态。推广种植美洲黑杨24028株,美洲黑杨育苗6万株;完成集镇绿化、退耕还林、水源地非法定责任田和承包地退耕还林1390亩;完成县水产立体养殖周边绿化种植银华树种植、义务植树、耿羊公路沿线补植、补造、植树共15.35万株;完成道路绿化40.5公里,水系绿化8.6公里,生态得到逐步恢复,巩固了国家级生态乡创建成果。

——整治坟山墓地,转变乡村丧葬习俗。按照全面绿化、多措并举、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三沿五区”视野可见范围内坟墓进行了整治,实现了死者100%火花,100%入公墓安葬,进一步巩固了我乡殡葬改革工作成果,殡葬改革工作处全县前列。

在“四群三深入”活动中,我乡广大党员、机关干部职工深入村、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推进发展,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服务工作,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通过“四群三深入”活动的开展,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得到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成效;农村水源地、河道、坝塘水环境得有效保护;城乡园林绿化和退耕还林工作得到加强;坟山墓地得到整治;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各村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有了创新;全乡各民族和谐相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巩固和推进了“一对一”联村包户工作和“四创两争”工作,为建设“幸福乡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深入开展“三个发展”大讨论活动,抢抓机遇,转变观念,全力推动耿家营乡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市委、县委的要求,在全乡范围内认真开展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深入学习领会和讨论,把思想统一到“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加快建设美好幸福的耿家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推动耿家营的跨越发展”上。

推动耿家营跨越发展的关键是牢牢把握发展良机,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工作。当前,耿家营乡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宜九二级公路的全面通车和宜九二级公路绿色经济走廊的建设,必将推动耿家营乡对外开放的步伐;二是县委“工业上山”、园区“哑铃状”发展的重大决策,把耿家营乡由传统的农业乡变为工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全乡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必然快速推进,也必将有力地促进全乡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三个发展”大讨论活动中,全乡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今后的一段时期,耿家营乡将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区域,在全县的政治经济地位必将大幅上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树立时不我待的理念,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推动耿家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耿家营乡党委根据“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总体要求,结合耿家营乡实际,确定了耿家营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县、乡-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紧紧抓住“工业上山”和园区“哑铃状”发展的契机,以新确立的“兴工业、稳农业、美生态、活旅游、弘文化”为思路,围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目标, 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现代园区服务业、烟草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林果业,狠抓项目落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发展不放松,在挑战中赢得新机遇,在破解难题中实现新的发展。

为实现耿家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工作:

(一)“兴工业”, 实现耿家营乡跨越发展

利用县委、县政府把耿家营乡列为一类工业发展乡镇,以北部为市级特色产业园,南部为省级工业园区,宜九二级公路为主轴的“哑铃状” 园区布局建设为契机。遵循“工业园区化、园区山地化、山地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做好服务工业园区建设工作,通过工业化推进全乡城镇化进程,实现耿家营乡跨越发展。

要按照“省级工业园区重要的生活配套区,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部重要的旅游服务集镇、宜良城市重要水源区生态小镇、乡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推进集镇开发建设。同时认真整合资源,在做好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跟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通过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使耿家营乡成为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

(二)“稳农业”,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耿家营科学发展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农村改革,增强科技支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下决心稳定200万公斤的烤烟生产任务,认真落实烤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把烤烟生产的每个环节,精心指导,让广大烟农真正得到实惠,促进农民增收。以新庄水库建设为契机,彻底解决山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产值的山地蔬菜和花卉苗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耿家营科学发展。同时加大对玉米、辣椒、蔬菜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设,形成稳定的产业集聚,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抗御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和农田节水改造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三)“美生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保耿家营乡协调发展

要鲜明地亮出“国家级生态乡”这一品牌,巩固生态乡创建成果,加大绿化苗木基地和以板栗、核桃等干果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推进杨树桉树产业培植,全乡已种植经济林35000亩(其中:核桃16000亩,绿化苗木4600亩,板栗5000亩,梨2000亩,其他7400亩),据初步统计,全乡经济果木林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让生态产业化、生态效益化,变被动保护生态为主动的生态经济发展,保耿家营乡协调发展。狠抓乡村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积极做好省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切实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

(四)“活旅游”,依托九乡风景名胜区打造马蹄河品牌

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申报九乡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宜九二级公路休闲旅游走廊的契机,着力做好宜九二级公路沿线的休闲旅游景点的规划及开发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马蹄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马蹄河沿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大对马蹄河开发力度;加大对马蹄河沿岸独特的自然风光、乡村风貌、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漂流探险等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并充分发挥我乡国家级生态乡的名片效应,把马蹄河品牌做大、做强、做响。

(五)“弘文化”,打造具有耿家营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0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我乡红色革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文艺品牌,做好“绿塘会议会址”、“宏山公社旧址”等红色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一步保护和挖掘新庄村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秋娃”的文化内涵;精心收集、整理、组织好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展览;为羊桥、恩脚、新石子等具有特色的彝族摔跤和苗族花山节、斗牛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力争把这些民族文化打造成我乡的民族文化精品。

(六)始终牢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全力以赴抓好当前的抗旱保春耕及森林防火工作。

2009年以来,受连续三年特大干旱的影响。2012年我乡境内持续少雨、干旱、高温,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地脉水、地下水位下降,库塘蓄水严重不足,生产生活用水非常困难,抗旱形势严峻。我乡提前安排、及早部署,开展抗旱保供水保安全保民生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最大程度地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目前全乡人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社会秩序稳定。

特大干旱同时也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压力我们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做到了机构健全、宣传到位、措施得当、经费保障、人员到位、应急高效、处置科学、管理严格、程序规范。

旱情还在继续,灾情还在扩大。但我们深信,有市委和县委的坚强领导,有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旱灾,取得抗旱防火工作的最终胜利。

机遇难得,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共谱耿家营科学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九乡乡位于宜良县东北部,距宜良县城41公里,东与陆良县相邻,西接本县耿家营乡、北古城镇,南与石林县、北与马龙县接壤,全乡辖九乡、德马、陇城、明月、月照、甸尾、铁厂、小河8个村民委员会,70个自然村,4689户,总人口18204人,其中:汉族13137人,彝族3990人,回族1072人,其它民族5人。总面积30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20米,全年平均气温115℃,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34天,光照时数2220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征,是理想的消暑避寒之地。

九乡是一个农业大乡,有耕地24365亩,其中:水田9811亩,旱地14554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洋芋等,烤烟是主要支柱产业。201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531万元,人均纯收入3698元,税收1200万元。

九乡广大干部职工创造性地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议大事、想大事、谋大事,结合山区民族乡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热爱九乡,宣传九乡,建设九乡,奉献九乡”的思想意识,紧紧围绕九乡与柴石滩自然生态旅游区开发这一条主线,坚持以集镇建设为重点,走“党建领乡,粮食稳乡,烤烟立乡,畜牧富乡,旅游活乡,科技兴乡,资源强乡,环境利乡”的发展之路,全面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小城镇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夯实基础、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列在议事日程: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搬迁复建麦田河电站,实施了集镇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1000亩连片的旅游观光优质林果基地,支持省重点工程九石阿公路建设,建设小水窖和新建七个村委会完小教学楼,民族中学学生宿舍、运动场等。全面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建设环境;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列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

九乡是昆明市九个民族乡之一,1995年被云南省委确定为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2000年被列为昆明市20个“明星集镇”建设之一。多年来,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市、县领导曾多次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九乡乡多项工作受到了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被评为“明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

联系电话:0871-675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