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永春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永春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宋代至清代先后属集庆乡迎福里十三都、和风里二十五都、善政乡昭善里十四都、清白里十九都、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

民国时期先后划归桃安乡、合作乡、桃城镇、桃源镇、福阳乡。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先后为第四区、第七区、县直辖乡、城关区、城关镇,部分村落属东平区、东方公社、化龙乡。

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71年化龙公社并入。

1980年改称城郊公社,划出桃城、环翠,并入新成立城关镇。

1984年,城郊公社改称城郊乡。

1986年5月撤消城关镇和城郊乡,成立桃城镇。

据《永春县志》载:“公元589年,永春设桃林场,场部在魁星岩山脚石鼓桃场。

陈镜台入永后,即定居在魁星岩对面五里街金峯山东麓。”唐、宋时期分属民康乡、集庆乡;明清时期分属二十都、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和二十五都;民国时期分属第一区、西安镇;新中国成立后分属第四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1958年隶属于城关公社;1961年成立五里街人民公社,范围与现在大致相同;后改称五里街乡;1986年5月成立五里街镇。

宋代至清代属宣和乡民苏里;民国18年(1929年)4月属荣义区;民国25年(1936年)5月划属第四区;民国31年(1942年)4月划属一都乡;民国33年(1944年)8月划属荣义乡;1949年9月,一都乡与荣义乡、锦斗乡、桂阳乡、玉坑乡合称一区,驻地锦斗,一都乡辖龙坑、山头、仙友(玉三、三岭)、黄坂、黄扬、洋坪7个保;1949年11月,一区辖一都、横口、曲斗三地,驻地一都仙阳,设立永春县第一区公所;1950年下半年改称永春县人民政府第一区公所,辖龙山(龙山、鲁山)、仙阳(仙阳、仙友)、玉三(玉三、三岭)、福鼎、云贵、光山、曲斗(曲斗、大荣)、涂山、上姚9个乡,各乡下设农会小组;1952年9月,一区辖龙山、光山、仙友、仙阳、玉三、三岭、福鼎、云贵、曲斗、大荣、涂山、上姚12个乡;1954年12月,一区辖光山、龙山、鲁山、仙阳、仙友、玉三、三岭、云贵、福鼎、贵德、大荣、含春、曲斗、涂山、上姚15个乡,各乡下设互助小组;1955年10月,一区改为一都区,仍辖光山、龙山、鲁山、仙友、仙阳、玉三、三岭、福鼎、云贵、贵德、含春、曲斗、大荣、涂山、上姚15个乡;1956年6月,一都区辖光山、龙山、仙阳、玉三、三岭、福鼎、云贵、曲斗、大荣、涂山、上姚11个乡;1958年3月,一都区划分为龙山乡、一都乡、福鼎乡,分别设立乡人民政府,龙山乡政府驻地龙坑,辖光山、龙山、鲁山、林山,一都乡驻地仙阳,辖仙阳、仙友、玉三、三岭;1958年10月成立一都人民公社,驻地仙阳,辖光山、龙山、仙友、仙阳、三岭、玉三、福鼎、云贵、新村、大荣、涂山、上姚、曲斗13个大队,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组;1961年7月,横口人民公社成立,一都人民公社辖光山、龙山、三林、鲁山、仙友、黄田、仙阳、南阳、黄沙、三岭、玉三、吴殊12个大队;1984年6月,一都公社改称一都乡,辖光山、龙卿(山)、三林、鲁山、仙友、黄田、仙阳、南阳、黄沙、三岭、玉三、吴殊12个村委会,下设生产小组;1987年,美岭从三岭村析出,成立行政村,一都乡辖13个村委会,设105个村民小组;1991年11月,一都乡撤乡建镇,称一都镇;1991年12月20日,苏合村从三岭村析出,成立行政村,一都镇辖14个村委会。

宋代至清代属宣和乡善化里三都;民国时期先后属荣义乡、阳斗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一区、一都区、曲斗乡;1958年并入一都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下洋公社;1984年改为下洋乡;1985年撤乡建镇,改为下洋镇。

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4年),宋代至清代属永春(桃源)县治的宣和乡升平里七都、里仁乡招集里八都及民康乡常安里二十二都。

民国时期属武陵区(辖壶西乡、壶东乡、蓬壶乡。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永春县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含达埔)及蓬壶区。

1958年成立蓬壶人民公社;1984年后改称蓬壶乡;1988年撤乡建镇,改称蓬壶镇。

新中国成立初,镇政府驻地董前街,新中国成立后迁往美中村仰贤楼,1985年迁至美中村陈坂桥头。

宋代至清代属里仁乡安仁里,八、九、十都;1935年实行保甲制度,划分若干保;1936年至1939年实行联保制,设八个联保,即院东旸联保(辖岩峰、东园、光烈)、达南联保(辖新溪、洑溪)、汉口狮峰联保、达德联保(辖达德、莘田桥)、达中联保(辖达理、达中、楚安)、达西连联保(辖达德、延寿、前锋、蓬莱)、乌石联保、达山联保;1939年至1943年划分为三个乡,即达东乡、达西实验乡、达山乡;1945年8月调整为达埔乡;1949年6月属第二区;1949年11月划归第三区;1950年下半年属第七区;1952年2月属第五区;1956年6月属蓬壶区;1958年10月成立达埔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达埔乡;1991年11月9日撤乡建镇,称达埔镇。

宋代至清代属民康乡常安里二十一都、二十二都;1929年4月属大同区;1942年4月建鳌峰乡;民国34年(1945年)8月属常安乡;1949年6月属第二区,同年11月1日划归第三区;1950年下半年属第八区;1952年2月属第十一区;1955年属霞陵区;1956年6月划归城关区,为鳌峰乡;1958年归并城关公社;1961年成立吾峰公社,此后辖地基本不变;1984年改称吾峰乡;1991年11月9日建吾峰镇,设林场1个,境内有1家瓷厂,1个加油站。

宋代至清代分属里仁乡始安里十一都、民康乡慕仁里二十三都。

民国25年(1936年)5月划归第一区。

民国31年(1942年)4月属西安镇。

1949年6月属第三区,1949年11月1日划归第四区;1950年下半年,境内吾江村划归第八区,1952年2月划归第六区。

1958年改为石鼓乡,同年10月并入城关公社。

1961年析出,成立石鼓公社;1984年改称石鼓乡。

1991年11月9日撤乡建镇,称石鼓镇。

北宋末年(约960年)至清代属集庆乡安平里十二都;民国时期始称乡;新中国成立后划归第四区、第八区、岵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岵山乡;1988年撤乡设镇,称岵山镇。

宋至元代分属和平里,辖十五都太平、冷水亭、水麿安、店上、山城、金冬洋、尧口、许坂,十六都内八坑、外八坑、内碗窑、小乌洋,十九都东山、仙峰、排楼。

1929年属和平区。

1942年属和平乡,辖科美、东山、历山、太霞、池亭、太平、冷水。

1949年6月属第四区,同年11月改属第六区。

1954至1955年属第九区,驻太平,辖东山、太平、太山、霞林、鸿安、云峰、云美、冷水、东关、溪南、山后、内碧、外碧。

1956年6月属城关区。

1958年3月称东平乡,辖东山、太平、太山、霞林、鸿安、冷水、文峰、云美。

同年10月改称东平公社,驻太平,辖化龙、花石、霞林、卧龙、济川、鸿安、长安、太平、东关、溪南、冷水、山后、洛阳、太山、东山、溪安、姜仑、文峰、内碧、外碧。

1959年与城关公社合并,统称东风公社。

1961年成立东平公社,辖东山、太山、太平、冷水、霞林、鸿安、文峰、云美、店上、东关、东美、溪南、内碧、外碧。

1962年,内碧大队划归北硿茶果场。

1984年改称东平乡,仍辖东关、东美、溪南、美升、外碧、东山、太山、太平、冷水、霞林、鸿安、文峰、云美、店上。

1990年改制,称东平镇。

1998年,永春县增设东关镇,并从东平镇划出东关、东美、溪南、美升、外碧,归东关镇管辖。

宋代至清代分属善政乡桃源里十八都、清白里十九都;民国期间划归第三区、锦绣区、湖洋乡;1949年8月23日永春解放,全县设4个序列区,湖洋属第四区;1949年11月,全县由4个区改为6个区,湖洋属第六区,成立第六区公所;1952年7月,全县划为12个序列区,湖洋属第十区,成立第十区公所;1956年6月,全县并为6个区,湖洋属第六区,成立湖洋区公所;1958年3月,全县并为30个乡(镇),成立湖洋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县30个乡(镇)合并为8个人民公社,成立湖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锦凤;1961年全县由8个人民公社划分为22个人民公社,湖洋人民公社名称不变;1968年6月成立湖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锦凤;1975年8月迁湖城;1980年11月湖洋人民公社召开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公社管理委员会,取代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6月实行政社公开,建立湖洋乡人民政府;1984年10月21日,召开湖洋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1987年10月8日召开湖洋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正副乡长,设立乡人大主席团,选举产生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驻地湖城,1983年迁清白;1988年8月撤乡建镇,称湖洋镇。

宋代至清代属宣和乡福德里五都;1942年4月属玉坑乡;1949年6月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一区;同年9月永春县人民政府成立,仍属第一区(原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划4个序列区);1949年11月划归第二区;1952年9月划归第三区;1955年10月改为玉斗区,同年12月改称玉坑区;1956年6月属锦斗区;1958年3月为玉坑乡,同年10月划归锦斗公社;1961年7月析出,成立坑仔口人民公社;1984年6月建坑仔口乡;1992年6月撤乡建镇,称坑仔口镇。

宋代至清代属宣和乡福德里五都、六都、九都;民国31年(1942)4月属玉坑乡。

1949年6月属第一区,1949年11月1日划归第二区,1952年2月划归第三区,1955年10月属玉斗区,同年12月改属玉坑区;1956年6月称锦斗区玉斗乡,1958年10月划归锦斗公社,1961年析出,成立玉斗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玉斗乡,1992年6月30日撤乡建镇,称玉斗镇。

宋代至清代,锦斗属宣和乡善化里四都;1942年4月为锦斗乡;1943年8月划归锦桂乡;1949年6月属第一区,同年11月1日划归第二区;1955年10月属锦斗区;1958年3月属锦斗乡;1958年10月成立锦斗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锦斗乡;1992年6月30日撤乡建镇,称锦斗镇。

宋代始已繁荣,水路发达。

1958年建华侨农场,用于安置归国华侨及侨眷,场部设在东关;1998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制,划入东关镇东关、溪南、东美、美升、外碧5个村组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