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尤溪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尤溪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置县,治所今城关镇,隶属福州。

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改属剑州(州治在今南平市)。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起,属南剑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南剑路。

延祐元年(1314)属延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延平府。

民国初期先后属北路道、建安道。

1927年直属福建省。

1934年7月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5年改隶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仍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南平专区。

1970年6月改属三明专区。

1971年属三明地区。

1983年4月属三明市。

宋朝隶属常平乡进溪里和兴文乡安福里。

明清时,梅仙属尤溪九都和十都、以及十三都、十八都的部分。

民国初期,属尤溪县第二区。

1937年,改属第一区。

1940年设二镇一乡(梅仙、梅营镇和源湖乡),1943年,合并为“双梅镇”。

1949年11月,梅仙为尤溪县第二区。

1955年,改以区公所驻地命名,称“梅仙区”。

1958年9月,成立“跃进”(梅仙)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梅仙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梅仙人民公社改为梅仙乡。

1990年8月16日撤乡建镇,称“梅仙镇”。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尤溪建县即属尤溪。

宋时属兴文乡安福里。

明清时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都属地。

民国初期,划为尤溪县第三区。

1936年6月属第二区。

1940年置镇至1950年,称西溪镇。

1950年初为第三区公所。

1955年底,第十区并入第三区。

1958年9月,设立卫星(西洋)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改称西洋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西洋小公社。

1962年底又合并为西洋人民公社。

1981年6月,因与永安市西洋镇同名,更名西滨人民公社。

1984年西滨人民公社改为西滨乡。

1991年9月撤乡建镇为西滨镇。

历属尤溪县。

宋时为兴文乡、安福里、长安里各一部分。

明清时,为尤溪十六都、十七都和十五都部分。

1934年,尤溪划分为六个区,洋中隶属第三区(西洋区)。

1936年,尤溪改设四个区,洋中隶属第二区(西洋区)。

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洋中独立为洋中片。

1958年9月撤片、乡(镇),洋中为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6月为称洋中公社。

1961年析为洋中、后楼、桂峰三个公社。

1963年重新合并为洋中公”。

1984年党政企分设,改为洋中乡。

1994年撤乡建镇为洋中镇。

唐开元置县时即属尤溪。

原称新桥。

宋时为常平乡进溪里河丰城乡迳田里属地。

明清时分属四十九都、五十都和一都、三都、六都部份地域。

1934年尤溪县划六个区,新桥为第六区。

1937年为第三区。

辖16个乡(镇),1940年乡镇合并,第三区辖新洋镇、夏阳乡。

1943年撤区,新洋镇和夏阳乡合并为新阳镇。

1950年1月尤溪县设11个区,新阳为第六区。

1955年9月各区改以驻地命名,第六区为新桥区。

1956年管前区并入新桥区。

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新桥区改为新桥片。

1958年10月,撤片、乡(镇),成立万能人民公社。

1959年6月,万能人民公社更名为新桥人民公社。

1981年8月,因与泰宁县的新桥公社同名,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决定以公社驻地村为名,改名池田公社。

1984年10月,改为池田乡。

1992年5月,撤乡建镇为新阳镇。

开发始于宋朝雍熙二年(985)。

宋时为常平乡进溪里属地,俗称“官前”。

明时设都为一至三都区域,民国初期设区,管前为第五区。

1936年并入第三区(新桥)。

1940年为洪桥、马坪、管前乡。

1943年撤区划乡为纪洪乡、管沶乡。

解放后,1951年管前镇为第八区,1955年改称管前区,1956年并入新桥区。

1958年撤区并乡为片,管前属马坪片。

1958年9月撤片设立红专人民公社(管前公社),1959年6月改称管前人民公社。

1984年改社为乡,称管前乡。

1994年12月30日,撤乡建镇为管前镇。

西城镇宋时属常平乡进溪里,明时为四至七都辖地。

民国初期沿用都制。

1934年为一区,1940年至1949年划分乡镇属城溪镇、玉峡乡辖地。

解放初期原属县第一区(城关),1958年县试办团结农场,1962年改名团结公社。

1984年,改社为乡,称团结乡。

1995年9月,设立西城镇。

1947年前,为南平县属地。

1922年冬,地方军阀卢兴邦在尤溪口设厘金局。

1937年2月,南平县在尤溪口设坂南联保处。

1947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尤溪口划归尤溪县西滨镇管辖。

1952年尤溪口与附近的几个自然村合称尤墩乡,1958年成立尤墩大队。

1972年5月20日,经三明地区批准,设立尤溪口镇行政区,建制尤溪口镇。

唐天宝元年(742)徐姓自东海郡迁来,定居蓬山,始有坂面,即属尤溪。

宋时隶属进贤乡大田里和常平乡和顺里。

明清时为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都属地及七都、二十四都小部分。

1936年6月属第四区,区署驻清溪,1938年区署迁至坂面。

1940年乡(镇)合并,因坂面旧有前、后玉田之分,商贾云集的旧街道称为“玉田街”,故改称“玉街镇”,仍属第四区。

1943年撤区,玉街镇直属尤溪县。

1950年设立尤溪县第五区公所,驻地坂面。

1955年9月,改以区公所驻地命名,称坂面区。

1958年9月,成立“红星”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更名“坂面人民公社”。

1984年公社改为坂面乡。

2010年12月14日撤乡建镇为坂面镇。

宋时属兴文乡安福里。

明清时,属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区域。

民国时期,设塔云乡、云岭乡、云源乡。

1949年属尤溪县第二区。

1952年,为尤溪县第九区。

1958年,为“英雄”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改称“联合”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并入梅仙人民公社。

1972年12月,组建联合人民公社。

1984年改社为乡,称“联合乡”。

2017年9月撤销联合乡,设立联合镇。

宋朝时期现中仙乡大部分隶属常平乡和顺里。

明清时期,尤溪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全部,二十三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的部分。

1934年为尤溪第四区。

1952年分别从第五区的清华乡和第七区的仙林乡析出部份保(村),组建尤溪县第十一区。

1955年9月,第十一区改称中仙区。

1958年,设立东方红人民公社。

1959年,更名中仙人民公社。

1984年9月中仙人民公社改为中仙乡。

2021年5月24日撤乡设镇改为中仙镇。

宋朝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清时期统称为十九都、二十都。

明国时期为尤溪县第二区。

1940年十九都改称香湖乡,二十都改称汤山乡。

1945年汤山乡与香湖乡合并称香山乡。

1950年为第四区。

1955年改称汤川区。

1958年设立群星公社。

1959年改为汤川公社,1984年改称汤川乡。

宋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清时为十八都。

民国初期沿用都制,仍为十八都。

1934年尤溪县划区,溪尾属第三区。

1936年属第二区辛田乡,设联保办事处于溪尾大寨。

1940年辛田乡更名为华辛乡。

1950年起,废保、甲,区下设乡(镇),溪尾与汤川乡合并成立第四区。

1957年撤区并乡后析置溪尾乡。

1958年为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6月称溪尾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撤销溪尾人民公社,并入汤川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汤川区工作委员会”。

1962年汤川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埔宁、溪尾公社合并为溪尾人民公社。

1984年,改制为溪尾乡。

宋时台溪区域属常平乡和顺里。

明时划都,台溪属二十五都。

民国初期延用都。

1936年属第四区的清溪乡、台川乡。

1943年撤区设乡,属清华乡、台川乡。

1945年仍属清华乡。

解放后,1950年初台溪设为第七区。

1955年9月以区公所驻地命名为台溪区,1956年并入坂面区。

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改为台溪片。

1958年9月撤片、乡镇,设立人民公社,台溪为金星人民公社。

1959年6月以驻地命名为台溪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改为台溪区工委。

1962年底撤销小公社建制,又合并为台溪人民公社。

1984年改乡称台溪乡。

历属尤溪县。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常平乡进溪里。

明清时期,乡境为尤溪一都、二都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属管前辖。

解放初,设区乡,仍隶属管前。

1979年11月,从管前公社析出,设立八字桥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改制为八字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