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劳作、生息。 西周初,汉滨区地属庸。 公元前312年,秦攻取汉水中上游,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在汉滨区设西城县,郡治即在西城。 西汉时,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辖今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分郡之东部即今安康市(原安康地区),为西城郡,曹魏、西晋时设魏兴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三区县。 西魏废帝三年(554)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治所魏兴郡西城县。 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销西城县,辖地并入吉安县。 天和四年(569),吉安县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镇坪四区县。 北周末年废县,复置魏兴郡,隋代(589─618),复设西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吉安,仍属金州。 大业三年(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县改称金川,辖今汉滨、岚皋、平利、镇坪四区县,隶西城郡。 十三年(617年)郡县俱废。 唐代设金州汉阳郡,属山南东道,乾元六年(758年)又撤郡复设金州,治所西城。 宋代,西城县辖今汉滨、岚皋二区县,为金州治所,隶京西路,元代至元年间(1279─1294)金州改为散州,废西城县,金州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区县地境。 明代(1368─1644)金州属兴元路,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州城,于赵台山下筑新城,改名兴安州,1595年,兴安州直属陕西布政司。 清初设兴安州,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以原兴安州并汉阴地在府城设县,取“安民康泰”之意,称安康县。 五十五年(1790年)分出汉阴地,设立汉阴厅,道光二年(1822年),分出安康县南三辅,设立砖坪厅。 此后,县辖区相对稳定,中华民国(1912─1949)前期,安康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废道,县直属于省。 二十四年,陕西省在安康地区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以地命名,辖十县,治所安康县。 1949年11月安康解放后,建立县人民政府,隶陕甘宁边区安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隶属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在县城关范围设安康市,直属安康专署。 1954年4月,撤销安康市,改为城关区,隶安康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10日,安康、岚皋合并;1961年两县分置,恢复原建置。 1988年9月14日安康县以原建置基础改为市,2000年12月1日因安康地区撤地设市更名为汉滨区。 |
西周属庸国,秦更元十三年(前312)为西城县,隶属于汉中郡;西汉初(前206)为安阳县,晋太康一年(前280)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唐至德二年安康县改名为汉阴县,隶属金州;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沿用原名。 元代撤销汉阴县,辖地划归金州,明朝复置汉阴县,隶属于汉中府金州;洪武七年(1377)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永乐五年(1407)重设汉阴县,隶属汉中府;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设汉阴厅,隶属兴安府;民国2年(1913年)改汉阴厅为汉阴县,隶属汉中道;1936年隶属安康监察区;1949年11月,隶属安康行政公署;1958年12月,撤销汉阴县,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恢复汉阴县,沿用至今。 |
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巴国、秦国。 秦属西城县。 汉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 晋代后,先后属晋昌郡、魏兴郡、安康郡之长乐县、永乐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永乐县为石泉县。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废魏昌郡,石泉县改属金城郡,治所由汉江南移东阳村,为石泉县治设在今县城肇始。 唐圣历元年(698年)改石泉县为武安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石泉,大历元年(767年)撤销石泉县,辖地并入汉阴县;永贞元年(805年)复置石泉县。 北宋属金州安康郡,后属利州东路金州;至元九年(1272年)撤销石泉县设石泉巡检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设石泉县,属四川大宁州,知县谭衍率民众修石泉县城。 清先后属金州、汉中府、兴安州、兴安府,康熙年间全县分为8里,后分为16里。 民国初属汉中道,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属安康分区。 1958年12月,石泉、汉阴、宁陕3县合并。 石泉县。 1961年10月,恢复原来的石泉、汉阴、宁陕3县建制。 1969年属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属于安康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12月属安康市。 |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今宁陕县境北属秦,南属楚;秦(前221~前206)北属中央直辖地——内史杜县,南属汉中郡南郑;西汉(前206~前23)北属右扶风盩厔及京兆尹杜陵,南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西城(今安康)、旬阳二县;东汉(25~220)北属司隶校尉部鄂县,西南属城固安阳县(今洋县东北);220~280年魏时北属扶风郡杜县,南属汉中郡;晋(265~420)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北属司隶校尉部长安县,南属梁州汉中郡及魏兴郡(今安康);南北朝(420~581)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北属北魏雍州,南属梁州晋昌郡(今石泉西南);齐建武四年(497),北属北魏雍州盩厔县,南属安康郡安康县(今石泉南);梁中大同元年(546)北属北魏雍州长安县,南属东粱州安康郡;北朝北周建德元年(572),北属恒州周南郡,南属洋州傥城郡及直州安康郡;隋(581~618)大业八年(612),北属京兆郡长安、始平(今周至东北)二县,南属西城郡石泉县。 唐(618~907)开元二十九年(741),北属京畿道盩厔、鄂县,南属山南东道金州石泉县及山南西道洋州黄金县;五代十国(907~979)争战频繁,统属复杂;至后唐清泰元年(934),北属京兆府,南属金州;宋(960~1279)北宋政和元年(1111),北属永兴军路鄂县,南属京西南路金州石泉县,西属洋州真符县;南宋嘉定元年(1208),北属金京兆府路鄂县,南属利州石泉县;元末明初,因禁流民,今县境内绝少居民;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今县境内置柴家关、五郎坝巡检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划长安、盩厔、洋县、石泉、镇安5县边境,置五郎厅,直隶于省,厅署暂设焦家堡(今老城城北);四十九年(1784),厅治迁老城。 嘉庆五年(1800),五郎厅改名宁陕厅。 先隶省,再属汉中府,后属兴安府。 清嘉庆十一年(1806),宁陕兵变,厅署被毁。 十三年(1808),厅署迁驻宁陕营恳兵署内(今关新城)。 十八年(1813),修筑厅署城垣,工程告竣,厅治迁回老城。 1913年,改厅为宁陕县。 先隶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撤道,直隶于省。 1936年,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 1950年5月属安康专区。 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宁陕县隶安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至今。 1958年12月,宁陕并入石泉县,宁陕设置为协作区。 1961年9月恢复宁陕县建制。 |
紫阳为古梁州之域,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国,战国后期属楚。 秦汉之际,紫阳地属汉中郡西城县,曹魏时属荆州西城郡西城县,东晋紫阳地西部属晋昌郡宁都县,东部属魏兴郡西城县,东晋后于王谷(今广城镇八庙)始设广城县,属魏兴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于今汉王城增置汉阳县;西魏废广城县,北周撤销汉阳县,辖地均并入宁都县。 隋属直州宁都县,后改属金州总管府西城郡安康县;唐属西安州安康县,唐末属山南东道金州安康郡安康县。 五代属金州汉阴县,北宋属京西南路金州安康郡汉阴县,南宋属利州路金州安康郡汉阴县,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金州。 明正德五年(1510年)设立紫阳堡,治所任河嘴,明正德七年(1512年)置紫阳县,属陕西布政使司金州。 清属陕西省陕安道兴安州。 中华民国初年,属陕西省汉中道,1936年后,属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1950年5月后,紫阳县隶属安康专区;1969年属安康地区。 2000年12月属安康市。 自得名沿用至今。 |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州升府,绿营兵设汛分防,因在土坪内挖出许多汉砖,取名“砖坪”,归安康县管辖。 嘉庆初年(1796年)升为砖坪营,道光二年(1822年)升为砖坪厅。 1913年至1917年为砖坪县。 1917年,更名为岚皋县。 1949年11月28日岚皋县解放,沿用岚皋县名,隶属安康行政公署。 1958年撤销岚皋县建制,将长春、堰门、七步、泰山、大河、官元、大北河并入紫阳县,其余地方并入安康县,俗称“安岚合县”。 1961年纠正“大跃进”中的“左”的作法,恢复岚皋县建制。 除将大道公社的鹭鸶滩、周家院子、安康嘴和长春公社的石家湾、柯家院子、王家岭划入紫阳县外,原并入紫阳和安康二县的疆域复归岚皋县,岚皋县名沿用至今。 |
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属楚巴,秦属西城县,西汉长利县,东汉属钖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置上廉县,属上廉郡,南宋撤销,齐复设,梁天监二年(503年)更名为吉阳县(行政机构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为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迁西城(今安康)。 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为镇,辖地入西城县;元祐二年(1087年)复制,属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今石牛河口复制,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县),洪武五年(1372年)迁女娲山西灌河口(今后湾),改属金州。 万历十一年(1583年)属兴安州。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属兴安府,嘉庆七年(1802年)县治自灌河口移至白土关即今址。 1913年属汉中道,1936年属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撤销保甲旧制,建立县人民政府,属安康分区。 1950年1月,属安康专区。 1953年7月,将秋坪区的曾家、茅坪、洪石、联合、洪阳5乡划归镇坪县。 1956年,平利县将八仙区丰金乡划归岚皋县,岚皋县将花里区金鸡乡划归平利。 1958年11月,镇坪县并入平利县。 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遂将所属4社、15个管理区划出。 1969年属安康地区。 2000年12月属安康市至今。 |
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归庸、楚、秦、汉辖地。 西汉此地属长利县(今平利县),晋属上廉县(今平利县),唐属平利县,宋属西城县下辖镇,元隶陕西中书省兴元路金州巡检司。 洪武三年(1370年)属四川省大宁县(今重庆市巫溪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划归汉中郡金州府平利县;明正德八年(1513年)割平利县东南境十七保为辖地,设巡检司于马鞍山(今钟宝镇),称镇坪,不久废。 清嘉庆八年(1803年)为镇坪营;清道光四年(1824年)升巡检司为镇坪抚民分县,始建镇坪厅;1920年设镇坪县,属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属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镇坪隶属陕西省安康分区。 1958年12月撤镇坪县制,并入平利县,设镇坪协作区。 1963年4月恢复镇坪县制,属陕西省安康行政公署。 2000年属安康市。 |
商时属梁州锡(音yang)国地,春秋称锡穴,属麋国。 战国时先属麋,楚丹阳之战(前312年)后属秦国(前280年)。 秦属汉中郡钖县;汉、三国、西晋时先后属汉中、西城(今安康)和魏兴郡的钖县;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南上洛郡钖县,南朝梁废锡县。 武成二年(560年)省阳川、熙川二县入北周丰利县;隋属西城郡丰利县;唐、五代、宋时属均州丰利县,宋开宝元年(968年)属金州(今安康)旬阳县;元时属兴元路(治今汉中)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属大宁州(治今四川巫溪)旬阳县,洪武五年(1372年)属金州旬阳县。 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汉中府旬阳县东置白河堡(今白河城关);成化十二年(1476年),始设白河县,隶属郧阳府(今湖北郧县)管辖。 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属兴安州。 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后属兴安府。 民国初属陕西省汉中道,1933年属陕西省直辖,1935年后属安康专员公署(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辖1镇4区9乡,1939年将白河县的文牛、庙坪2个行政保划归旬阳县管辖。 1948年4月,属豫陕鄂边区第四专员公署,1948年6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四专署,1949年2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两郧专署。 1949年5月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 1950年1月,属陕西省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1950年2月属陕西省安康专署。 1969年10月,属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1年1月,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1月后属安康市。 |
商朝末期旬阳属庸国。 周朝时旬阳归属在楚、秦间多次变更,公元前280年秦在此设旬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始置旬阳县,属汉中郡;西汉为旬阳县;东汉时废旬阳县,并入西城县(今安康)属西城郡;后又归属魏兴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旬阳县,并于淯溪口(今蜀河镇)置晋兴县,淯溪(蜀河)以西属旬阳县,淯溪以东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 南朝宋、齐为旬阳县,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旬阳县兼为旬阳郡治;隋开皇初废洵阳郡,属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洵阳兼为洵州治;分洵阳县北部置洵城县;均属金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置洵阳县,县治设今旬阳县城。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州升为兴安府,旬阳县属之。 1911年,旬阳县隶属陕西省汉中道。 1933年废道,直隶于省。 1935年属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改为陕西省安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将镇安县的公馆河、西羊山地区和白河县的庙坪、蓝滩两地并入旬阳县。 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洵阳县改属安康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洵阳县”为“旬阳县”;1980年,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改(复)为旬阳县人民政府。 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陕西省撤销旬阳县,设立县级旬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