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西周时名櫕茅。《左转》:隐公十一年,周桓王以苏忿生之田与郑。其中有櫕茅。上古时汤封于櫕茅。西汉时为萧何之封地。五代时更名为櫕城,后演变为酂城。再后来为与村南派生村相区别,易名为大酂城。1949年后简化为大赞城。后来简化为今名。 |
因地处沙鲤河(解放后称石门河)冲积地带,遇风黄沙弥漫,初名黄沙镇(当时无人,为兵马屯居之地)。后人陆续定居于此,名新安庄。据明朝屯兵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营)之营盘庄,张麻前冠姓氏为村名,因村何姓居多,取名何家张麻。民国初年,简化演变为今名。 |
明初:宋、陈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分居两处,故名双合巷。后据明朝屯田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营)之营盘庄,张麻前冠以姓氏为村民,宋姓居多,取名宋家张麻。民国初年,简化为今名。 |
明初,陈、宋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分居两处,故名双合巷。后据明朝屯田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营)之营盘庄,张麻前冠以形势为村民,全部姓陈,取名陈家张麻。民国初年,简化为今名。 |
据马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八年(1581),马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故名马家巷。后据明朝屯田制度——军民结合之地方编制,为张麻小营(今张莫小营)之营盘庄,张麻前冠以姓氏为村名,马姓居多,易名为马家张麻。民国初年演变为今名。 |
传:明太祖定都金陵后,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命张麻在此率兵军屯,后形成村庄,取名张麻小营。民国初年,音译演变为今名。 |
传:此处东北曾有桃园一处,春日桃花盛开,花木掩映,春光明媚,建村后取名桃花镇。民国初年,村人曹保义、曹发荣等为取吉利之意更为今名。 |
传:明初,李连在此建村屯田,故名。 |
明万历年间,周、孙两姓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称周家庄、孙家庄两个独立村,后依靳村(今南靳村)之名,改为周靳村、北靳村。1949年后合为一村,因与南靳村相对应,更为今名。 |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南乐县县令王荣道经此处,留恋不舍,落此建村,以姓名村,称王家巷。1949年后简化为今名。 |
明洪武年间,连、靳两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初名连靳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创建村东火神庙3间,咸丰初年又于村东修建青龙观1座。因庙宇墙壁红色,人们习惯称红庙靳村。1949年后,因与北靳村相对,改为今名。 |
元末战乱,黎民背井离乡,逃亡异乡,至明洪武定都金陵后,天下太平,逃亡者陆续返回故里。明政府将返乡老年集中于此,边戍守,边种田,李善道最先到此,以人名命村,取名李善道小营。1949年后,为与北小营村相对应,更为今名。 |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因黄河水患,师姓由今原阳县师寨乡师寨村迁此建村,以姓为名。 |
朱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在櫕城村之南,取名南櫕城。后为与大櫕城村相对应,更名为小櫕城。1949年后简化为今名。 |
传:北宋时,杨家将老将军杨景与部将焦赞、孟良为抗辽国侵略,曾在此屯兵扎营,因而得名三卫军营,明初简化为三卫营,建村后更为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