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以前此处长满白色的芨芨草,因县人民政府驻此地而得名。阿合奇,柯尔克孜语,意为白芨芨草。1950年,属一区管辖。 1954年,划归二区管辖。 1958年,属苏木塔什公社。 1962年1月,析置吾曲公社。 1969年改名为红旗公社。 1978年1月复称吾曲公社。 1984年10月,建阿合奇镇。 阿合奇县辖镇,县府驻地。1962年成立吾曲公社,1969年更名红旗公社,1984年改设阿合奇镇。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0.7万,有柯尔克孜、维吾尔、汉等民族,其中柯尔克孜族占54.27%。辖吾曲、皮昌、加郎奇3个村委会。镇东部2公里处,有吾曲古城遗址。 |
有3个村、500余户、3200余人的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紧紧围绕解决农牧民增收这个“三农”问题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县情、乡情,千方百计为民增收谋思路。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推动。2006年库兰萨日克乡计划种植3000亩以上草料基地,以解决草场超畜问题,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疆白蒜”的产出地,库兰萨日克乡正着手种植200亩以上“新疆白蒜”,目前,每亩地补助400元、共计80000元的补助金已全部发放到种植户手中,且种植户已与县政府签订了“新疆白蒜”订单合同。 二是对口扶贫单位拉动。库兰萨日克乡积极与自己的对口扶贫单位自治区公路局协商,除积极争取公路建设项目、发展畜牧业项目外,目前已与区公路局达成2006年输出100名农民工的协议:自治区公路局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使用库兰萨日克乡100名经过培训的农牧民。现在,培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三是转移就业带动。在县党委、政府挖掘岗位促进就业政策的带动下,今年库兰萨日克乡招聘了60名草料基地种草人员、30名抗震安居建设人员,每人月工资550元,年终考核合格每人可享受300元的取暖费和300元的奖励费,考核优秀,次年可以高调50%的工资。每人还可享受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同时,库兰萨日克乡还组织农牧民参加团场的拾棉花等劳务输出。 四是依靠公路、“巴扎”驱动。路通财通,近年来在自治区公路局的大力扶持下,库兰萨日克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随之农贸市场相应建立。如今已有15名农牧民买车跑起了运输,在方便群众、自己赚钱的同时,促进了农贸市场发展。在农贸市场的驱动下,全乡生产的“新疆白蒜”、土鸡、西瓜、核桃、牲畜、反季节杏等产品变为财富,驻地柯族农牧民“以经商为耻”的思想观念正逐步转变。 ".。 |
因交通得利而得名。色帕巴依,柯尔克孜语,意为交通要道。1950年归一区管辖。 1958年属虎狼山公社。 1962年1月,从库兰萨日克公社分出,成立色帕巴依公社。 1969年改名为东方红公社。 1978年恢复色帕巴依公社原名。 1984年9月,建色帕巴依乡。 阿合奇县辖乡。1962年成立色帕巴依公社,1969年更名东方红公社,1984年改设色帕巴依乡。位于县城东,距县城25公里。面积2 066平方公里,人口0.3万,其中柯尔克孜族占89.74%。2915省道从乡中部穿过。辖阿果依,色帕巴依, 喀拉布隆3个村委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
因此地山石多呈长方形,故名。苏木塔什,柯尔克孜语,意为长方形的石头。1950年,属一区管辖。 1954年划归二区。 1958年建立干劲、红星2个公社,后2个公社与红旗公社合并,成立苏木塔什公社。 1962年1月,分为苏木塔什和吾曲2个公社。 1969年,改名为全无敌公社,驻地由苏木塔什迁往阿克塔拉。 1978年复名苏木塔什公社。 1984年,建立苏木塔什乡。 阿合奇县辖乡。1969年成立苏木塔什公社,后更名全无敌公社,1984年改设苏木塔什乡。位于县城西,距县城20公里。面积1 813平方公里,人口0.4万,其中柯尔克孜族占99.92%。2915省道从乡中部穿过。辖阿克塔拉、克孜勒拱拜孜2村委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
哈拉奇乡是一个纯牧业乡,农牧民大部分收入来自畜牧业。饲草料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为此,该乡把草料基地建设做为全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前已建成人工草料地3000亩,2006年采取苜蓿、大麦、油菜套种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7年计划再增加2000亩草料基地,到2010年,全乡草料基地将达到3万亩。
以前农牧民到阿图什去,得先坐小半天的班车到县城,然后再绕道乌什、阿克苏,奔波600多公里才能到达。2003年,S306全线贯通,农牧民到县城坐班车只需40分钟,到阿图什也只有200多公里,而且全是平坦的柏油路。更为重要的是,道路修通了,农牧民思想也开放了,市场经济意识逐渐被唤醒了。许多农牧民纷纷放下鞭子,走出大山,把自家生产的酸0、马0、馕、水果、手工艺品、家禽、牲畜等拿到市场上进行销售,增加了家庭收入;大部分富余劳动力积极参加草料基地建设、赴外地拾棉花等劳务输出工作,既挣了“外块”又增长了见识;还有一些农牧民在县城开门面做起了生意,来了个鲤鱼跳“农”门,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安居方能乐业。抗震安居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2006年底,全乡累计建成抗震安居房641套,使3000余农牧民喜迁新居。同时,该乡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将抗震安居工程与牧民定居、防病改水、农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并实现了“建造一座房屋、培训一个工匠、带动一户家庭”的目标。目前已累计培训农牧民700余人次,有40名农牧民每月按时领取工资,当上了抗震安居工人。 硬件过硬方能拴心留人。2004年底,彻底摘除了“无电乡”的帽子,全乡除少数山区牧业点以外,95%的农牧民用上了电,也看上了电视。2005年9月,程控电话开通。而后,移动公司的铁塔也在乡政府门前竖立了起来,大山里的柯尔克孜族农牧民足不出户便可与外面的世界联系。 |
因境内哈拉布拉克村的一眼泉水而得名。哈拉布拉克,柯尔克孜语,意为清泉。1950年,属二区管辖。 1954年划归三区管辖。 1958年,与哈拉奇乡合并成立哈拉奇公社。 1962年1月,析置哈拉布拉克公社。 1969年改名为卫东公社。 1978年,恢复哈拉布拉克公社原名。 1984年,建哈拉布拉克乡。 阿合奇县辖乡。1962年成立哈拉布拉克公社,1969年更名卫东公社,1984年改设哈拉布拉克乡。位于县城西,距县城84公里。面积2 811平方公里,人口0.5万,其中柯尔克孜族占99.85%。2915省道从乡中心地带穿过。辖阿克翁库尔、哈拉布拉克、麦尔开其3个村委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