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安丰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安丰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明初有郭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称郭家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郭家屯,历民国,村名未变。
北宋《相台志》、清康熙年《安阳县志》f载有大夫村。据有百姓因敬仰西门豹,在西门大夫庙旁居住,后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庄,名曰大夫村,沿用至今。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太平店村名。相早年此村与木厂屯一个村,村中有一大型木料场,后因火灾把村子烧为东西两段,西段称木厂屯,东段为“火烧断”,村内有一官员途经此处,认为此村名不吉利,遂改名太平店,沿用至今。
东晋十六国时期,此地曾作为皇家存放木材的场地,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称木厂屯。隋朝《文化安丰·隋故骠骑将军宋循墓志》记载有木场村。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写作“木锨屯”(锨,似为错字),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木厂屯。
《通鑑》:“太史令王亮、苏坦言于(北)魏主(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曰:按谶(chen)书,魏当都邺,可得丰乐。”此地东北距古邺城10多里,丰乐镇由此得名。明称丰乐镇(见《邺乘·地理》)、丰乐集(见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丰乐里(见贵泰《安阳县志·古遗迹》),又称丰乐铺(见《河南总志·彰德府·置邮》)。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丰乐镇(集)。1958年,丰乐镇分为北丰、南丰两个行政村,原名不复存在。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有南丰。
《通鑑》:“太史令王亮、苏坦言于(北)魏主(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曰:按谶(chen)书,魏当都邺,可得丰乐。”此地东北距古邺城10多里,丰乐镇由此得名。明称丰乐镇(见《邺乘·地理》)、丰乐集(见万历九年《彰德府续志》)、丰乐里(见贵泰《安阳县志·古遗迹》),又称丰乐铺(见《河南总志·彰德府·置邮》)。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丰乐镇(集)。1958年,丰乐镇分为北丰、南丰两个行政村,原名不复存在。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北丰。
传明初有吉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称吉家庄。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均称吉家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称吉庄。
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施家河。相传早年漳河到此流速比较平缓,常有尸体在这里搁浅,曾称“晾尸台”。明初移民在此建村感到名称不雅,改称施家河,沿用至今。
相早年此地是漳河滩,后一赵姓人家来此开店,叫赵家店,后演变为赵村。北宋《相台志》载有赵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称赵村,沿用至今。
此村在唐代称“故县”。见《文化安丰·大周故处士荀君墓志》:“以周长安二年(658年)迁窆于故县村西二里。”又,《邺下冢墓遗文·辛庭墓志》:“以大历元年(766年)十二月十七日迁葬于故邺城西南二十里故县村南。”北宋《相台志》记录安阳县村名为东故县。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为“固显”,民国《续安阳县志》改为“固岸”。
相明初,马姓人家从洪洞迁居此地,改名马庄。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马家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北马庄,也称马家庄。因重名,更名为西马庄。
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崔庄。相明初有崔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于此,故名崔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崔家庄,因与南面的崔家庄重名,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小崔庄。南面的崔家庄改称南崔庄之后,此村改为崔庄至今。
传明初有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因位于其他村庄之北,故名北李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称李家庄。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改为北李庄。
引漳河水灌田,渠水流到此地逐渐澄清,故名净渠。北宋《相台志》载有净居。其涵义似来源于佛教语“净觉”,觉、渠二者谐音。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净曲村、后净曲。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前净渠、后净渠。此村居北,故称后净渠。
引漳河水灌田,渠水流到此地逐渐澄清,故名净渠。北宋《相台志》为“净居”,其涵义似来源于佛教语“净觉”,觉、渠二者谐音。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净曲村、后净曲。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前净渠、后净渠。此村居南,故称前净渠。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