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安丰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安丰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三国曹魏时期,此地产稻以供王宫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台志》载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稻田、西稻田。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分为东稻田、前稻田、后稻田。因此村位于前、后两个稻田村的东边,故名东稻田。
三国曹魏时期,此地产稻以供王宫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台志》载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稻田、西稻田。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分为东稻田、前稻田、后稻田。此村位于另外两个稻田村的南边,故称前稻田。
明初有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称刘家庄,后称大刘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刘家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大刘庄、小刘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合作化时期,小刘庄并入崔庄,故今只有大刘庄。
据西岗有数条大沟,每逢雨季洪峰顺沟而下,冲毁田地村庄,于是古人就在十二墱下修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沟,名曰横渠,也称横河,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几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开荒屯田,改称洪河。北齐《广州刺史和君墓志铭>》载有横河。唐朝《括地志》载有横渠。北宋《相台志》载有横河。清康熙年《安阳县志》改称洪河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记载有洪河屯、前洪河、后洪河,1966年,前洪河、后洪河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名洪河,村委会驻后洪河,属安丰公社。洪河屯属洪河屯乡。村名沿用至今。
明初有张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称张家庄。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张家庄村名,因重名,1981年根据安阳地区行署〔1981〕55号文批准,更名为北张家庄,沿用至今。
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张显屯。相北宋末民族英雄岳飞的部将张显,抗金时曾在此屯兵驻扎,后人为纪念张显故得名张显屯。
传明初有几户邵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称邵家屯。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邵家屯,历民国,村名未变。
据有人在曹操高陵附近盖房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因“高穴”是“高陵”的俗称,故命名高穴。北宋《相台志》载有东高穴、西高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东高榭、西高榭。榭(xie),穴(xue)音相近也。清朝、民国时也称东高穴、西高穴。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为东高穴、西高穴。此村居东,故名东高穴。
传有人在曹操高陵附近盖房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故命名高穴(高穴为高陵的俗称)。北宋《相台志》载有东高穴、西高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改称东高榭、西高榭。榭(xie),穴(xue)音相近也。清朝、民国时也称东高穴、西高穴。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为东高穴、西高穴。此村居西,故名西高穴。
三国曹魏时期,此地产稻以供王宫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台志》载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稻田、西稻田。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分为东稻田、前稻田、后稻田。此村位于另外两个稻田的北边,故称后稻田。
传三国时期,魏国建都邺城,此地北至漳河,东望邺城,曾为养鱼牧羊之处,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鱼羊。北宋《相台志》载有鱼羊,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改为渔洋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渔洋镇,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为渔洋。
传明初有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屯田定居,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名刘家庄,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刘家屯。
传明初有靳姓等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靳家屯,历民国,村名未变。
传东汉文学家蔡邕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途经此村住宿,村民仰慕其才华,遂改村名为蔡村。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就有蔡村。《齐京邑西市令杨君墓志》:“武平三年(572)二月十二日,合窆于邺西蔡村之东。”北宋《相台志》载有蔡村。元仍称蔡村(见《河朔访古记》)。明亦称蔡村(见《河南总志·彰德府·陵志》)。历清、民国,村名未变。
传明初傅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打土窑居住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称傅家洞,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写作付家洞。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