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安丰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安丰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传明初有韦姓三弟兄从山西洪洞迁此打土窑洞居住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韦家洞,历民国,村名未变。
传明初有几户谷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至赵家窑南头定居,取名为“谷家寨”,后人口增多,一部分人从谷家寨迁至此处,因地势形如虎头,村庄位于虎嘴之下,故名谷家嘴。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民国《续安阳县志》均称谷家嘴,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写作谷家咀。
传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宋、赵二户人家在此打土窑居住,先称“宋家窑”,后宋氏绝户,改为“赵家窑”。此村由赵家窑、后小寨、谷家寨三部分组成。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赵家窑。
明代赵简王死后在此建坟墓,派文武八大臣看守,大臣分别姓高、白、谢、戴、耿、戚、田、李。李二为其中一员武将,后在此建村,取名李家坡。又,相传明初有几户李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在岗坡上建村,故名。此村东高西低,民居散落在坡地上。清乾隆年《安阳县志》有李家坡村。
传明初有几户韩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为防盗贼,筑土寨围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韩家寨,历民国,村名未变。
据《续安阳县志·古迹表》“报马树,在县西北,树不甚高,亦不开花,若遇某年花发,此村,必有科名发现”,故名天助。北宋《相台志》载有“天助”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上天助、下天助,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上天助、下天助、东天助。东天助村产生于清末民初,因位于下天助之东故名。
据《续安阳县志·古迹表》“报马树,在县西北,树不甚高,亦不开花,若遇某年花发,此村,必有科名发现”,故名天助。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上天助、下天助,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上天助、下天助、东天助。下天助位于三个天助的西边,地势较低,故称下天助。
据《续安阳县志·古迹表》“报马树,在县西北,树不甚高,亦不开花,若遇某年花发,此村,必有科名发现”,故名天助。北宋《相台志》载有“天助”,清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上天助、下天助,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上天助、下天助、东天助。上天助位于三个天助的西边,地势较高,故称上天助。
传明初有张姓弟兄三人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定居,因周围皆山岭岗坡,村庄居低洼处,故名。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均称张家凹,民国《续安阳县志》改为张家洼。
明清时,此地曾有一林县(今为林州市)人在此开设客栈,林县商客来安阳做生意都要到此住宿,后许多人在此居住,逐渐形成村落,故名林县庄。1985年《县标准地名手册》有林县庄。
相某朝皇帝曾路过此地,百姓万分感激,始称为万感。北宋《相台志》载有万感。清乾隆年《安阳县志》为“万关”。民国《续安阳县志》为万感。1949年1月17日夜,驻守安阳城残匪和伪保安团,突然包围了万感村。联防民兵在村中一地主大院的碉楼(此楼高三层,上下九间,俗称三节楼),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敌人放火烧楼,46位干部、民兵,除5人跳楼脱险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第二天,中共安阳县委、县政府在三节楼前召开追悼大会,将三节楼命名为“英烈楼”,万感村更名为“英烈村”。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