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板桥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板桥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朝年间,原集镇设在柴口垭。柴口垭位于现新街东北方向2千米处。因该地水源极度贫乏,难于维持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清朝光绪年间,人们陆续从柴口垭向东南方向300米的寨娃子山脚下较为平坦地段迁移。按照街道格局建房,逐渐形成东南走向的主街道,长200米,宽8米。在建设过程中,从主街的正中处香东南方向延伸50米,形成一条小街道。居民先后办起了小杂货铺,开始形成集市贸易,故称‘‘新街”。1974年,经宜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整体搬迁至原新街西400米处的山岗上,仍将新建的街道使用原名“新街”。
据考:明朝年间,现曾桥村姚家集为一小镇,多居姚姓,亦称:姚家集镇。因集镇附近沟溪窄小,遇旱情时而断流。民众生活用水困难,于是,此镇向东800米迁移至现板桥店村四组,峪板公路北侧老桥上,老桥处有条小溪,为了民众行路方便,小溪上架有一座简易木板桥。桥的东侧形成新的集镇后,原来的集镇逐步荒废,居民纷纷向东迁移至曾家湾,两地以小桥为界,桥东侧以桥命名为板桥,因桥西最大的居民点为曾家湾,故名曾桥。
据考:明朝年间,上湾位于黄牛山脚下,东有大清水堰,西有南冲堰,此地地势高,地处山岗,在本村内海拔最高,称上湾,因上湾易叫上口,沿用至今。
相传名称以前,此村落叫师雇湾。明朝年间有一雇童氏二十不满守寡。恪守贞节妇道,孝敬公婆,教子有方。艰辛劳作,清贫生活使雇童氏五十不到离开人世。乡邻自筹资为其立一贞节牌坊。此村落便更名为牌坊湾。解放后乡政府设在牌坊湾,命名牌坊乡。1958年更名为牌坊大队。1965年大队办公室年久失修,报请板桥公社人民政府,经批复后迁至现在村岗,仍引用原名。
明朝年间,在东湾境内有3处泉水形成3条小溪,最终3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形成水道弯曲的河流,当时居民依河开垦建房,安居乐业,年年五谷丰登。解放后,河的西边的湾叫西湾,河的东边的湾叫东湾,因当时东边湾子比西边湾子的户数多而得名。
田集原名田家集。原来是荒芜一片,袅无人烟,在光绪十三年,有一姓朱的人家从江西迁来此地,在此建房落户,开荒种地,因风调雨顺,年年收成很好,后来又有很多人家搬迁此地,逐渐形成集市。朱家也开始发迹,家族势力逐渐壮大,良田过千,为了便于管理,朱家把所有的田地集中在一起,雇人耕种。朱家认为,猪在田里才能又肥又壮。故而取名田家集。
肖云原来叫消气藤,传说这里原来有个寺庙,名叫迴龙寺。迴龙寺后面生长着古香藤,开花芳香,藤皮熬水可消气疗疾,故以此命名“消气藤”,后雅化为“萧旗营”,“消气营”,简称“肖云”。
沙河溪原名“张家沟”。发源于偏头山、丁家寨两山脚下。主要水源来自于纪家咀泉眼的泉水。两山均裸露沙石,多年洪水冲刷,沙石流落沟中,沟距逐年增宽。沟底沙石透水可见。称之为“沙河”,易叫顺口,遂得此名。解放后成立大队时,大队驻地设在沙河溪旁边的花门楼,故以“沙河”得名。
明末年间,这里的村民因食用此地的龙脉之水,个个膘壮强悍,其一个叫“李海”的人蛮横行事,更甚之,以官府朝相对,相斗。故名“蛮李海”,后谐音为蛮力海。
据传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一李姓家族,自称是闯王李自成后裔,为逃避清军追缴,隐居于此。后来李姓族人逐渐壮大,分为两门,东西而居,隔冲相望,称为东李家湾、西李家湾。为争李氏正宗和水源互不相让,经常发生械斗,甚至仇杀。1949年建国之初,随着新中国土改工作队进驻,发现这两个相邻的村庄之间抱怨颇深,人民政府化解了两个村庄之间矛盾后,将两个村庄合二为一,仍以李姓命名,故名李湾村至今。
在清朝中后期,村民为方便交易互通有无,在现新街小学所在地柴口垭附近逐渐形成一个集镇,生意十分兴旺,取名柴口垭集。因此地高招风,年年失火,用水极为困难,生意人损失巨大,故清光绪年间,人们陆续往其南侧夏家河迁移,逐渐形成新的街道。光绪元年至二十六年,为与岗上的老街相对区别,遂更名为新街。1974年撤区并社后,公社对街道建设做了全面规划,由国家拨款将集镇迁到西南二里处之岗上,即现在之街道,下边夏家湾则被称为老街。
唐代以前,王台地区,荆棘丛生,仅有零星散户为躲避战乱在此居住。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有部分张姓、王姓居民逃难至此定居,形成最早的村落。明朝人口大迁徙,来自北方的难民由襄州沿汉水两岸南下,途经王台附近,有人见此地人烟罕见,土地空旷,便选择留下,与当地居民通婚,发展生产。到清朝时期,逐渐发展成多达200多户,800多人的村庄。称“王台子”,后人为方便上口将“子”去掉,遂得此名。
清朝年间,民众生活食油十分困难,日常吃油要到10多公里以外的南营集镇上换油或者买油吃。一罗姓大富户,居住在南岗村庄东北端,觉得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遂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榨油坊。民国初期,这一大富户为把自己所处居住点与南岗其他居民户隔离开,将自己所居住点改名罗家榨屋,解放前,一保长借此名建立罗家榨屋保,1948年秋解放后简称为罗屋乡,罗屋由此而得名。
明朝时期一位姓胡的商人下海经商失败,归家途中经过此地,见此地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可人烟稀少且散乱分布。他顿时灵机一动想到一条致富之路,于是留在此地,开垦荒地,充分利用此地的水源灌溉,同时发展养殖业,并召集周围散乱的居民同时耕作,渐渐地形成了一个以种植业与养殖业并存的村落。后来商人有了一定的钱财,决定继续自己的经商之路便离开此村落。村民为了纪念这位带领大家致富的商人,便以他的姓氏结合此地三面环沟的地形将此村落命名为胡咀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年间,有一位范氏第十三代排行老五的叫范五老爷曾在此居住。该湾村民租种的全部是范五老爷的地,居民大都也是姓范,因此而得名范家湾。后人为了叫的顺口称之为范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