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北川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北川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昌隆乡。

民国三年(1914年),属南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第四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第十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于镇境西北部地域置东溪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四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第四联保,属擂曲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设曲山乡。

1950年2月,设曲山乡;同年3月,设曲山区;同年7月,更名第三区。

1951年1月,撤曲山乡,分为回.龙等4乡。

1952年9月,县治所由治城迁驻曲山,第三区治所迁驻擂鼓。

1953年1月,析回龙乡置城关镇。

1955年4月,回龙乡并入城关镇。

1957年8月,城关镇改为回龙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62年6月,析回龙公社置城关镇。

1981年9月,城关镇更名曲山镇。

1984年,公社改乡。

1986年8月,曲山乡并入曲山镇;东溪乡白果、华林、东溪沟、楼房坪4村并入曲山镇。

1992年10月,陈家坝区邓家乡并入。

民国三年(1914年),设南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第四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五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擂曲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划归安县。

1952年7月,划归北川县,属第三区。

1952年9月,第三区治所由曲山迁驻擂鼓。

1954年4月,更名擂鼓区。

1986年8月,撤擂鼓区,擂鼓、五星、苏宝3乡合并为擂鼓镇,设苏保、五星2办事处。

2004年3月,撤苏宝、五星2办事处。

009年2月,安县永安镇、安昌镇和黄土镇的6村划归北川;同年3月,撤黄土办事处,设永昌镇筹备党工委、永昌镇政府筹委会;同年4月,黄土镇6村划归安昌镇,同年11月,设永昌镇。

2019年12月25日,撤销安昌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永昌镇管辖,永昌镇人民政府驻大东街13号。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绵阳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7号):撤销通口镇和香泉乡,设立通泉镇,以原通口镇和原香泉乡所属行政区域为通泉镇的行政区域,通泉镇人民政府驻淄援路28号。

北周至元末,先后为金山县、龙安县、石泉军、安州治地。

清光绪元年(1875年),属北乡一甲自治区,擂鼓、曲山合并为武安乡。

民国三年(1914年),改团局。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安县第五区,后称永安场。

1950年3月,设永安乡。

1959年5月,改永安镇公社。

1983年4月,改永安乡。

1992年5月,乡改填。

2009年2月,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

原名治城。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中区。

民国二年(1913),设城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第一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城厢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第一、二联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合并为治城镇。

1950年,设治城乡;同年9月,改治城镇;同年12月,分为城关、苍山2乡。

1951年1月,析城关乡置治城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6年3月,改治城羌族乡。

1992年,治城、青石2乡并入禹里乡。

2003年7月,改禹里羌族乡(简称禹里乡)。

2014年,撤销禹里乡,设立禹里镇。

民国前,属平武县。

民国设桂溪、甘溪、沙窝3乡,属平武县。

1956年2月,属北川县。

1958年9月,桂溪乡改为云龙公社,沙窝、甘溪2乡合并为甘溪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92年11月,甘溪乡并入桂溪乡。

2014年,撤销桂溪乡,设立桂溪镇。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龙凤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陈家坝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11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陈家乡。

1950年3月,分为复兴、太平、云龙3乡。

1955年10月,太平乡中部和南部地域并入复兴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61年3月,析东北部和云龙公社西南部置太平公社。

1981年9月,复兴公社更名陈家坝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92年10月,太洪乡并入。

2016年,撤销陈家坝乡,设立陈家坝镇,以原陈家坝乡的行政区域为陈家坝镇的行政区域。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太平乡。

民国三年(1914年),设北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第七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小坝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六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小坝乡。

1952年3月,析置桃龙、外白2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5年4月,改小坝羌族藏族乡。

1992年,外白、桃龙2羌族藏族乡并入小坝羌族藏族乡。

2002年,析置桃龙羌族藏族乡。

2003年7月,更名小坝乡。

2016年,撤销小坝乡,设立小坝镇,以原小坝乡的行政区域为小坝镇的行政区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漩坪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三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漩坪乡。

1951年,析置南华、白坭、金凤3乡。

1955年10月,南华乡南部并人漩坪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6年3月,改漩坪羌族乡。

1992年10月,南华、东溪2乡并入漩坪乡。

2003年7月,更名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白坭乡。

1951年1月,析漩坪乡中部偏北地域置白坭乡。

1955年10月,南华乡北部地域并入。

1957年6月,原地域退还南华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66年11月,更名前进公社。

1981年9月,更名白坭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6年3月,改白坭羌族乡。

2003年7月,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改白坭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复盛乡。

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第八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片口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第七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片口乡。

1951年2月,析置白草乡。

1954年8月,白草乡并入。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5年4月,改片口羌族乡。

2003年7月,改片口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晓阳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61年3月,分为小园、开坪2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5年4月,改开坪羌族乡。

1950年置坝底堡乡。

1953年1月,三合乡并入中心乡。

1958年9月撤销中心乡,成立中心人民公社,1981年9月改称坝底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称坝底乡,1985年4月成立坝底羌族藏族乡。

2019年12月25日,撤销墩上乡,将其并入坝底乡管辖,坝底乡人民政府驻水田村滨河路2号。

原属茂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设白什乡;同年8月,属茂县。

1951年12月,划归北川县,设白马乡。

1952年5月,析置黑水乡;同年8月,白马乡更名白什乡;同年12月,析白什、建设2乡置麻窝藏族自治乡,析白什乡置马槽乡。

1955年10月,建设乡和马槽乡部分并入白什乡。

1958年9月,乡改公社。

1966年11月,更名先锋公社。

1981年9月,更名白什公社。

1984年1月,改白什羌族藏族乡。

2003年7月,改白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