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朝天镇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居嘉陵江上游,扼秦蜀之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奔蜀,州、县、-曾在此迎驾,俗称“朝见天子”,故名朝天。宋代建朝天镇,明清时置朝天水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行政区、乡建制。1985年撤乡建镇。1992年9月撤筹笔、小安两乡并入朝天镇。1995年12月小安恢复建制,建立了现行体制的朝天镇。 朝天镇位于朝天区腹心地,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朝天区第一大镇。东接宣河乡、北连大滩镇、文安乡、南邻沙河镇、西靠羊木镇、陈家乡,幅员面积114.65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共计13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81户,总人口27757人,其中农业人口21899人,非农业人口5858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109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8302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90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891人。 二、自然地理 朝天镇属低中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495-1120米这间,年平均气温15.9度,年降雨量1007毫米,日照1352.1小时,无霜期260天,相对湿度69%,年有效积温是1498.9度,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适宜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苕、洋芋、大豆以及其它小杂粮、蔬菜等农作物,水果发展也较为适宜。 三、基础设施建设 朝天镇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大打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通过几年努力,全镇完成农业工程改土1300余亩,建成了旱涝保收良田,修建小二型水库1座,山坪塘20余口,微水池共计1500余口,年蓄水能力达100万方,基本保证灌溉用水,完善改厕改圈150余户,新建沼气池200余口,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新修村组公路8条,达40余公里,修建了三滩村、烟灯村汽渡码头,完成了全镇100%的村通公路、90%以上的组通公路,同时改建了大羊路、陈朝路、朝天路的建设,达到了标美路。启动了朝天镇南端出口建设,这些都将对改变朝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
一、基本情况 大滩镇位于朝天区北部,东与马家坝、文安乡交界,南与朝天镇、陈家乡毗连,西与柏杨乡交界,北与陕西省宁强县接壤。幅员面积86.7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109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3个居民小组,3056户,12220人,其中:农业人口11425人,集镇聚居3300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民360人,镇政府驻地横梁子,距朝天区政府所在地14.5公里。1992年将原大滩乡和元吉镇合并为元吉镇,1994年更名为大滩镇 。 属中低山地貌。版图南北狭长,嘉陵江自陕西省进入北部,由北向南纳境内诸水,流水20公里,江水将全镇纵剖为 二,宝成复线,朝(朝天)-阳平关公路于嘉陵江两岸贯穿南北 。 沿江为海拔530-1000米的河谷、低山,低山两侧为海拔1000-13000米的低中山,最高海拔1552米,最低海拔519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5度,无霜期257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冬春河谷多大风,灾害性天气为冬春旱、夏洪、秋涝,土壤以山地黄棕壤,中山暗紫泥为主。 耕地主要分布于沿江河山腰以下的谷坡,有耕地面积13555亩,多为山坡瘠地,其中:田518亩。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薯类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2230吨,人均产粮195公斤,国内生产总值1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9元,财政收入85万元。 二、资源状况 镇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总林地333公顷,有林地2953公顷,有马尾松、华山松、柏、椿、漆树、栓、柏杨、油桐、板栗、核桃、柿、水冬瓜等树木,森林中有黄柏、杜仲、金银花、柴胡、黄姜等中药材,有狐、獾、野猪、松鼠、猫头鹰、锦鸡等多种野生动物。 有果园、药园、茶园600亩,主要农副土特产品:年产核桃30吨,木耳15吨,油桐籽50吨,蚕茧20吨,黄羊存栏500只,山羊800只,肉猪存栏6000头,土鸡20万只。 矿产资源有:大理石,石灰石,以金、铝、锌为主的多金属矿(正在开采)、白云兰玉石等。全镇有剩余劳动力0.2万个,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230人,完小2所,16所村小,有中心医院1个(甲级),购置了先进的诊断医疗设备,全镇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0人。 |
一、历史沿革 早在宋代以前,场东五里许有一山,顶平坦,突起峰峦,貌似羊鹿,故名“羊鹿坪”。山腰石壁一洞名白岩洞,传有“木枯”住此修道,又因洞居峡谷,故得名“模容洞”,由于两处自然风景优美,遂各取首字以“羊木”为地名,羊木四面山,当中淤积千亩平地,故又称“羊木坝”。 二、自然地理 羊木镇地处广元市城北39公里处的冲积-原上,属1992年新建制镇,镇域内四面环山,号称朝天区的“小江南”,东连朝天,南接河西,西累三堆镇,北临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幅员面积96.3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4484户,16443人。嘉陵江、宝成铁路、108国道傍镇而过,羊木柏油公路与国道 108贯通,交通、通讯方便,物产丰富,羊木镇是典型的农业山区,光照适宜,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油菜等,气温最高可达36-38度,最低0度,无霜期为25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098.6MM。镇内尤以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而闻名,主要以木耳、油桐、核桃、柿子、天麻、杜仲等为主。 三、基础设施 争取国家农业基础项目工程建设投资已突破500万元,新建一座库容为105万立方米的一型东山庙水库,并完善配套工程,解决了东山庙、文笔两村灌溉问题,借助实施国家生态工程、粮自工程、以工代赈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项目建设,全镇完成了105公里水泥硬化标准渠系配套,新塘片区坡改梯以其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大规模2000亩的改土被誉为川北样板工程,火石坡村的集雨节灌工程,凝民心,全村共完成蓄水池和水窖138口,因此基本上解决了该村的旱情,农网改造已全面结束,小集镇建设步入“快车道”,已被列为省级小集镇 建设试点镇,目前小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功能配套基本完善,尤其是独具风格的羊木综合农贸市场更给新型城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四、经济发展 羊木镇始终坚持以“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乡镇企业”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普及农业实用技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粮增产,钱增收,通过努力,蚕桑、香菇、蔬菜、畜牧业、油桐等形成了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引进投资商种植500亩美国提子实行业主开发,规模经营,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探索了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和就地劳务开发的新途径。 |
一、概况 曾家镇位于朝天区东部,距朝天区45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年均气温12摄氏度左右,属秦巴山北部亚热带温润气候。镇辖11个村,69个村(居)民小组,2670户,9735人,幅员面积86.2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1409万元,财税收入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元,粮食产量5252吨,农民人均有粮500公斤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成绩显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的起色,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新风得到普及,逐步摒弃了陈规陋习,存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新嫁娶,骑马乘轿习俗尚存。群众生活喜酸好辣,自酿自饮,浓淡自宜。表现纯朴,讲究绿色产品,野菜野果多上餐桌,食则品种繁多,尤其是曾家豆花米珍稀饭,独具风味,还有曾家土鸡、土熏腊肉、大蒜、芸豆、生漆、蕨菜、杂菌、杜仲、野生天麻等土特产享誉市内外,部分畅销全国并出口。 二、资源状况 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大又易于开采的主要有硫铁矿、煤、黑色大理石、石灰石等。辖境内不但风光奇丽,更显地之奥秘,山上千崖竟秀,地中洞府成群,以汉王洞、川洞庵、石笋坪、吊滩河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遍布全镇,还有历代的人文景点举不取举,如荣乐村四组的“唐代贵妃后裔县棺”、金蝉寺等,溶合茂密的森林资源,形成开发旅游的格局,急待合理开发。 本镇除有5000余劳动力资源外,还有各类技术人才,土专家近200人,托起了曾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梁。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规划及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建立和完善,全镇的主导产业是种养业、种植业,主要是种植无公害蔬菜,现已发展5000亩,品种繁多,独具特色,大综的莲花白年产量可达8000吨,萝卜年产量达1万吨,土豆年产可达9000吨,还发展了各类精细蔬菜,品种齐全,数量可观,规划三年内形成规模。 养殖业重点以曾家土鸡为主,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现已培植专业组1个,养殖大户200户,年出栏10万只,规划三年发展4个土鸡养殖专业村,年出栏达到20万只,逐步形成规模。 四、交通、能源、通讯建设 交通不断改善,中荣路纵贯全境,旅游大环线已经形成,以曾家为中心的沙曾路、曾李路、曾两路地方公路网已完全建成,昔日曾家行路难,一去不复返。当今旅游度假避署忙,可谓要塞车如织。 |
2019年,撤销转斗镇,将原转斗镇和原宣河镇宣河村、潜溪村、清泉村、白钟村、旭光村、竹坝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中子镇管辖。调整后,中子镇辖中子铺社区、五里村、庙梁村、枣树村、印坪村、高车村、柏树村、南垭村、小屯村、中合村和原宣河镇竹坝村、清泉村、宣河村、潜溪村、旭光村、白钟村及原转斗镇所属行政区域,中子镇人民政府驻市场街85号。 |
一、历史沿革 在古代,沙河是中原进入巴蜀的必经之地,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蜀古栈道、飞仙关遗址。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收复中原”,长期征战于此;唐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匆匆赴四川避难,巴蜀-到此迎驾朝拜天子而得名朝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朝天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加快发展,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广元县北五区从广元县分离出来,建立县级行政区—朝天区,作为广元的县级郊区来发展。随后,沙河于1992年撤乡设置镇的建制,现为河片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0贸中心,并力争作为广元市的卫星城来发展。 二、自然地理 沙河镇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上游,地处朝天区西南部,南面与广元市中区工农镇接壤,北与朝天区朝天镇相邻,108国道和宝成复线纵贯全境,沙曾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沙河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1户,总人口8248人,其中农业人口7663人,幅员面积60.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75亩,水田653亩,属于典型的高山区、深山区,境内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487米,年平均气温16.1度,年平均降雨量1210毫米,光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适合发展立体农业。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1576号,人均占有粮食20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02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镇已形成了村村通公路、组组互连的交通网络。其中:白虎公路、金望环线公路等共30余 公里 已达到“山重四级”标准,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狠抓场 镇建设。硬化场镇街道1000米,场镇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并完成街道 绿化和光亮工程。建大型沉井一口,彻底解决了场 镇人畜饮水难题,光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电视、宽带信息网均已开通。 四、经济发展 镇党委、镇政府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思路,找到了条例镇情的产业发展好路子。一是加强核桃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使今年全镇总产量达402吨,创产值250余万元,人均核桃收入3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核桃收入占近30%。二是狠抓种草养畜,种植优质牧草2000亩,饲养生猪达8000余头,引进种养500只、种兔800只,改建猪、兔、羊圈200多户,建成养猪专业组3个,养兔专业村1个,黄羊专业组2个。 |
两河口乡地处朝天区东北高寒山区,境内盛产无公害蔬菜、黄羊、天麻等特色产品,素有生态特色产品之乡的美誉。 一、历史沿革 两河口乡于1956年始成立人民公社,辖10个行政村,一直沿革至今。在人民民主革命时期,两河口乡曾是工农红军战斗和生活之地,刘名坝也因建立第一苏维埃政权而得名,当时有很多两河口乡人参军入伍,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和鲜活的生命。 二、自然地理 两河口乡位于朝天、宁强、旺苍三县区结合部,与曾家、李家、平溪、转斗、巴山镇等乡镇毗邻。全乡幅员面积105.4平方公里,辖10个村、7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765户,其中农业户2691户,总人口10685人,其中农业人口10526人,现有劳动力5648个。 三、基础设施 由于两河口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以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乡公路等级化,全乡所有村组通公路,通户率达85%。场镇人畜饮水工程规范化,“普九”建校达标,规范了农贸市场,光缆通信正在加紧实施建设,改田、改土、造林、建园达标等建设也大大加强。目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已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为两河口乡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两河口乡已逐步奔向小康,到2002年底,全乡GDP实现1432万元,人均纯收入1020元,人均有粮食达484公斤。形成了以种草养畜、商品蔬菜为主导产业,土鸡、中药材、干鲜水果等多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
因境内云雾山命名。山上常年云雾笼罩,故名云雾山。2019年,撤销花石乡、东溪河镇,设立云雾山镇,以原花石乡和原东溪河镇所属行政区域为云雾山镇的行政区域,云雾山镇人民政府驻东风街122号。 2019年,撤销花石乡、东溪河镇,设立云雾山镇,以原花石乡和原东溪河镇所属行政区域为云雾山镇的行政区域,云雾山镇人民政府驻东风街122号。 |
因境内水磨沟景区命名。2019年12月23日,撤销马家坝乡、青林乡,设立水磨沟镇,以原马家坝乡和原青林乡所属行政区域为水磨沟镇的行政区域,水磨沟镇人民政府驻红坪路2号。 2019年,撤销马家坝乡、青林乡,设立水磨沟镇,以原马家坝乡和原青林乡所属行政区域为水磨沟镇的行政区域,水磨沟镇人民政府驻红坪路2号。 |
因李姓大户人家居于境内山间平坝而得名。明属神沙里辖茅坝保。 清属神沙乡辖河润(曾名干河)、石槽二保之各一部分。 清末民国初属干河乡;1915年撤乡建团后,属第十一(李家)团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置李家坝区苏维埃和李家乡苏维埃,均以治地李家坝取名;初属广元县苏,后属嘉陵县苏维埃,辖李家坝、天星坪、曾家河、两河口、汪家坝以及陕西宁强县境的毛坝河6乡苏维埃;李家坝乡苏维埃辖一(地龙坝)、二(青草塘)、三(姚家坡)三村苏维埃。 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撤离后,区苏维埃、乡苏维埃均废,时置李家坝联保处。 1940年撤联保建立李家乡,属第二(神宣驿)区属,辖第一至十三保。 1950年分乡西境置麻柳乡,同属第九(曾家)区。 1952年分李家乡东南境置新林乡。 1954年撤新林乡后,将天星、和平二村并入;1958年政社合一为李家人民公社,治李家坝。 1984年政、社分设置李家乡。 1986年属广元市中区朝天区,1989年属广元市朝天区。 2019年12月23日,撤销汪家乡、李家乡,设立李家镇。 2019年,撤销汪家乡、李家乡,设立李家镇,以原汪家乡和原李家乡卫星村、民主村、青林村、张家坝村、流水村、新建村、永乐村所属行政区域为李家镇的行政区域,李家镇人民政府驻河润街34号。 |
麻柳乡,东连巴山,北系秦岭,地处川、陕、甘三省的龙门山区,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68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2-15摄氏度,年均日照1337-1560小时,年降水量900-11000毫米,年均无霜期180-250天。境内幅员面积51.31平方公里,辖7村54组,2225户,8137人,劳动力4120人,有耕地面积6984亩,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968万元,财政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元。 辖境山川灵秀,风光绮丽,自然景观独特,历史上名人云集,典故、传奇颇具色彩,“栽秧打谷住木楼,婚丧嫁娶唱山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人情。先民们在勤奋、朴实的生活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麻柳民间剌绣”,针线绵密,色彩鲜美,对比强烈,构思巧妙,更具艺术及生命活力,其盛名享誉海内外,全乡三千多句妇女中,会剌绣的有一千多人,被誉为“巧姑娘”的有五百多人,所绣之作品,散发着川北山区的乡土芬芳,具有淳朴、清新的艺术特色,颇具实用及收藏价值。 麻柳与广元城相距25公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连通川陕两省的寺方公路网线(水泥路面)横穿其间,通村公路100%,通组、通户路达80%。昔日行路难,一去不复返,电话三五秒,一拨通全球,每村至少有4部以上通讯电话,微波覆盖面过40%。 地上资源,为省、市之生态屏障,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为兴农而建,商业以农产而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平粮食已超千斤,人均纯收入已达1300余元,粮食主产玉米、大豆、小麦、稻谷和薯类,近年经产业结构调整,杂粮油料增多。畜牧业:生猪年饲养量1.2万头,黄牛年饲养量3000头,小家禽土鸡,年饲养量5万只,多经产品如木耳,年产5吨,香菌,年产4吨,核桃,年产15吨,柿饼年产100吨,烤烟年产15吨,反季节蔬菜等绿色食品,正快步进入市市场经济,粮食加工、酿造业日新月异,全乡现有醇酒作坊5家,年产纯粮白酒15吨,麻柳“天麻杜仲酒”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鹤杯”奖。农村剩余力资源丰富,全乡约有剩余劳动力1500人。地下资源;::工业矿产丰富,储量大而易于开采的主要产品有硫铁矿,年开采20吨;煤年开采50吨,石灰石,年开采20吨。 |
一、历史沿革 临溪乡以古刹临溪寺而得名。临溪寺始建于唐代。谓上齐钟家沟,下至广子沟,天晴一干河,下雨水长流,居中建一寺故名临溪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临溪苏维埃,属嘉陵县渔洞河苏区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团区属第二区石烛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联保建乡属曾家乡。1949年12月13日解放,1950年10月建乡属曾家区辖。1958年10月乡行政区划定型,辖7村52组,幅员51.32平方公里,1985年7月1日广元建市,临溪乡划归市中区管。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广元市设立朝天区,临溪归朝天区管辖。全乡辖7个村,52个村民小组,1743户,6676人。 二、自然地理 临溪乡位于朝天以东,广元以北,南北走向,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8.7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最低600米,最高1500米。属秦巴亚热带温季风气候,小区差异大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全乡处于棠本山至官沟西外之北山的旁出之支。山多而不高,形成台地、梯地和洼地,地貌为岩溶褶皱台地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坡度北缓南陡,山多顶园或尖,其上以松柏为主以及杂灌竹木、珍稀树种等,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占全乡总面积的60%,地面发育多为溶洞洼、小块溶盆、落水洞、短窄狭谷等,以沙址、黄址粘丝、石骨子为主的土质结构,大多耐旱不耐涝。 三、基础设施 乡内有贯穿南北的县级公路---沙曾公路,山重四级,通往各村的乡村路,四通八达的组户路,基本形成公路网。多年来靠本乡小水电站供电的历史基本结束,已联国网,正进入紧张的农网改造中,本乡属典型的旱山乡,人畜饮水是世世代代临溪人的根本困难,通过近几年大搞水利建设,采取引洞水、挖泉水、拦截地表水、挖池、打窑、提抽并用等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全乡人畜饮水困难。多年来,全乡始终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坡改梯、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5000亩,人均0.8亩,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是临溪人的长期工作任务,通过多年的努力,达到了人均有较好的住房30平方米,正在向高档次奋斗。信息通讯是发展经济的必不可少的设备,电脑、电话、电视正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家家户户。 四、经济发展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和各方面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由解放初期的人均产粮134公斤,人均收入12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