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县政府为方便城内管理,便以县政府驻地为中心的街道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称呼,该处为北街。 |
1949年后,县政府为方便城内管理,便以县政府驻地为中心的街道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称呼,该处为东街。 |
1949年后,县政府为方便城内管理,便以县政府驻地为中心的街道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称呼,该处为西街。 |
古时称王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王姓人口凋零,村内白姓较多,改村名为白庄。 |
1949年后,县政府为方便城内管理,便以县政府驻地为中心的街道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称呼,该处为南街。 |
该社区因位于建设路东侧,居民村落以谢安路两侧南北分布,在谢安路北侧,取名为建北。 |
该社区因位于建设路东侧,居民村落以谢安路两侧南北分布,在谢安路南侧,取名为建南。 |
秦始皇时期阳夏县(今太康县)在县城四周筑起了城墙,建造了东西南北四门,自此起,人们习惯上称四门以内为城,四门以外称为关。因此村在县城东门以外,取名东关。 |
秦始皇时期阳夏县(今太康县)在县城四周筑起了城墙,建造了东西南北四门,自此起,人们习惯上称四门以内为城,四门以外为关。因在县城北门以外,故名北关。 |
秦始皇时期阳夏县(今太康县)在县城四周筑起了城墙,建造了东西南北四门,自此起,人们习惯上称四门以内为城,四门以外为关。因在县城北门以外,故名北关。 |
清代初期吕氏从河北迁此建村落户,后人丁兴旺,发展壮大,取名大吕。 |
秦始皇时期阳夏县(今太康县)在县城四周筑起了城墙,建造了东、西、南、北四门,自此起,人们习惯上称四门以内为城,四门以外称为关。因此村在县城南门以外,取名南关。 |
清康熙八年(1662)苗姓在此建村,取名苗庄。清康熙三十六年(1690)鲁姓一家六人从县城南关迁入居住。清道光十二年(1794)由于苗姓外迁人口凋零,鲁姓兴旺,改村名为鲁庄。 |
清道光年间(1782-1850)有魏姓在此处建一小楼作为外庄,取名魏小楼。后任姓迁来此地居住,清代末期魏姓人口凋零,逐改称为任庄。 |
明嘉靖年间张姓在此建村,以种菜为生,取名张菜园。后朱姓迁此居住,张姓人口凋零,改村名为朱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