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大通县桥头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大通县桥头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因村庄向阳且有一堡子,故名。
意为驻地红河限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村民自康熙初年逐步迁入,形成村庄。因村东山口垭豁红土覆盖,山壑由于水土流失,呈现红色,因此得名红壑岘,后演变为红河限。
清雍正年间,罗布藏丹津叛清,年羹尧率军平叛,麾下毛姓将军在此安营扎寨,故得名毛家寨。
据传,元朝至顺年间,桥头小石山处有一座三角小城,为鄯善公主旧居,因在城东部驻扎过营寨,故名老营庄。
清同治年间建村,当时由袁氏从贺家寨迁住于此,因村处于四山环抱的大湾之中,故名大湾。
本村处于四山环抱的山湾之中,并有两处泉眼,取名水泉湾。
明洪武年间,村建于毛家寨村东面的一条沟内故名叫毛家沟。
据传,贺氏原本是当地藏族,在此地筑寨居住,以贺姓取村名。明初从南京等地汉族移民迁来定居,相互通婚,遂逐步与汉族融合。
始建于明初。据传,隋朝在此修城一座。清雍正三年,又在城北约2.5千米处修城一座,名新城。因该城比新城早,故名古城至今。
村始建于元朝末年,后于清同治年间,回族迁居,光绪年间迁出,由石山乡上丰积村汉民迁居于此。因地处新城之后的村庄,故名后庄。意为地理位置位于后庄村的村民委员会。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原为汉族居住,同治三年(1864年)汉族全部迁到湟中水峡。有甘肃回族迁来居住至今。因地处原新城乡后侧的沟内,故名后子沟。
地理位置位于新城南部的村民委员会,故名。
据传,元明时期,在古城北面2.5千米处修城一座,谓之新城。城北通往北部的道路两侧,商贾云集,加之移民增多,久而久之,发展成较大村庄。1949年建政时,将此村分为南关、后庄、新城、上关4个行政村。按当地群众习惯,西宁方向为下,本村因处该庄上半部,故取名上关村。
隋大业五年,隋炀帝游河右,进入北川长宁谷,在此与群臣宴会时,其胞姊病死,建金娥圣母庙一座。又有明朝千户李谆在景阳寺沟平叛战死,后朝廷嘉封为忠勇王,建造李王庙于此,后又增建无量庙,三官庙等,因而沟内多庙,故名庙沟。本村在沟上半部,故名上庙沟村。
隋大业五年,隋炀帝游河右,进入北川长宁谷,在此与群臣宴会时,其胞姊病死,建金娥圣母庙一座。后明朝千户李谆在景阳寺沟平叛战死,朝廷嘉封忠勇王,建造李王庙于此,后又增建无量庙,三官庙等,因沟内多庙,故名庙沟。意为地理位置位于下庙沟的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