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金碧镇相传东汉时期有“金马碧鸡”之幻影出现,故有“金碧”之称,镇内三塔耸立,三水环流,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6916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接龙街乡,南连仓街乡,西与新街乡相邻,北靠六苴、赵家店乡。2002年末有耕地面积29880亩(其中水田18258亩),有农业人口42920人,非农业人口1399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4%,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4.5%,人口出生率为10.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白、傣、纳西、蒙古、藏、壮、哈尼、傈僳、土等13种民族,是全县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 |
石羊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距县城大姚35公里。东与昙华、新街两乡相邻,南接七街,并与姚安县左门乡接壤,西连三岔河乡,北接三台,总面积40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240个村民小组。全镇有农户6905户,总人口28164人,其中:农业人口26938人,妇女1477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基诺、土11种少数民族,共5919人,占总人口数的20.7%。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122.7万元(90年不变价),粮食总产量1036万公斤,乡镇企业总收入达12910万元,财政自收收入达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8元,人均有粮323公斤。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包谷、豌豆、蚕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经济林果有板栗、核桃、蚕桑等;主要工商企业有制盐、汽车配件、建筑、食品加工、个体企业等。 |
六苴镇位于大姚县北部,距县城45公里。东北与永仁县宜就乡毗邻,南与赵家店乡、金碧镇相邻,西与昙华乡和新街乡接壤。境内铜矿资源丰富,是滇中重点铜矿区。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海拔最高点光头山2756.4米,最低处咪吃博海拔1507米,有簸箕河、六苴河、者纳么河,三条河流由西向东贯穿全镇。全镇国土面积26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14亩,其中水田2917亩、旱地7097亩。辖8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935人,彝族占总人口的5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县级西六公路纵贯波西、簸箕、六苴3个村委会,全镇8个村委会都已通车,8个村委会都已架通程控电话,有移动电话基站2个、联通电话基站1个、流动市话基站42个,固定电话703部,移动电话用户1372户,宽带上网201户。“十五”时期以来,六苴镇党委、政府在0大姚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努力克服地震、非典、干旱等自然灾害,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谋发展,开创了全镇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崭新局面。
-农村经济 六苴镇 全镇农业总收入4470万元;,乡镇企业316个,从业人2255人,全镇主产水稻、小麦、蚕豆、烤烟、玉米杂粮等,粮食总产量397.0万千克,农民人均有粮333.4千克;烤烟总产量45万千克,核桃总产量118.6吨,畜牧肉类总产量达1116.5吨;财政自收收入19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其计算公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总费用-国家税金-上交有关部门的利润-企业各项基金-村提更多>> 1669元。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 -人口卫生 六苴镇 全镇总人口13925人, 其中农村家庭3230户、农业人口11359人,占总人口的81.6%,非农业人口2566人,占总人口的18.4%,劳动力7411人。分布有彝、汉、等民族,彝族7701人,占总人口的55.3%,彝族主要分布在红光村委会、者纳么村委会。汉族6224人,占总人口的44.7%,主要分布在外期地、六苴、簸箕、波西、石房、双河六个村委会。全镇以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6224人,彝族7701人,到2008年底,全乡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732人,参合率94.5%;享受低保432人。有乡村医生8人。全镇有卫生机构2个、村卫生室7个,个体医疗门诊1户、专业技术人员36人、医疗床位52张、药品销售店3个;农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000平方米。 -人文地理 六苴镇 六苴镇距大姚县45公里,总面积267.9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常住人口13925人,其中农业人口11359,辖8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是一个由汉、彝族组成的半山区镇。六苴原系彝语倮着,含义是石头多的地方,后变音为六苴。清道光年间,六苴村包括六苴、菖蒲塘两个小村,计140户人家,人口702人,民国时期属中和乡。解放后,属者纳么区,1956后设六苴乡。1958年,置六苴人民公社。1962年置六苴区。1965年并新街公社,1971年复置。1988年设镇,辖10个办事处。2003年,税费改革后,合并为六苴村委会。现全镇辖8个村委会。全镇耕地总面积6.67公顷,林地面积221.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六苴村委会北边,镇机关设党政综合办公室、文化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村镇规划建设所、畜牧兽医站、水管站、中心卫生院、计生办等事业单位。到2008年末,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9792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6885万元,乡镇企业316个,从业人员2255人完成财政总收入198.2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669元。全镇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122亩,产量397万吨, 其中玉米种植2876亩,产量 1033吨;小麦3418亩,产量703 吨;大麦1462 亩,产量243吨,马铃薯359亩,产量200吨。 |
龙街乡地处大姚县城东部,属坝区,距县城36公里,地处东经101°22′--101°38′,北纬25°33′--25°44′之间,东邻元谋县新华、牟定县戌街,南接姚安县适中,与三个县八个乡镇接壤。东西最大纵距26.75公里,南北最大横距21.25公里,国土面积323.914平方公里,2002年末人口25313人,彝汉杂居,汉族人口占69.4 %,少数民族占30.6%。 龙街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气候生物都具有立体型特征。年平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871.7毫米,干燥度1.8°,平均霜期40天。土壤肥沃,多为棕壤、黄棕壤、暗棕壤、水稻土。日照、雨量充足,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龙街河、大龙箐河、鼠街河、石关河、打厂河。有小一型水库三件,小二型水库5件,坝塘及水池、水窑总容量89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4200亩,水利化程度达60%。 乡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蚕豆、薯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药材、甘蔗、花生、梨、桃、桔子等;土特产有松茸、牛肝菌、核桃、板栗、天然优质蜂蜜;地下矿藏有金矿、铜矿、花岗岩、无烟煤、白云岩矿、高岭土、石梯矿、铁矿。石英沙是全县独有的优质建材。 200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12734.7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945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591万元;粮食产量达1222.3万公斤,人均有粮497公斤;畜牧业产值156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1941万元,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1户,从业人员达1548人;财政总收入591万元;烟叶产量93.7万公斤,产值达763.7万元;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元(谋)大(姚)公路横跨全境,十个村委会都修通了公路。开通了移动电话。 龙街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刺绣挑花、泥塑、小乐器制作等艺术文学作品独具特色,沁人心脾,龙街还是彝族左脚舞的发源地之一,曲目繁多,民族底蕴浓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每年四月初八的“太子会”吸引八方宾客云集龙街,唱山歌,跳左脚,耍龙灯,晒“龙太子”,敬龙王爷,挥洒个性。 |
大姚县辖乡。1950年置新街区,1958年改新芦公社,1961年复改区,1964年置新街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216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新街、碧么、大古街、瓦房、小古街、钱禦、夏家坝、团山、芦川、斑竹箐、大桥11个行政村。农产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油菜。 |
大姚县辖乡。1958年置红星公社,1959年更名公社,1962年改区,1970年复置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414平方公里,人口1.6万。南永公路过境。辖他利颇、小龙潭、麻街、茅稗田、北新街、团塘、赵家店、江头、黄羊岭、平地、小红山、大红山、黑什里、打左基14个行政村。农产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大豆、烤烟、土烟。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是彝族的火把节。1981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将火把节正式定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
大姚县辖乡。1959年置三岔河公社,1962年改区,1964年复置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3公里。面积304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三岔河、他的么、直么、新田、达么、格谷、白泥田、荞苴、马鹿塘、背阴地10个行政村。农产有水稻、玉米、蚕豆、小麦、烤烟、油菜籽,土特产有核桃、板栗、木耳、香菌、松茸、蜂蜜。有石灰石矿。 |
在彝州屋脊百草岭东麓,有一个彝族家居的山乡,这里满山桂树,八月金秋,桂花盛开,香飘十里,因而得名桂花。桂花距大姚县城86公里,辖国土面积352平方公里,全乡10个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11976个人口中,彝族占人口总数的74%。辖区内森林密布、泉水飞流、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核桃、板栗、白芸豆、松茸、牛肝菌等农特产品久远盛名,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近年来,桂花乡党委、政府在大姚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克难奋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昙华至桂花40公里公路干线弹石路面的铺通,通往各村委会的32公里村组公路也全部贯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高压输电线路在通各村的基础上,对乡政府驻地实施了电网改造,规范输电线路,降低了农电损耗和价格,实现了城乡同价。通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0户,并开通了移动电话,使信息流通大大提速。立足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希望在山、出路在林”为发展定位,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这条主线,走“林畜富乡”之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实行其它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发展核桃及其它经济林果的积极性。到2002年年底统计,全乡已有核桃16062亩,已挂果面积达到了2363亩,产量329651公斤。花椒达到10090棵,加大了林果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核桃、板栗、花椒的年产值达442万元。在发展经济林果的同时,大力发展白芸豆、小杂豆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产品,使常年白芸豆产量达到350吨,小杂豆产量150吨,二项总产值150万元。境内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国家探明贮量22万吨金属铜,品位2.4,桂花铜选厂年产-电铜300吨,浮选车间日处理原矿60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百草岭山乡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娱乐休闲。 |
在大姚境内中部,有一个因林境而秀丽、因山花而浪漫、因民族而火热的彝家故土,那就是昙华。昙华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43公里,东临六苴,北上桂花,南走祥云,西北毗邻三台,东南经通新街。辖七个村民委员会,郡:昙华、赤石岩、小兴厂、菜西拉、麻秸房、子米地、卡拉地、,共有56个村民小组。全乡以盛产葱木、脱毒洋芋、薄皮核桃、野坝子蜂蜜而闻名,四季山花不断,其中以茶花、马缨花、月季花最为娇艳。绿树成荫、山水秀丽,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彝族风情浓郁,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水宝地。境区森林覆盖率高,冬暖夏凉,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每年的茶花节,全国各地的游客云集昙华来观赏美丽的山花,感受大自然的崇静、参加民族歌舞。全乡国土面积152.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000多人。昙华地处大百草岭南麓,地势中高,四周渐低。最高海拔3117米,在昙华乡政府驻地后约600米的昙华山顶,最低海拔1149米,在昙华赤石岩的芹菜冲村。境内山地面积广大,地势起伏、群山连绵、立体气候显著。全乡耕地面积小,仅有9000余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6%。年平均温度11.4℃,日照2847小时,是云南省日照最长的乡之一。常年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可达1149毫米,四季多雾,空气潮湿。全乡主要河流共有六条,径流量为 立方米。自然资源:昙华有丰富的特产葱木、花椒、核桃和松子、板栗、香椿,珍贵的药材黄山药、木香、何首乌、半夏,有珍稀的树种红豆杉、罗汉松、白杨木、铁杉、红梨木、毛竹,同时还有丰富的农作物特产,如水果型红叶萝卜,全顺88和紫花大西洋脱毒洋芋,无毒-,是全县包谷和豆类的主产区,昙华还是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为全县乃至全省提供了无毒无病的生态野味和生态绿色食品。历史文化:昙华是彝族人口聚集的乡镇,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彝族文化,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八千多年前,居住在彝居的祖辈们为了观察天象,记算时间,便发明了太阳十八月历,在人类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被称为人类文明标志的西方玛雅文化早4500多年,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新源头,现在昙华松子园仿古复建了十八月历太阳碑。 |
位于大姚县城边远的金沙江南岸,百草岭北麓的湾碧傣族傈僳族乡,是一个聚傣、傈僳、彝、白、苗、汉6种民族为一体的“民族大家园”,在557平方公里的乡域面积上,分布着13个村委会,辖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58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854万元,财政总收入442.3万元,其中自收收入81万元,粮食总产量613.5万公斤, 烤烟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6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02元。 |
铁锁乡位于大姚县西北部,地处百草岭西北侧,一泡江流入金沙江的交汇处,距县城104公里,东与三台乡为邻,南与三岔河乡接壤,西与大理州宾川县古底乡隔一泡江相望,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地区永胜县东风乡相望、与湾碧乡为邻。全乡辖7个村委会,79个自然村。总面积2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49亩。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3.8%,居住着汉、彝、傈僳、傣、苗、白六种民族,总人口105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1人,少数民族人口7590人。 |
中国核桃之乡——三台乡位于彝州之巅大小百草岭的崇山峻岭间。全乡有国土面积 455 平方公里,辖 9 个村委会 116 个村民小组, 2003 年末总人口 11945 人。乡内居住着彝、汉、傈僳、傣等多种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9% 。乡政府所在地距大姚县城 77 公里。三台乡素有"核桃之乡"的美誉,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祥地,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赛装节",吸引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及客商观光旅游和采风。 在党的领导下,三台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彝乡的面貌,向着小康生活迈进。梯田,结束了刀耕火种时代,照明实现了光明梦想;交通,改变了人背马驮状况;教育,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改革,加速了经济的发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展中的三台将在创新中不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