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万村地处麻万镇中心,离县城3公里,黔桂铁路,贵新高速和210国道穿境而过,新建独山火车站、麻万镇政府、麻万农贸市场都在麻万村境内。麻万村地处麻万镇经济发展中心。全村25个村民小组914户4214人。全村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蔬菜、西红柿,主要经济收入以铁器加工、运输、建筑和劳务输出为主,全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2007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
|
一、基本情况
麻抹村位于独山城北5公里,距城北电汽化扩能铁路火车站4公里,座落在镇政府东南面1公里,东抵拉林村,南接石牛村,西邻麻万村,北抵兔场镇黄桥村,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穿村而过,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深河桥抗日文化园”红色教育基地、麻万镇欧亚精品葡萄示范园、麻万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座落麻抹村区域内。
麻抹村在2007年行政村改革时由原来的交抹村、麻抹村合并而成,属于二合一的行政大村,辖29个村民小组,981户4268人,设置村常务干部4人。全村区域面积达11平方公里,其中田土面积3387亩,人均0.5亩,森林覆盖面积28%。计划生育工作中独生子女户63户,二女结扎户33户,计划生育率98%;教育方面学生入学率100%,合医参合率96%,劳动力2800余人,流动服务人口500余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2人,2010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村后备干部5人。目前省外务工800余人,县内外务工1400余人。麻抹村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常年平均气温15℃,蕴藏有丰富地下水,以硫铁矿为主要矿产资源。群众主要以种养殖业、拖把、棕制品、红炉小五金加工、缝棒球、砂石粉加工、建筑业、劳务输出、拖拉机、汽车运输业、汽车修理、精米加工、烟花炮竹生产、花卉苗木培植等为主要经济来源,2009年人均纯收入3520元。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方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和省、州、县各级文件及会议精神,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2006年以来,麻抹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积极开展建设工作,在建设中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积极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群众投工投劳并积极筹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格局。
通过几年的努力,共建设完成麻万农贸市场至新塘和上寨组、四方井至麻抹组、210国道至龙洞自然寨、210国道至新街组、210国道至告年组、210国道至告年组7条主道路硬化12公里;硬化进户巷道5480平方米,排水沟2880米;完成胡家寨至浪连自然寨、新塘至井口组、210国道至干沟组、交抹自然寨至拉令组拓宽石砌路基铺砂5条主道路建设5.5公里,并已硬化3.5公里;新建上寨组、交余组、交抹片区共11个小组人蓄饮水工程;建有沼气池382口,建人行休闲步道290米,盖顶花灯戏台1个128平方米,篮球场3个,休闲场所9处共3480平方米,宣传栏10余处共1450平方米,全村分布修建垃圾池11个,群众文体活动室2栋共280平方米,增设文体用具、农家书屋书刊三套,活动场面积共计4560平方米,栽种各种花卉苗木2800株,三改(改厕、改圈、改厨)达90%,同时制定了长效保洁和管理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新景象。
|
曾有黄氏在庄园内种植各类茶花,提供观赏,故取名为花园。解放初属翁奇区,1952年改为共和村,1958年成立红峰公社后改成花园大队,1970年又改成拉林公社花园大队,1983年又改成拉林乡花园大队,1988年撤区并镇设花园村,2007年行政村改革,由平桥村、花园村、高岩村合并仍为花园村。 花园村总共有969户3564人。花园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故花园村主要以发展种植业为主,以西红柿、台湾柑玉米为主产,发展蔬菜种植。其中畜牧业以加大二元母猪的发展为主。花园村农副业的结构多样化,农民收入较为可观。
|
三里村位于独山县城西北面,距县城13公里,距麻万镇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三里村是由原来的丙里村、弄务村、权里村合并的“三合一”村,属一类贫困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有788户3077人,村常务干部5人,组长23人,党员57人,其中无职党员48人。耕地面积1695亩(其中田1298亩,土397亩),人均0.55亩。三里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为辅。大部分群众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家庭主要收入,2007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为1650元。 |
由少数民族语言布依语音译而来。“拉林”译为下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自1984年得名以来沿用至今。 解放初属第二区。 1958年属红峰公社。 1962年属翁奇区拉林公社拉林大队。 1984年4月设拉林村,属拉林乡。 1985年撤拉林乡,属麻万镇。 2014年行政村改革,由摆九、拉卷、新平、拉林合并,组建新的拉林村,属麻万镇。 拉林村紧挨丙志村、高岩村、马塘村、权里村,前身是拉林乡,占地面积较大,物产资源丰富。辖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约2190余亩,全村辖30个村民小组,共1083户,436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85%以上,全村现有党员80余人,自然资源丰富,盛产西红柿,折耳根,精品葡萄农作物。
|
甲摆村距离麻万镇政府约17公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天蓝水清。辖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44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共414户、154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全村现有党员30余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0余元,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山坡葡萄,杨梅,杉树。
|
丙志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北与都匀市凤鑫村接壤,东与兔场镇黄桥村毗连,南与麻万村相邻,西与三里村交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727人,178户,9个自然寨;耕地面积555亩,其中田360亩、土195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油菜和养殖母猪、育肥猪为主。
|
自然概况及自然资源
一、地理位置 铜鼓村属独山县麻万镇所辖,距县城3公里,东面是石牛村,西面是城东村,南面是花园村,背面是春场村,总面积17.2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 铜鼓村位于独山县城东面,地势平坦,地貌斜坡台地,海拔924米—1030米之间,属于台地地形环境。 三、气候 铜鼓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392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日照时数1100—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 四、水文资源情况 铜鼓村水资源较差。 五、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300.6亩,其中大于25度110亩;林地10300亩;荒地3600亩;可利用荒地3000亩;人均耕地0.8亩,陡地耕地的比例1.5。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是硫铁矿,主要土类为酸性土壤,为黄壤土类型,兼有沙性土的特征。土壤养分情况较肥沃,磷、钾含量PH值6.8,为微酸性土。 六、生态环境状况 森林覆盖率70%。原有的是马尾松林。土地垦殖率低,陡坡开荒面积小,水土流失情况较小,生态环境情况属于较好。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 全村总户数778户,总人口3459人,少数民族人口1139人(以水族、布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33%;妇女1742人,占总人口的33%;总劳动力158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0人,小学文化程度1729人,初中文化程度1769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10人,其中:富裕劳力500人,已输出劳力300人(男150人,女150人),其中:省内县外75人,省外225人,全年外出打工250人。育龄妇女人数521人,其中孕产妇数86人,新法接生人数86人,新法接生率100%,婴儿出生人数8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以上,不存在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 二、经济概况 农业总产值1076万元,其中:农业920万元,牧业156万元。粮食总产量980吨,人均占有粮28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950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下300人,占全村人口的8%。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农作物总播面积2300.6亩;粮食播种面积1600亩;粮食总产量980吨。大牲畜存栏数2400头;猪存栏数1800头;猪出栏数700头;羊存栏数0只;家禽存栏数16000只,家禽出栏数8900只;肉产量310吨。 三、基础设施状况 铜鼓村基础设施状况。村级公路9公里,村组便道15公里,桥10座;现在用的电是通过农网改造,电价0.45元/度的电。饮水困难户130户,饮水困难牲畜80头/只。有自来水,只有50户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铜鼓村处于发展中村,村内有卫生室,文化室。有小学2所,无中学。有教师21人。学龄儿童500人,其中:女童250人;在校生500人,无文盲。
第三节贫困状况及贫困原因
一、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目前,铜鼓村共有贫困户150户363人,占全村人口的10%;其中:低保户97户254人,占贫困人口的70%,占全村人口的7.3%;五保及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需民政救济2户,2人。通过民意调查了解,铜鼓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扶贫发展方向: 发展城郊型农业,打造九门水晶葡萄,堤坝、金窖、反季节白萝卜品牌,种植夏秋反季节蔬菜西红柿等。 三、扶贫项目建议 希望修好铜鼓至高岩通村公路,便于发展城郊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