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福建省第四批高级版绿盈乡村[3]

福建省第四批高级版绿盈乡村[3]

  福建省公布第四批高级版“绿盈乡村”、“绿盈乡镇”名单,共有26个乡镇和419个乡村入选。各设区市均有多个乡村上榜,包括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此次评选旨在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振兴,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关中村位于荆溪镇西北八公里处,座落关源中心,距县城11公里。村东背靠福州市北峰郊区;西与关西(关东)隔山相对;南毗连埔前;北邻六墩和仁洲村。全村耕地面积3000余亩,山林地面积11022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村落与居民]全村总760户2985人,辖有游仙源、鼓响、大岩、里店、里洋、白石、前元、下料、王坑、安邦、坂尾11个自然村。[历史人文]一九四五年秋,全村有330余人先后参加了0地下党组……。
  茶苑村位于闽侯县洋里乡西南部,东与田垱村接壤,西面友泉村,南接梧洋村北接安仁村,全村人口923人,238户;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反季节蔬菜为主。村内有一条长10公里的乡村公路;村民代表25人,村两委共有5人,支委3人,村委2人,全村共有党员16人。村集体年财政收入8.22万,2012年全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000元。……。
  马墘村位于大湖乡西南部,东邻箬洋,西接大坪、双溪,南临洋山,北倚新塘。面积7423亩,山地4545亩,耕地1059亩,计有305户,1252人。 马墘村宋至清属侯官县,同为永安乡(永靖乡)嘉祥西里32~33都,清末属大湖区,民国29年属第六区双大乡,民国34年属大湖乡马洋保,民国37年属大湖区双大乡,1949年9月属第九区双大乡,1950年9月属第九区洋山乡,1958年属洋山大队,1985年从洋山……。
  因原来通村土路一到雨天泥泞难行,一到晴天灰尘漫天,村民出行灰头土脸,黑不溜秋,故名乌门。1983年祥谦人民公社分为祥谦、青口两社和尚干一镇,1984年设立乌门村村民委员会至今。乌门村位于尚干镇南侧,毗邻福州海峡汽车城汽车销售服务区,是尚干镇政府驻地村,为闽侯县第二批“双百工程”整治村。全村315户,1153人,党员43名,村民代表35名。乌近年来,乌门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村民生活水平逐年……。
  因境内有塘里溪穿村而过,故名“塘里”。原属尾桥乡,公社化时为尾桥管理区,1969年为尾桥大队,1980年独立为塘里大队,1984年设立“塘里村村民委员会”,至今。塘里村……。
  原名“源格”,原属竹西乡的一个村,1958年公社化后单独成立源格大队,1984年后改名“元格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元格村……。
  因原是湖泊,由于地壳运动,逐渐形成平地,故名。原称为永福乡永贵里莆峰境;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龙山合并为高级社;1958年改为大队;20世纪60年代,从龙山大队拆村,设立湖里大队;1984年10月改为湖里村委会。湖里村……。
  因位于平原的西边,本地方言“原”也称“洋”,故名。本属龙山村管辖;人民公社化后期,又划归湖里大队管辖;1981年与湖里大队分村,成立洋西大队;1984年改为洋西村委会。洋西村位于云居山东麓,东岱镇南边。距东岱镇3公里,东连湖里村距晓澳镇6公里。北邻龙山村,南通晓澳镇、道澳村2公里,201省道从村前通过。全村232户,768人,包括10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6人,村民代表30人。土地面积2000亩,……。
  人口2368人,户数670户,辖区内有1 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8个,海外5人。位于罗源交界处,104国道、罗长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耕地面积1506亩,山地面积9060亩,主要生产小福蘑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业、服装加工业、石材加工等,宗教活动场所:后楼宫、洋中宫、杜棠宫、柳坑宫、钟里宫、尖湾宫、坂顶宫、浦头宫、境头宫。  【敷化关】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设,后废。  【张莹墓】在杜棠自然村……。
  因寓意“镇定海疆”,故名。唐代称永福乡崇德里;宋代为宁善乡崇德下里;元代为连江县二十六都,亭角澳巡检司;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为定海,千户所;明代改为二十七都,沿元制,定海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在定海建筑城堡,遂改名为“镇海”,时有“会城重镇”之称;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改称“定海”,有“以安定海疆”之意;清代仍称二十七都,游击署;民国初期区划沿袭清……。
  利洋历史上曾是一个小自然村,清代及以前均属太平乡安仁上中里。民国初属溪港自治区。民国18年(1929年)为第四区小沧乡的一个附乡。后来居民陆续迁走,仅存遗址叫利洋坪。  1990年,因建设连江最大的山仔水利枢纽工程需要,小沧乡所在地及七里村所属的掌濑、过洋2个自然村均为山仔水库淹没区,居民全部移迁安置在利洋坪旧村址。1993年5月掌濑、过洋加上牛楼3个自然村从七里村划出单独设利洋村民委员会,下辖4……。
  由下路、林洋中和林洋3个自然村组成,取“下、林”两字为村名,故名“下林”。后为村委会驻地,即“下林村村民委员会”。宋属奉政乡金沙里。元保持。分都时属十四都临洋下,下路村。明代与十五都等3个都同时属统一个统属。清代属绥来乡下路,林洋村。民国时期属金沙乡下林路。解放后,1950年至1954年属第三区墘林乡。1955年属金沙区下林乡。1956年属白樟区下林乡。1957年为县直辖墘林乡。1958年红旗公社……。
  前面临金沙溪,西有凤尾墘,村庄座落在垄墘之上,故称“墘面”。设立村民委员会后,即“墘面村村民委员会”。宋属奉政乡金沙里,元保持。分都时属十四都墘面村。明代与十五都等3个都同属统一个图。清代属绥来乡林洋村。民国时期属金沙乡墘面保。解放后,1950年属第三区墘林乡。1952年改名墘面乡。1952年复改为墘林乡。1955年属金沙区下林乡。1956年至1960年属白樟区下林乡。1957年为县直辖墘林乡。1……。
  相传早年许族迁居此地时,当地土名叫龟洋,因洋中北高南低,分上下两洋,偏下,故取名“下洋”。自明未命名起沿用至今。设村民委员会后,即“下洋村村民委员会”。明、清时称三都下洋厝,民国时期属玉文镇文定保。1950年属第五区文定乡。1958年属坂东公社文定大队。1961年分设下洋大队。1984年7月改为下洋村委会属坂东镇人民政府。下洋村……。
  溪源村简介 溪源村地处三溪乡南部,离乡政府所在地约3.5公里,202省道从半山腰穿过, 全村土地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6亩,林地面积5875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656亩。全村共554户,总人口1950人,6个自然村,43个村民小组,党员人数51人,村两委6人。溪源村村委会占地面积约775平方米,与202省道之间连接有一条4.5米宽2公里长的水泥路。2012年修建了长2.1公里,宽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