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福泉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福泉市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金山街道办事处,地处“亚洲磷都”福泉市市中心,享有“历史古城、生态之乡、产业之都”美誉,2014年3月由原金山办事处、城厢镇和岔河乡拆并组建而成。

金山街道办事处属福泉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东临陆坪镇,南连马场坪街道,西接贵定县,北与龙昌镇接壤。辖7村3居81个村民组42个居民组和12个直属部门,下设14个党(总)支部,党员1252人,总面积251平方公里,人口7.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1%。辖区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优美,既有绮丽迷人的洒金河谷、又有张三丰修道成仙的福泉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城垣、葛镜桥,也有闻名省内外“金谷春雪”双谷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岔河“何首乌之乡”。近年来,金山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和“T轴八园”发展构架,按照“1357”(即:一个目标,三大重点,五项创新,七项举措)总体工作思路,紧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目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继续秉承“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碰硬 ”的金山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坚持“双争”,肃整“四风”,锻造党性、历练品质、奋发有为,争先赶超,以一流的党风政风创造一流的实绩业绩,强力推动金山经济快速飞跃,社会稳定和谐,文化健康繁荣,人民安康富裕。

马场坪街道办事处是2014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时将原马场坪办事处、黄丝镇和凤山镇的甘粑哨村合并后组建而成。

马场坪街道办事处位于福泉市南城区,北连金山街道办事处,南毗麻江县,西接贵定县,东邻凤山镇和陆坪镇。辖区交通便利,湘黔铁路、株六复线、210国道、205省道、贵新高速以及在建的沪昆高速铁路、瓮马高速公路交汇过境,是黔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陆路码头。

马场坪街道办事处按照产城融合发展区和“现代农业?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区域和功能定位,依托瓮福集团、天福公司、国电福泉电厂航母及优越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煤电磷、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现代物流四大产业,着力打造成龙配套、耦合共生的磷煤电一体化循环工作园区。

区域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278人,户籍人口56762人,流动人口9516人。少数民族人口25966人,占总人口的39.78%。辖笔山社区、金山南路社区、瓮福社区、黄丝社区等4个居委会和平堡、马场坪、三堡、甘粑哨、黄丝、鱼酉、安谷、沙坪等8个建制村,共143 个村(居)民组。耕地面积 27915 亩(其中:田15801亩,土12114亩),森林覆盖率53%。

2013年,马场坪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8.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6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5.7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6268万元,现实人均纯收入980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226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行政区划调整以来,马场坪街道办事处紧扣市委、市政府“转型、提速、升位,推动跨越、构建和谐、率先小康”总目标,按照“园区引领、要素保障、产业培育、三化同步、率先小康”的工作思路,紧紧咬定目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城厢镇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北部,福泉中部,所辖行政村均分部在市郊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全年气候适中,雨量充沛,光温同步,水温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全镇总面积为约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万亩,共辖4个村,60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72万人。

镇以“果烟富民”为目标,以水果、烤烟协会为依托,大力打造“金谷福梨”水果品牌,加强水果品种改良和包装、储藏,充分发挥协会的协调组织作用,全镇各村均有会员指导、组织统一销售,同时,在协会的带动下,努力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培育林下经济带:一是实行林间套种,目前种植的脱毒马铃署200多亩,西瓜500多亩,密本南瓜50多亩都喜获丰收;二是建立10000多只的林下养禽园区,已正式启动,现已购进鸡苗2500多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郊区农业,以七星关、坪山为主的蔬菜示范基地150亩,主要品种有泰国香莴笋、韩国四季春白萝卜等10多种品种,远销省内外。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辖区坪山村苦李井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该水库距市区约8公里,蓄水面长2.7公里,平均库面宽100米,平均水深7米,库区植被良好,无污染,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族风情浓郁,目前该水库已初步开发,是休闲、渡假、旅游、娱乐、垂钩的好去处。同时我镇依托“金谷福梨”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将双谷建成为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村,现机耕道建设已全部完工,旅游生态村的各种配套设施正在建当中,该生态村的建成每天可接待游人1000余人。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能量充足,主要的矿藏有硅、铁、煤等矿遍布全镇,目前已开采的有太平、后河等煤矿,亟待开采的有硅、铁、重晶石等。镇党委下政府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力促社会稳定,并提出一些新举措,新思路,高效服务于企业,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目前已完成招商引资450万元。

黄丝镇位于福泉市西南部,东邻马场坪办事处,西抵贵定县定东乡,南交麻江县景阳乡,北接我市岔河乡。距贵阳约80公里,都匀约45公里,福泉市府约26公里,凯里市约80公里。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9多平方公里,辖4个村,55个村民组,共有4430余户2.03万人,耕地面积1.67万亩,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有黄丝全景 ;千年古银杏、黄丝鼎罐城 ;黄丝姊妹岩、贵新高速黄丝站。景色优美,风光旖旎。

“杨老鸡场,石板盖房,老奶烤酒,老者熬糖”,这首流传民间的古老歌谣,唱的是位于福泉市东南部的文化古镇——凤山镇。

凤山因境内香炉山而得名,香炉山远看似鸡头得名鸡场,因鸡为凤,故而得名凤山。

凤山位于福泉市东南部。距离福泉市区23公里,东抵凯里市炉山镇,南临黔东南州麻江县碧波乡,西连马场坪办事处,北接陆坪镇,地域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地处长江流域,地形主要为山地。共拥有耕地29668亩,其中田16600亩,土13068亩。

全镇共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人口24483人,居民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彝族、畲族、仡佬族等,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60%。

镇境内交通便利。306省道湘黔公路横贯镇境,炉碧大道及麻兴州际公路横穿镇南部,可通往州内各县市和黔东南州凯里、麻江等市县。距凯里西站(铁路货运物流园)仅10公里,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历史文化悠久,是座名副其实的古镇。司马迁《史记》中提及的夜郎国都城,据考究就是今天凤山竹王城杨老一带。镇内有竹王城、杨老驿站遗址、皋阳桥、冬青大桥、文昌塔、和尚塔、石碉等人文景观,以及翁阳水库和大石板、龙吃水、鱼洞河水电站等自然风光。其中竹王城、竹王园一带是福泉境内一大风景区,是人们访古寻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有以古老神秘著称的苗族“板凳舞”等节目闻名的葛洞民族风情旅游胜地;以及以花期长、色泽艳丽、具有三千年多年历史的萱花“茶花王”,险峻清幽的团滩河自然风光;深长幽远的喀斯特溶洞——棺材洞;正在茁壮成长的国家长防林工程——兴隆楠竹基地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贵阳、都匀、凯里、麻江等地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民族节日有 “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吃新节”等。相比福泉各处,较为独特的是凤山正月耍龙灯活动,独特之处一是所扎的牌灯比其他地方的都要高,独具匠心,二是有“烧龙”的习俗。每年正月,农民耍龙队就组织扎龙,先在自己的村寨“亮灯”,然后再抬龙到各家各户祝福平安。龙灯每到一处都要接下灯帖,主寨放炮,对龙烧花。龙灯到处,锣钹震天,鞭炮震耳,烟花交织,观者人山人海,很是壮观。

凤山镇属亚热带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镇内河网密布,为凤山镇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因而凤山镇历来又是全市主要粮油蔬果产区之一,素有“福泉菜篮子”的美称。农作物生产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籽、花椒、大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等大牲畜养殖为主,同时林业经济比重逐渐增加。现如今,随着凤山镇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凤山镇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经销模式初现,有羊昌河的菜油、金凤村的蔬菜、竹王城的黄粑、黑木耳、虫草、红米等产品,这些产品正逐渐成为凤山镇农业新名片。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储量大、易开采的铁矿、重晶石资源著称。铁矿可开采量达1100多万吨,品种有硫铁矿、褐铁矿及磷铁矿,主要分布在三根树村和哲港村一带;重晶石矿藏量约250万吨、主要分布在三根树村和葛洞村。境内还有硅矿、原煤、铝矾土等多种矿藏,原煤藏量55万吨,其余资源的储量正在探测中。

今日的凤山,已从原来的纯农业乡镇发展为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并驾齐驱发展的综合型小镇。凤山镇在党的-精神指引下,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紧扣州“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市“T轴八园”空间发展布局,以“团结奋进、敢为人先、干事创业、诠释感动”的凤山精神为引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力争上游,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镇党委、政府结合凤山实际,围绕“1234”(即立足“一张蓝图”——凤山园区规划,依托“二个平台”——“美丽乡村”建设、产业配套,通过“三化联动”——工业拉动、城镇带动、产业推动,实施“四大工程”——组织建设工程、产业致富工程、环境提升工程、民生改善工程。)工作思路,拟提出“一园六区”(一园:陶冶产业园;六区:即三根树中高端陶瓷产业区、哲港菱铁矿冶产业区、兴隆街重晶石精深加工产业区、金凤(羊昌河)蔬菜产业区、竹王城(凉水井)生态旅游区、文昌商贸聚集区。)的园区发展思路构想,深度发掘各类优势资源,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奋力建设特色突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特色小镇!

福泉市陆坪镇位于福泉市东北部,由原陆坪、地松、藜山三乡镇合并而成,东与凯里市、黄平县接壤,西与龙昌镇、牛场镇接壤,南与凤山相邻,北与瓮安县、黄坪县交界,镇政府驻地距福泉市区(地松方向)19km,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总人口50178人,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9633亩(其中:田25510亩,土42160亩),人均耕地面积1.43亩。镇内居住有汉、苗、布依、水、仡佬、仫佬等民族, 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0.35%,林地面积达16.754万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重晶石等矿产,以煤矿为主,年产煤炭量在30万吨左右。

 陆坪镇远离城市工业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广,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境内风景秀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浪波河、乌湄河穿境而过,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也是天然水产养殖的最佳场所,特产大鲵(娃娃鱼)、鱿鱼(俗称贡鱼,本地特有鱼种);旅游资源甚丰,有鬼滩、口黄洞里、玉皇阁原始森林、浪波河朝阳洞、凤凰小岩峡湾、董炳天生桥等自然风景区。景区内民风民俗纯朴,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迷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古老的金沙阳戏和清朝时期的打铁关贞节牌坊名传千里。有休闲山庄、农家饭庄、游船观光、漂流、垂钓、沙滩日光浴等休闲娱乐场所,是休闲、避暑、旅游的理想去处,是一块无工业污染的净土和极具开发价值的处女地。

地松镇位于福泉市东北部,距市府约17公里,是通往陆坪镇、黄平上塘乡的交通要道,全镇辖3个村1.45万人,共有土地面积约118平方公里,境内煤、铁、磷、钼、重晶石等矿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地松镇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富民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粮、兴烟、促水、强畜、提科”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八个一”助民增收活动。目前,以团坡、巴香坪为主的优质烤烟基地,以金沙、打铁关、烟墩哨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以麦田湾、山庄、半山为主的商品粮油基地已逐渐形成。镇区现有年产生煤吨的有证煤矿6个,有年产焦煤吨的环保型焦化厂3个、有年产重晶石吨的矿场2个、年产铁矿吨的矿场5个,全镇以特色种养殖业和矿产品开采的主导产业体系已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今年,地松镇共产油菜籽吨,现有吨左右未外运;共种植杂交玉米亩可产玉米吨;种植水稻亩,可产大米吨;种植辣椒700亩(其中10亩以上成规模的450亩),可产鲜辣椒吨。
龙昌镇位于福泉市境中部,南距市政府驻地金山办事处10公里,北距牛场镇18公里,东抵地松镇,西与仙桥乡、岔河乡、谷汪乡为邻,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1′到107°32′,北纬26°44′到26°55′,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25米,有耕地18560亩。

1991年撤销龙昌区时,将原团杨乡与原龙昌镇合并,建立龙昌镇,辖12个村165个村民组和龙昌街道、磷肥厂2个居委会8个居民组。2004年3月,进行村居调整,全镇将12个村撤并为5个行政村, 165个村民小组建制不变,2个居委会合并为1个居委会。2006年撤并组后,辖龙昌、仓盈湾、龙井、枫香树、长冲(2003年确定为省级贫困村)5个行政村和龙昌街道社区1个居委会,共82个村民组153个自然村寨和8个居民组。

2008年,全镇总人口为22839人,其中:汉族人口18792人,占总人口82.3%,非农业人口为3132人,占总人口13.7%,少数民族部人口4047人,占总人口的17.70%。

1996年,仓盈湾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5年仓盈湾村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称号,2004至2008年,龙昌、龙井、枫香树三村先后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境内西部和西北部多石崖、溶洞,坝子面积小,中部和东南部,坝子面积较大,以龙昌三堡大坝和枫香树大坝最为有名。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卡龙河、沙河、陡浪河和纸厂河。西部和南部泉眼密布,地下暗河纵横,主要有龙井泉眼,土库槽泉眼、萝卜寨泉眼群和大井边泉眼。

一、境内林业

历年来,全镇实施了水土保持林项目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总计种植林木8949亩,项目总投资80余万元,涉及111个村民组,10800余人受益。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08年,全镇退耕地面积共2477.6亩,验收合格2077.6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金59.2万元。辖区内有森林面积79054.65亩,其中灌木林14487.9亩,天然草地面积7821.45亩,园林面积1286亩,森林覆盖率为28.029%。

二、境内农业

农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1985年前,农作物每年种植面积1.3万亩左右,总产量3500吨左右。2006年,种植面积达2.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180吨,农业总产值达6031万元。2008年种植玉米12200亩、水稻8600亩、马铃薯5250亩、油菜8600亩。办杂交玉米育苗及移栽示范点和杂交水稻旱育稀植等示范点6个,面积达2013亩;秋种示范样板点25个,面积达5950亩。大石马至茅沟堡一线办旱地绿肥宽厢宽带示范点300亩。农业总产值79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41元。

境内蔬菜种植主要有白菜类,辣椒类,萝卜类,豆类,瓜类。1998年扩大种植面积后,平均每年约6500亩。2007年仓盈湾建有大棚西瓜基地1个。2008年,全镇共发展速生商品蔬菜500余亩。

境内经济作物有烤烟和油菜。1991年,种植烤烟近万亩。1995年前,烤烟种植无计划,面积波动较大。2005年,订单种植烤烟4300亩,收购量达100万斤,成为烤烟万担乡镇。2008年,烤烟种植面积为5330亩,收购烟叶达122.4万斤,烟叶税达182万元。油菜作为全镇第二大经济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达10000亩,所种品种良种率为100%,达到国家“双低”标准。2008年,油菜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仅为5800亩。

境内牲畜有牛、羊、马、猪等,家禽有鸡、鸭、鹅等。除了养殖传统的水牛、黄牛,引进品种有西门塔尔、摩拉水牛和尼里瑞非水牛;养殖羊品种主要有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和贵州麻羊,引进品种有波尔山羊、大耳山羊、南江黄羊等。2008年末,全镇有3488户畜禽养殖户,出栏生猪9595头、牛712头、马142匹、羊420只、禽95806羽,产值达3130万元。

境内主要河流有后河、皮陇河和白水河,小型水库有陡河水库。2002年前,全镇有专业养鱼池塘约为20亩,后发展到55亩,每亩产量300至500斤。陡河水库和哲洞水库养殖面积约700亩,主要养殖花白鲢,其次为鲤鱼、鲫鱼和草鱼。2002年末,实施稻田生态养鱼项目,在枫香树村旧堡组共修建鱼凼20余个,稻田面积240余亩,产量在每亩50公斤以上。是年,长冲村天生桥私人承包河道养殖,面积30余亩,产量在每亩30公斤以上。全镇有垂钓池塘40余亩,年总收入在30万元左右。2008年,渔业养殖户达82户,养鱼面积为1236亩。

境内化工企业主要有贵州省福泉磷肥厂、福泉市化肥厂、黔南金福有限责任公司、富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川恒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富达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在龙昌枫香树建成,属个体民营企业,占地约6000平方米,年产过磷酸钙5万吨。小型企业有半边街火砖厂,牛头坡石灰厂,下哲洞狮子坡石灰厂,三岔土新发铁矿洗矿厂、半边街皮鞋(2001年迁至福泉)。

境内矿产资源有煤矿、铁矿、硅矿、油页岩。2008年,有煤厂6个,分别为顺意煤厂、乌米冲煤厂、谷坝煤厂、沙坡煤厂、邵家庄煤厂、下庄煤厂,平均年产煤3万吨。是年,全镇有乡镇工业企业38家,其中采矿业7家,制造业31家。

1992年,启动龙昌街道城镇建设,硬化马瓮公路岔口至镇政府长约600余米街道。1999年,征用2000余平方米土地建集贸市场,取缔原马路市场,同时兴建牛马市场。2005年,引进异地安置扶贫资金328万元修建龙昌新农贸市场。至2008年,街道社区居民兴建住房约150余户,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2006年,实施下庄新农村一期工程建设、仓盈湾新农村建设和旧堡新农村建设,村寨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80%以上人家用上了洁净能源。

2008年,辖区内有固定电话3500余部,开通小灵通650余户,安装电话交替箱8个,建立小灵通基站19个,移动基站6个,开通宽带用户350余户。

马瓮(马场坪至瓮安)公路穿过境内,龙昌至仙桥、龙昌至云顶公路与之连接交汇。马瓮公路(206省道)过境段16公里,属二级公路,车流量居全省省道公路第一。境内各村组道路均已通车。

2000年前,镇区由省磷肥厂供电,设备简陋,供电可靠性差,电压低,经常出现“卡脖子”现象。2000年2月,龙昌供电所成立,全面启动全镇农网改造工程。总投资约2200万元,新建和改造线路113.4公里,0.4KV线路177.1公里,配变131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1991年撤区并乡后,共有17所学校。2000年至2004年撤掉4所小学,全镇有12所小学,其中中心校2所、村完小5 所,教学点5所,私立幼儿园2所。2008年,全镇有初级中学一所,27个班,在校学生总数为1423人;小学7所,共有55个班级,在校学生1596人,入学率为99.1%;幼儿园2个,班数2个,在园人数73人,教师2名。

龙昌镇卫生院的前身是龙昌区卫生院。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改为龙昌镇卫生院。2004年2月,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站,专门从事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2006年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至2008年底,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

境内民间艺术有萝卜寨白族芦笙舞、黄土哨阳戏,长冲天生桥花灯。黄土哨阳戏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0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风情有龙井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的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歌会等。有旅游景点 “龙井双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沟堡“高石头摩崖”。

福泉市牛场镇是全省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也是全国1887个重点镇之一,位列全省“十大影响力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黔南州经济强镇”。牛场镇位于黔南州福泉市北部,西邻高坪镇,东北与瓮安县岚关乡交界,北与瓮安县平定营镇接壤,205省道(马遵公路)穿境而过,距福泉市区27公里,距湘黔铁路、贵新高速30公里,是贵州北部县市西南出海的主要通道。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24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312亩),辖1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2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66644人(其中农业人口49464人,非农业人口17180人)。牛场镇城镇规划区面积7平方公里,现城镇建成区域面积4.0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2%。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瓮福磷矿驻镇发展。

牛场镇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库容485万立方米的陡河水库和库容548万立方米的马岩水库,可供镇境内及龙昌近3万亩农田灌溉。牛场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磷、硫铁、铁、硅石及稀土矿等,位于黔中经济圈,是煤电磷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是瓮福同城化的重要节点镇,福泉市的次中心。

按照“产城一体、园镇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坚持以特色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农业产业化为推动力,努力加快牛场片区的“三化”融合发展,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把牛场镇打造成为福泉城市次中心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板块。

到“十二五”期末,牛场镇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建设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产业发展,助推“三化同步”格局。全力做好马瓮高速建设协调,着力推进新区建设,打造明星城镇。 按照综合发展型乡镇的定位,加速产业聚集、彰显特色城镇、强化产城一体、镇园融合,全面建成全市经济文化次中心。

道坪镇位于福泉市西北部,距市城区47公里,东与牛场镇、谷汪乡毗邻,南与仙桥乡接壤,西面以清水江为界,毗邻开阳县,北与瓮安县接壤,平均海拔1225米(最低处海拔700米)。在气候分区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低于福泉2至3度。光、热、水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盛产洋芋、玉米、大米、油菜等作物,其中洋芋在享有盛名。全镇总面积220.64平方公里,现辖5村3居,135个村民组,全镇总人口40745人,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耕地面积25537亩(其中田11160亩,土14202亩)。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资源丰富,有磷、钾、硅、铁、锌、煤等矿物,尤以磷矿储量最为丰富,亚洲最大的矿肥基地瓮福磷矿主采区即位于本镇。磷化工业蓬勃发展,瓮福磷矿露天矿、选厂、-厂等10余家大中型企业落户本镇。原矿粗加工、汽车运输、修理、餐饮等相关产业得到明显拉动。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牛(场)道(坪)、高(坪)英(坪)、三(岔路)英(坪)等公路纵横交错。通讯网络覆盖全镇。95%以上的群众饮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98%的村组已通公路,40%的村民组已实现连户道路硬化,99%的农户安装了“村村通”、“户户通”电视接收设备。各村均建起了村级甲级卫生室。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全镇上下焕然一新。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3年,全镇共完成本级财政收入7039万元;5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7879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上报数完成126755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6361万元,占任务数3亿元的15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82元,全州经济强镇成果不断巩固,财政收入逐年大幅提高。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省“两加一推”发展战略和州“一圈两翼”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市“提速、转型、升位,推动跨越、构建和谐、圆梦小康”的总体目标任务,切实围绕以创建“美丽城镇乡村?幸福小康道坪”为总目标;着力工矿产业园区建设,突出道坪、高坪、谷龙三个城镇建设;实施资源强镇战略、产业富镇战略、民生稳镇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突出服务业、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资源开采业同步发展;以“六大工程”创建为基础保障:抓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程,抓好创建一支为民务实清廉发展型干部队伍工程,抓好道坪、高坪、谷龙三个片区群众工作中心建设工程,抓好党员创业带富创建工程,抓好集体经济强村创建工程,抓好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突出抓好园区经济、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全镇各族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三产为补充,做特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矿业经济,抓好矿山协调,共建和谐矿区,确保社会稳定”的整体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团结拼搏,为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高坪镇位于福泉市西北部,距福泉城区约41公里,南与仙桥乡接坑壤,北与瓮安县相连,西以道坪镇为界,东与牛场镇、谷汪乡毗邻,总面积约114平方公里。全镇地形以山区为主,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在19℃左右。全镇辖3村2居,总人口129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36人,王卡村为苗族聚居村,少数民族总人口2570人。镇现有耕地面积8637多亩,其中田2265多亩,土5.26万多亩。

镇境内资源丰富,有磷、钾、硅、铁、锌、煤等矿物,尤以磷矿储量最为丰富,全国最大的矿肥基地瓮福磷矿主采区即位于我镇。

全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为主,经果林建设已初具规模。以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初见成效。茶园总面积已达2000余亩,茶叶品质浓香醇正。王卡地区生姜开发、谷榔地区大蒜种植已见成效。

旅游资源丰富。王卡村苗族风情浓郁,跳月、对歌、斗牛各有情趣,蛤蚌河水清见底,林木繁茂,群山俊秀。十万千奇峰险岩,争奇斗艳,绝佳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镇政府驻地高坪司村铺子边,人口2600余人。街道建设规划有序,整洁卫生,生活基础设施齐备。以牛道公路、三英公路为主干的交通纵横交错。通讯设施齐全,已有2村2居通程控电话。80%的群众已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安装闭路电视接收装置200余套。

2003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0292万元,工业产值15792万元,农业产值1513万元,财政总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1934元。英坪村、高坪司村获“小康村”称号。

兴隆乡,位于福泉市东南部,距市城约33公里,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东界凯里市,南邻麻江县、西与凤山镇相连,北与黎山乡交界。306省道湘黔公路横贯乡境,麻江至兴隆州际公路横穿乡南部,通过该两线,可通往州内各县市和黔东南州凯里、麻江等市县。乡内公路条件较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组组通公路。境内不仅有以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板凳舞”等节目闻名的葛洞民族风情旅游胜地,还有以花期长、色泽艳丽、具有三千年多年历史的萱花“茶花王”,险峻清幽的团滩河自然风光;深长幽远的喀斯特溶洞——棺材洞,以及正在茁壮成长的国家长防林工程——兴隆楠竹基地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每年都要吸引着数贵阳、都匀、凯里、麻江等地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全乡辖5个行政村,45个村民组,2160余户,共计8890余人,世居着苗、布依、畲、仫佬等民族。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田4840余亩,土5320余亩;林地面积2.01万亩,牧地6000亩,木材蓄积量7.2万立方米。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等。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68%,位居全市第二。乡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储量大、易开采的铁矿、重晶石资源著称。铁矿可开采量达1100多万吨,品种有硫铁矿、硌铁矿及磷铁矿,主要分布在三根树村和哲港村一带;重晶石矿藏量约250万吨、主要分布在三根树村和葛洞村。境内还有硅矿、原煤、铝矾土等多种矿藏,原煤藏量55万吨,其余资源的储量正在探测中。200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526元,人均占有粮325公斤。

藜山乡位于福泉市东部,距市区约12公里,周边分别与城厢、凤山、陆坪、地松等乡镇接壤。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937米,辖3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总人口1.42万人,非农业人口730余人,少数民族人口2950余人,占总人口的20%。全乡共有耕地13726亩,其中田8221亩,土5505亩,人均占有耕地0.96亩,境内主要有煤、铁、重晶石、方解石等矿产资源森林覆盖率达32.5%。这里山川秀丽,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无工矿企业污染,人民勤劳。乡境内两条小河交汇而过,鱼粮江穿沿翁坪村和新桥营村,水资源丰富,现有500千瓦电站一个,提灌站2个。

全乡已于2003年建立以3个村为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点的招商引资项目库,重点在罗坳村。藜山盛产香米、油菜、辣椒、烤烟、无公害蔬菜和花生。其中以品质优的香米最为出名,有“米粮仓”之称,树立了“藜山香米”的市场品牌。烤烟、辣椒也闻名全市,远销外地,现有香米种植基地800亩,年供香米400吨;辣椒种植发展到1900亩,年可供辣椒3万吨;无公害蔬菜500亩,魔芋50亩,年供蔬菜800吨。辣椒已与市植物油厂签订了1500亩的种植合同;与贵州天地缘公司合作,率先在全市引进了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小叶苦丁茶种植项目,在罗坳村种植了小叶苦丁茶260亩,建立绿茶示范基地35亩,在罗贝村岩灯堡组建立经果茶园500亩,盛产后年可提供特级茶叶40吨,一级茶50吨,二级茶50吨,可为农户创产值150余万元。天麻栽种15000窝,年产天麻200吨,使藜山乡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2003年,罗坳村已申报“州级生态家园示范村”,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小叶苦丁茶、香米、辣椒、无公害蔬菜、魔芋等经济作物。

藜山乡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72万元,主要企业有水厂、酒厂、电厂。农业总产值为194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82.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9元。粮食产量7440吨,油菜籽产量890吨,烤烟产量40万斤。

在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2004年,藜福、藜陆公路修建工程已在进行之中,预计10月份正式通车,这对加快藜山乡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乡内新桥营村境内的杨家磴风景区,是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景区内树木参天,鸟语花香,尽显纯自然的恬静、悠闲,弯弯的河水环绕村庄而过,横舟渔歌鼓浪屿,自有一番超凡.。

岔河乡,位于福泉市西部。东抵城厢,南邻马场坪、黄丝,北连龙昌、仙桥,西界贵定县,总面积 97 平方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约13公里,距湘黔铁路鱼酉站约12公里、距贵新高等级公路黄丝站约15公里。境属贵州中部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以纱帽山为主峰的苗岭山脉由西向东扩展,全乡平均海拔1120米,最高为西部的钞帽山,海拔l573米,最低是东部陡关出境处的小河口。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境内有河流6条,属沅江水系,雨水量充沛、空气新鲜、气候湿润,是福泉城区的重要饮水源地。近年来,岔河乡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林业法宣传的力度,抓好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的建设,共造林2500亩。封山育林4500亩。其中经挤林900余亩,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 , 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的自然旅游资源集奇山、异石、秀水茂林、溶洞、飞瀑、民族风情为一体,形成了从黄丝鼎罐城-被吉尼斯载入的洛邦古银杏-岔河白水爆布-麻秧洞一线10多个景物景观,是省内外旅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全乡辖5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1010多户,共计4130余人,世居着汉、苗、水、布依、仡佬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披荆折刺,辟土开田,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全乡现有耕地面积4459余亩,其中田3242余亩,土1217余亩。盛产烤烟、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是西南片区优质特色烤烟生产基地和福泉市有名的渔米之乡。200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284元,人均占有粮400公斤,是黔南州的经济图强乡之一。

一、乡情简介

仙桥乡位于福泉市西北部,距市区32公里,全乡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4个村民组2386户,总人口15338人,其中,少数民族8629人,占人口比例56.3%。东连龙昌镇,南临金山办事处,西与贵定、龙里、开阳三县接壤,北接龙昌镇。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4.10C,年降雨量1090mm。境内河流有清水江、蛤蚌河、沙水河、冷水河、鸡场河等。矿产品主要有煤矿、硫铁矿、硅矿、重晶石、铅锌矿等。旅游资源主要为蛤蚌河生态旅游、大花水电站库区水上旅游、麒麟山苗族风情苗寨,尚待开发的“过桥不见桥”的天生桥,“石王点兵过仙桥”留下的仙桥石林群、青杠坡、十万千、“十万千”亘古传说引人入胜,上寨最后一个民国行署及三十三拐、手爬岩等五处古代关卡与头寨洞葬遗址史迹可贵、新奇神秘。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特色产品有生姜、大蒜和苗族蜡染工艺品。2014年初,福泉市委、市政府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将原高坪镇王卡村划入仙桥行政区,并开展“仙桥乡生态农业民族风情旅游园区”建设。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越

仙桥乡是福泉市西部边陲物资集散地,地理位置优越,与龙里、贵定、开阳三县接壤,人流量大,为发展带来先机。

(二)交通优势

仙桥乡龙仙公路、贵仙公路、福开公路都经过乡政府驻地,交通极为便利。

(三)资源丰富

(1)土地资源。全乡总面积18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234亩,其中田6108亩,土8371亩,适宜连片开发,可重点打造种植基地,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矿产资源。乡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煤、铁、重晶石、硅石和铅锌矿等,特别是煤矿和铁矿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现乡境内有一家年产9万吨煤矿,正处于复产验收阶段。

(3)旅游资源。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然氧吧之称、“贵州九寨沟“美誉的蛤蚌河风景区,大花水库区、天生桥、仙桥石林等,结合周边的山、水、峡谷,风光乡境,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麒麟山独具特色的苗族风情苗寨、苗族蜡染、刺绣、银饰等民族文化亟待进一步开发和挖掘。

(4)农业特色种植。仙桥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经济结构单一,传统种植以水稻、玉米、烤烟、油菜和大豆为主。生姜、大蒜种植已经初具规模,生姜、大蒜香味足、辣味浓而深受外界青睐,知名度较高,已形成品牌效应。目前,全乡姜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00亩以上,为打造生姜、大蒜特色种植基地及深加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城镇建设初具雏形

特殊的区位环境,使我乡新建总面积2.5万平方米的移民新村和集贸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满足了仙桥及周边县市群众赶集交易农副产品的需求,成为周边几个县市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三、规划目标

综合乡情和发展优势,为贯彻落实国发二号文件精神,抢抓有利时机,我乡拟定大力引进项目落地,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仙桥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打造生姜大蒜种植基地。仙桥出产的生姜、大蒜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个大、味辣等特点,很受外界喜爱。依托现有的生姜、大蒜种植基础,扩大种植面积,辐射到周边,把生姜、大蒜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走产品深加工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计划在仙桥村粑粑箐、打桶寨一线引进发展艳红桃种植项目。

3、利用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在各村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种植,切实助民增收。

4、在仙桥乡月塘村利用当地闲置土地资源,大力打造茶叶、中药材种植基地。

5、合理使用大花水库区丰富水资源,引进先进水产养殖技术,抓好“185”工程向水产养殖的延伸,发展水上网箱养鱼,做大做强仙桥乡水产养殖。

(二)、加强旅游开发宣传力度,提升仙桥知名度

仙桥乡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秀美青山、原始植被、十里石林、浓郁的民族风情、素有“贵州九寨沟”美誉的蛤蚌河风景区等,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文物旅游资源都亟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招商力度,提升仙桥美誉。

1、打造素有“贵州九寨沟”之称的蛤蚌河龙头旅游景区。改善景区基础条件,美化环境,保护原始生态植被,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2、依托大花水库区建设,着力打造清水江水上景点旅游项目。

3、借助“石王点兵过仙桥”的民间故事,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形态各异的奇石,开发十里石林旅游项目建设。

4、加大麒麟山、江边苗寨包装打造,积极推进麒麟山苗族风情苗寨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保护和深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制作

加强对民族民间艺人的挖掘、培训大力发展苗族蜡染、刺绣、银饰产业。

(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实现仙桥跨越发展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状况是制约仙桥发展的瓶颈。现全乡有两条通村路全是泥路,尚未建成油路,通组路50余公里,串户路32公里尚未硬化。

(五)、加快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

目前移民新村的修建和集贸市场的搬迁已经促使我乡城镇化初具规模,还需继续结合村庄整治、排污处理、管网建设及城镇绿化等项目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扩大城镇化范围,改善城镇建设的交通状况,增设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福泉边陲边贸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