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耿棚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耿棚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社区居委会位于原刘园境内,故名。
古称“双桥集”,解放前三步两桥之称(双桥集),后简称双桥。后改名耿棚集。社区取双桥得名。
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安徽既是当时楚地,因此潘姓多来源于此。因建庄时为潘姓人氏,所以被得名为潘庄,解放后因村委会驻地在潘庄村,故得名潘庄村民委员会。
据《颍上县地名录》记载:耿棚,原是过路店子,初为耿姓在颍上至南照集,新集至润河集人行便道的交叉路口,搭棚经营茶食,后逐步发展成小集,因以得名。民国时期,曾于此设第二区,群众习称耿棚。1993年正式更名为耿棚村。因村委会驻地在耿棚,故而得名。
起源于清朝中期,罗姓人家由外边迁居于此,拓荒种田,建房定居,不断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家底殷实,逐渐壮大,修桥筑路,疏通交通,尤以桥为罗氏建造,故以姓氏得名为“罗桥”。因村委会驻地在罗桥,故而得名。
原前卞姓人口移来新建此庄,位于耿棚村南部,取时间和方位得名卞庄,因村委会驻地卞庄,故而得名。
此地名来源于蚂蚁封坟的传说。明末清初,姓万的童养媳死了,姓万的人去埋葬坟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人都走了,去躲雨,等雨停了,人们回来时坟被蚂蚁封好了,且封了一个大坟,因此人们就把此地叫做万庄村。因村委会驻地在万庄,故而得名。
据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吴氏从山东迁徙至颍西这里就有纵横东西向的北树沟和南北向的黄沟交错形成“十”字型,故名十字沟。因村委会驻地在十字沟,故而得名。
该地名来源于村内建筑名称,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李姓从此诞生,清中期,在前李郢北部,大罗元东部,僧侣建立一座庙,因方丈出家前俗家姓李,故名为李家庙,清末期,战乱连连,僧侣们弃庙而逃,遗留李家庙一座,后李家庙附近的居民以庙得名本庄,得名李家庙.后来因居民习惯性叫法,去除了“家”字,得名李庙村,2007年经村委会研究改名为李庙村村民委员会。
该地名来源于地理位置,原处耿棚区管辖,位于耿棚集西北3里外,解放后,因此地处淮水之北,驻吴多庄,吴多庄(现名吴夺庄)群众,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在颍辖淮北地区第一个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名淮北农业社,并在此地建一排灌站起名为淮北排灌站,之后“淮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因村委会驻地在该地区,故而得名。
韩姓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国族后人为不忘国家便以韩为姓氏,1886年,韩姓人迁徙至此定居繁衍,随着人口的增多,便得名韩庄。因村委会驻地在韩韩庄,故而得名。
本村名字依大队连部所在位子而得名。元贞年末大水。朱元璋沿黄沟一带贩卖酸枣,正遇此地水后闹瘟疫原居民多数死亡,朱元璋把整车的酸枣弃之于黄沟边,部分人食用、饮用酸枣水得救。后彭姓人士因逃荒行乞来此后定居。解放后大队连部所在彭老庄。村子北面的三个村庄,彭氏家族人数居多,随居住地域扩大迁移,后分大彭庄、彭老庄、彭圩子,故称“三彭”。徐氏族人少数搬迁于东南方,称小徐庄。连部搬迁位于大徐庄,居民习惯性加大徐,1992年撤区并乡后经村委会决定得名“大徐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该地名来源于居民姓氏和建筑物。明朝(洪武年间)徐氏一族被迁往此地,本地区有庙宇一所,设有塔、庙楼,当时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每逢节日,香火旺盛,天长日久,后取名徐氏宗祠,后逐渐叫成徐楼。徐楼村名由徐姓氏和本地的一些庙宇而来,,因本地有“土楼子”结合姓氏建立了徐楼村。建国后建立了徐家祠堂,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会举行祖唱戏。因村委会驻地在徐楼,故而得名。
由耿棚往润河是一条小公路,原经过小店孜,解放前,小店孜人少是个过路店,后来做生意的人多了,都居住在这做生意,因此人口越来越多,小店孜改为大店集,解放后改为大店大队。因村委会驻地在大店,故而得名。
村名来源于自然庄结合及形成时间,2008年耿棚镇调整村级区划成立新的村委会,并由辖区下自然庄新庄、前店各取一个字而取名新店村。因村委会驻地在新店,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