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潼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潼关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61年4月随着撤销潼关人民公社,设潼关区工作委员会,附设城关分社(今城关镇)。

同年10月潼关恢复县制时,将原城关人民公社分为吴村、安乐两个公社和城关镇。

2002年体制变革,将原吴村乡(城郊乡)并入城关镇。

2010年将原高桥乡塬上部分村划归城关镇管辖。

2015年安乐镇并入城关街道。

汉时为潼亭。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各村庄分属潼关、华阴、阌乡3县,政区无考。

同年,辖区有南刘、苏家、南街、凹里、十里铺、西北等属城关镇;西廒、金盆属桃林乡;寺角营、荒移、杨家庄属汉城乡;新城堡、四知、公庄、小泉属四知乡。

1951年,苏家、南刘、南街、十里铺、西北属第一区,公庄、四知、桃林寨、新城堡、小泉属第二区,金盆、西廒属第三区,寺角营、荒移、杨家庄属第四区。

1955年,撤区并乡后,各村分属城关镇、吊桥乡、十里铺乡。

1961年,恢复潼关县建制后,设港口公社,辖1个社区和11个生产队。

1984年,改为港口镇。

1994年8月,从港口镇中分出凹里、十里铺、西北,设桥头镇。

1995年7月,更名为秦东镇。

2002年1月,港口镇、秦东镇合并为秦东镇,人民政府驻原港口镇。

2010年8月,将高桥乡的新城堡、四知(吊桥)、公庄、桃林寨、小泉5个行政村划归秦东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各村庄分属潼关、阌乡两县,政区无考。

同年,潼关、阌乡划界后设太要乡,驻地太要村。

辖今窑上、寺底、西堡障、老虎城、太峪、太峪口、西太渡和今桐峪镇各村;南巡、南歇马、欧家城3村属汉城乡。

1951年,撤太要乡设第五区,区政府驻太要街。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设太要乡,辖8个高级社。

1958年,合并成立东方红公社;同年12月,改为太要管理区。

1961年,改管理区为太要公社。

1982年,设太要乡。

1984年,改为太要镇至今。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年前,各村庄分属潼关和河南阌乡县,政区无考。

同年,潼关、阌乡县划界后,设太要乡,政府驻地太要街。

1951年,改属第五区。

1955年1月,撤区并乡,设李家村乡,政府驻地李家村。

1958年,改称李家村管理区。

1961年8月,成立李家村公社。

1984年,复名李家村乡。

1988年,因李家村乡政府从李家村迁往桐峪口,改设桐峪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各村庄分别属潼关,河南阌乡两县交替管辖,政区无考。

同年,潼关、阌乡划界后,设汉城乡,政府驻地斜路村。

辖今北洞、姚青、代字营、北歇马、上汾井、下汾井、留果7个行政村;今川城子、东埝、西埝、西姚、东里、东马、坡头、南头、万家岭、上北头、下北头11个行政村属金陟乡。

1951年,改乡设区,为第四区,区政府设下北头村。

1955年1月,撤区并乡,分别设代字营乡、南头乡。

1958年,改为代字营管理区。

1961年8月,改管理区为公社。

1984年,废社设乡。

2009年,更名为代字营镇。

2011年,代字营镇与南头乡合并,称代字营镇,镇政府驻代字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