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固原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固原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早在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

夏、商时代,西戎部落居住。

西周属雍州大(太原)为义渠戎。

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置乌氏,为建置之始,至今约2340余年。

固原市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地级市,固原依:“故原州”、“故而转固”而得名,亦有巩固原州、原州“固若金汤”之意。

秦惠王取乌氏之戎,建乌氏县,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建朝那县,时乌氏、朝那皆属北地郡。

汉初沿秦旧制。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祈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

东汉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因羌族起义,安定郡寄理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

永健四年(129年)四月,还治高平。

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复徙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

三国属曹魏雍州安定郡。

建安十六年(211年),郡治迁临泾(镇原县南)。

西晋仍属安定郡,郡治临泾。

十六国时,前赵分安定郡部分地及设陇东郡,以高平设朔州牧领陇东、安定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

道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为原州,并置高平郡,倚设高平县,治所高平。

北周设原州总管府,领平高、长城二郡。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废长城郡。

三年,废高平郡。

大业三年(607年),原州改平凉郡,郡治平高。

大业六年(610年),废原州总管府,置牧监。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

贞观五年(631年)于原州置中都督府。

天宝六年(742年)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年),平凉郡改原州。

大历元年(766年)吐蕃攻占平高,原州治所迁灵台百里城,后迁平凉及临泾。

大中三年(849年)原州迁回平高,广明元年(880年)复迁临泾。

五代时仍为吐蕃所占。

宋至道三年(997年)以故原州城设镇戎军,属陕西路。

咸平六年(1003年)置彭阳城、陇干城。

庆历初年,镇戎军改属渭州隶泾源路。

庆历三年(1043年)以陇干城建德顺军。

绍圣四年(1097年)置平夏城,大观二年(1108年)以平夏城置怀德军。

贞祐四年(1216年),德顺升防御州,十月升节镇名陇安。

金时,今泾源县属平凉府安化县。

元废镇戎、德顺。

至元九年(1272年),在开远堡设立陕西行中书省开成府路,至治三年(1323年)降开成府为州。

明降开成州为县,设固原巡检司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隆德县亦属平凉府。

景泰二年(1451年),修古原州废城设固原守御千户所,成化二年(1466年)开成县迁固原千户所,五年千户所升固原卫。

旋增三边总制府。

弘治十五年(1502年)设固原州、卫,均属陕西都指挥使。

清顺治初固原州属陕西省平凉府,不久改固原道,连同三边总制府,固原卫均驻固原城。

康熙初年,迁镇,设平凉道,治固原。

雍州初废固原卫,乾隆初固原设平、庆、泾道,同治年旋改为平、庆、泾、固、化道,移治平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固原设直隶州,领硝河州判。

民国初,固原州属甘肃省泾源道,后属陇东行政公署,民国2年,废固原州设县。

民国29年(1940年),在固原设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1年(1942年),迁硝河城,建西吉县后专员公署撤销。

1949年10月,固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原化平县)属甘肃平凉专区,西吉县属定西专区。

1950年2月,西吉县属平凉专区,1953年12月,以西吉、海原、固原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11月改称固原回族自治州。

隆德仍属平凉专区。

1958年,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5县归固原专区,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1983年7月,从固原县析置彭阳县,2002年7月,改固原地区为固原市,固原县为原州区。

今县域夏商时属雍州,周代属大原,战国时为义渠戎和乌氏戎,秦昭王时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后属安定郡,其东南部属乌氏县,北部属高平县,西部属祖厉县。

隋、唐时属原州平凉郡高平县。

北宋初隶属于秦凤路之渭州,天禧元年(1017年)在今将台乡火家集置羊牧隆城,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隆德寨,境域东南部属德顺军,东北部属镇戎军,西北部属怀德军和西安州;南宋时为宋、夏.、金三方争夺之地。

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隆德寨为隆德县t昌治为今火家集),隶属于凤翔路德顺州,辖今县境东、南及西南部,西北部属西夏西安州辖地。

元代至元年间,隆德县治从火家集迁往今隆德县城关镇。

今县境西南部属平凉府静宁州隆德县,东北部属开成路开成府。

明代属陕西布政使司关西道平凉府,西北部分别由固原州西安、镇戎守御千户所辖;东南部属静宁州隆德县辖。

此时县域中部为静宁王沐英封地,“平耕陡牧”,今县城为司牧官员驻地,称沐家营;新营、旧营(今三合乡)一带为朱元璋十四子朱模牧地。

清初,县城大部分属陕西省平凉府固原州,西南属、静宁州隆德县;康熙四年(1665年)改属甘肃省平凍府,西北属固原县,西南、东南分属静宁州静宁、庄浪、隆德三县所辖;乾隆十四年(1749年),县城北、西北、西南和中部属平凉府盐茶厅,东部属固原州。

东南部为隆德、静宁、庄浪三县插花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硝河城分州,辖马昌、高园、马莲川、张春、在城5堡,西北部属海城县,其余属隆德、静宁、庄浪三县所辖。

民国初属淫原道,1927年属陇东行政公署。

1939-1941,年境内发生三次回民武装起义,1942年10月,由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5县毗连地区析置西吉县,县治设在沐家营,属甘肃省陇东行政公署。

解放后,1949年隶属于甘肃省定西专区,1950年6月改属平凉专区,1953年11月划归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11月属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10月,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区,1979年属固原地区。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曹玮募兵以后,七年在今县址筑陇干城。

宋庆历三年(1043年)置德顺军级别同下等州。

辖陇干县级五寨,其中有隆德寨,在今西吉火家集,原名羊牧隆德城,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隆德寨为隆德县隶属陇安郡,元朝属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朝隆德县,属陕西平凉府。

初设宣化、辅德、弼隆、曹务、里仁5里,后编仁隆、德化2里。

清仍属陕西省平凉府,初设仁隆、德化2里,康熙三年(1664年)编废藩租户为效义里共3里。

中华民国,隆德县属甘肃省陇东道、泾原道,旋属甘肃省第二行政区。

大德八年(1304年)陇干县并人德顺州,旋省德顺州设静宁州,静宁州所辖为陇干县的全部,德顺州其余辖地由隆德县领属。

民国31年(1944年)8月设西吉县,平峰、蒙宣、韩沟、将台划给西吉。

1949年隆德解放,隶属于甘肃平凉分区,1958年3月改属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同年10月归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区,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隆德隶属固原地区,2002年固原地区改为地级固原市,隆德县隶属固原市。

泾源建县始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名安化县,自华亭县析置。

此后,县名及隶属关系曾多次变更。

1950年9月,以其为泾河发源地而改今名。

春秋时为乌氏戎居地,战国、秦朝时属北地郡乌氏县。

汉承秦制,武帝时属安定郡乌氏县。

西晋时属雍州安定郡都卢县,东晋属雍州陇东郡泾阳县。

隋时以泾河南北分属安定郡华亭县。

宋设安化县,属渭州(今平凉)。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属平凉府。

元初废化平县,并归华亭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平凉府。

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

清初袭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划平凉、固原、华亭、隆德四州县地,置化平川直隶厅,属平庆泾固化道。

1913年,改化平直隶厅为化平县,恢复了900多年前的县名,属甘肃省泾源道,后归陇东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甘肃省于1950年改化平县为泾源县,属平凉专区。

1953年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改为泾源回族自治区。

1955年5月,又改称泾源回族自治县。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泾源划归宁夏,归属固原专区,更名为泾源县。

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泾源县属固原地区。

现属固原市。

清末,设化平川直隶厅时,下辖化临(今香水镇、园子乡)、香水(今惠台乡、黄花乡)、圣谕(今兴盛乡)、白面(今白面镇、东峡乡)4里66村。

1913年,改化平川直隶厅为化平县时,仍设4里。

1914年改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

1920年又恢复为4里。

1927年,改原4里为4个区,名称不变。

1936年改设原4区为1镇(化临镇)3乡(香水、泾源、白面)。

之后,又改为黄花、泾北、泾南3个区。

1939年3个区合并为2个区,原化临里、香水里地区合并为第一区,原圣谕里、白面里地区合并为第二区。

1941年,改2区为面泉(今香水镇)、崇义(今黄花乡)、惠家(今惠台乡)、圣谕(今兴盛乡)、白面(今白面镇)、泾源(今东峡乡)等6个乡。

1942年,又将6乡改为白泉、泾南2镇和泾北、黄花2乡,共辖27保、254甲。

1949年8月,泾源县解放。

全县设为泾南、泾北、白泉、黄花4个区,下辖16个乡。

1950年5月,撤销白泉区,所辖乡划归泾北、黄花2区。

1955年冬,3个区撤销,并撤销了双营、金家、红峡、西峡4个乡。

1957年,华亭县山寨区的新民、石嘴2乡划归泾源县。

此时,全县辖新民、涝池、兴盛、城关、沙塘、石嘴、白面、园子、黄花、惠台、东峡、河北、桥关、红土等14个乡。

彭阳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红河、茹河流域繁衍生息。

夏商时,居住在漠北以戎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与土著民族融合,统称“西戎诸国”。

西周早期在姚河源建立封国。

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国后在今古城镇设朝那县,秦汉魏晋续延,十六国设长城护军。

北朝时设黄石县、白池县、长城县。

隋唐设平凉县、百泉县,唐贞观十年(636)在百泉县设折冲都尉府。

唐末五代陷于吐蕃,宋咸平六年(1003)设彭阳城(或称彭阳堡,近代又称白杨城)。

金置东山县、三川县。

元设广安县,又升州。

明初,撤广安州并入开成县。

明、清、民国分別隶属固原州、固原直隶州、固原县。

明代有官吏文人桑溥曾以“彭阳城”作诗留下“曙色彭阳道,天空度雁声。

旗翻青障外,人傍白云行。

露重征袍湿,山高野火明。

十年常做客,深愧兢浮人”等诗句。

当时的彭阳城是防御鞑靼的重要城池,并驻有兵马,或称彭阳堡,近代又称白杨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固原的三边总制杨一清曾展筑砖包彭阳城,彭阳城逐渐成为固原东部的中心。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过彭阳时曾途经于此。

1936年,设中共固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中共固原县委(驻三岔、草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阳境隶属固原县。

1983年7月,固原县析置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