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隅有小黑山,古上帝庙建于其巅。该山虽不甚高,但登临其上,远望群山,近瞻县街,如在足下。黑山之名系依此山而得。 [详细] |
明朝末年,从大兴安岭窜来6只老虎,伤害人畜。为了替民除害,有一位王炮手,经过一个月昼伏夜袭,将所有老虎打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改为打虎山。民国时期,热河总督汤大虎巡视打虎山,因本人名字有虎字,遂改为大虎山。 [详细] |
清咸丰三年(1853年)形成村落,取名荒山子。因附近山上仅有荒草,寸木不生,故名。1912年嫌其名不雅,改为芳山,取“芳草清香、人杰地灵”之意。 [详细] |
因村西南的南老山附近一山窝处原有一白土厂坡,原名白土厂边门,是清柳条边门之一,后简称白厂门,由此得名。 [详细] |
明末清初时,居住在山东历城的历氏三兄弟闯关东来到这里,搭起窝棚,在此屯垦,繁衍生息,励家由此而来。 [详细] |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常兴村得名。 [详细] |
因清康熙年间,有姜、蒲、杜3姓先居此地,后因姜姓户大人多,得名姜家屯,简称姜屯。 [详细] |
因该镇所在地为绕阳河村,又近邻绕阳河,故得此称谓。 [详细] |
清乾隆皇帝调奉天将军弘晌入朝,弘甚为忐忑,怕皇帝有所见罪,但又不敢不去。在进京途中路经半拉门的时候,恰值天降骤雨。弘躲到庙里避雨,见有神像,便祈祷神佑:如安然无事回沈,便重修庙宇,另塑金身。弘入朝后,清皇非但未加罪责,还有所封赏。这当然不是什么神佑的结果,但对封建官僚的弘将军来说,自然以为是“神佑”了。所以弘回沈后,便征调大批民夫工匠,集中半拉门建大庙。竣工后,弘便根据破火神庙只有一扇门的情形,取新地名为“一板门”,后又改为“一半拉门”。这名在以后的沿用过程中,觉得很啰嗦,并且“一半拉”和“半拉”本为同义,去掉“一”字反倒简洁。于是“半拉门”这个地名就叫开了。这就是半拉门这一地名的由来。 [详细] |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在村中心修建宝安寺,只用砖石,不用栋梁,因大庙殿房无梁,改名为无梁殿。 [详细] |
早先此地人烟稀少,一胡姓人家到此开荒种地。在地边临时搭了几个简易房子,过往的人渴了便到老胡家要口水喝。人们都知道这里有个胡家窝棚。后来发展成村镇,镇由此得名。 [详细] |
新立屯镇原为分立的三个村一曹家村、西柳屯、郑家园子,因三村人口日繁,至清末三村连成一村,就重新立村名为大新立屯,民国初年改称新立屯。 [详细] |
相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防御外敌入侵,把小河山(黑山县)西部的沟沟壕壕作为天然防御要地,指派县令马尔扎负责建筑八道壕沟,后人遂称此地为“八道壕”,镇由此得名。 [详细] |
清朝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孔、李、卢、席四家分别由河北省、陕西省搬入此地始居,因而得名。 [详细] |
前身是康屯公社,后因交通不便,迁至新兴屯,后来更名新兴镇。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