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洪洞县万安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洪洞县万安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与东漫底相对,因洪水冲击淤漫而取名,后洪水冲击成两半,该村居西,便取名西漫底村。
高公村原名高崖上,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几户姓高的人家,到元代时,平阳府一位府台大人到这里视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投资修建豪华深宅,这就人人说的前头院里。高崖上从此红火起来,办公务的人多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为时有些官员建议,将洪洞县衙建在此地。这位府台大人就派人进行考察,但怎么也找不到一块寸草不生的绝地,只好作罢。虽然县衙未建于此地,但高崖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河西片事实上办公务的地方。久而久之,人们便将高崖上改为高公村。
相传,原梁氏迁于此地定居,后发展成村,取名梁村,后村庄不断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居东,便依地势方位取名东梁村。
因梁姓人家迁居于此,后村渐大,民渐多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地理位置偏西,故名西梁村。
据说,该村以前是高姓居住,在清朝光绪三年以前,高姓人家迁走,曹姓到此,故取名曹家庄。
远古流传,一温姓人在此垦荒居住,从事农业。因人烟稀少,故称庄。其后辈子孙,人丁兴旺,繁衍后代,发展为一姓多户,故称温家庄村。
铁炉庄原是一个有4000多人口的大村,村中石牌坊东是“铁炉庄”,西是“汾州里村”。光绪三年灾难来临,人们迁居村外,人口减少,两村合并,名为铁炉庄。上世纪70年代在全县安装广播线时,该村挖土,土下面全是炉渣,跟现在的炼铁炉出来的渣一样,可见以前是炼铁集中地。据说尉迟恭在此炼铁。
相传,元朝以前即有该村(元朝至正25年翻盖戏台时的石碑上有记载),由于是从陕西省米脂县来的贺姓始居,便称贺家庄村。
相传,在很早以前,该村文盲多,有个姓乔的,为了教人读书明理,腾出自己的房子当课堂,捐钱请先生,教村人中识文断字,明晓事理。该村群众感恩不忘,为纪念这位乔姓人氏,便以乔姓为村名,取名乔庄,后依方位改名西桥庄。
与洪洞县城区距离为30华里,为一舍,取名上舍。清乾隆年间,村民段天以“兴字号”经办山东盐务,因经营有方,使得家业兴旺,发达一时。并大兴木土,营建家园,四邻八乡的人们赞誉说“上舍村的房子,石家庄的骡子”。当时全村70多户人家,几乎半数家庭都喂着小毛炉。在田间农作之余,奔波于驮炭道上,当时流传“驮卖炭,真西惶(河)、清水米汤泡窝窝”的驮炭歌谣。
石家庄原名石家坂,因祖先姓石又由于祖先当初在石头山凹生活,他们就把该村称为石家庄一直流传至今。
据传,宋朝末年,有韩义,韩天兄弟二人逃荒迁居此地,取名韩乙庄,后人口增多,村庄扩大,分为东户韩、西户韩、北户韩三个村,后三村又合并为一村,因韩姓居多,故名韩家庄。
相传,在明朝时,一狐姓人家养着4个孩子来此居住,繁衍生息,安居下来,形成村落,便定名为狐家舍。清光绪三年闹荒灾期间,人口死亡很多,后迁来不少异姓人家,1875年,依该村处于涧河之西,故改名为涧西。
该村曾名上庄镇,清朝光绪三年旱灾后,存活的几户人家在该村烧瓦谋生,又曾名烧瓦庄,在民国时期,该村有一人跟随傅作义做事,通过行政院,将村名改为普安,意为普田安康,普天下人安康之意。红军东渡之时,在该村曾发现有普安村名的石碑。
相传,明万历年间,山东曹州府和姓在此定居,后不断发展壮大,分三门九支,形成村庄,又因此地平垣,宜栽枣树,故名枣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