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怀化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怀化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属楚洞庭郡地。

秦因之。

西汉属涎阳县。

东汉属辰阳县。

两晋属舞县。

隋开皇九年(589),后属辰溪县。

唐代为龙标、辰溪、潭阳县地。

开元十三年(725),改名鹤州。

北宋熙宁七年(1074),置卢阳县,鹤城属卢阳县。

元代属沉州路卢阳县。

明代为沉州地,先后设怀化驿、怀化递运所。

乾隆四十一年(1776),怀化驿改为怀化巡检司。

1942年,国民政府从芷江、辰溪、黔阳等县划出部分边境区乡成立怀化县。

1949年,秋在榆树湾成立怀化县人民政府,属会同专区。

1952年改属黔阳专区。

1968年,黔阳专区改黔阳地区,怀化县随属之。

1975年,黔阳地区党政军机关迁驻怀化。

1981年,更名为怀化地区。

1983年3月,撤销怀化县,设怀化市。

1997年12月,设立地级怀化市,鹤城区、中方县分设。

秦属黔中郡地,汉为无阳、辰阳、镡城县地;唐为龙标、辰溪、潭阳县地,武周长安四年(704)置舞州,开元十三年(725)改称鹤州;宋为泸阳县地,北宋熙宁七年(1074)泸阳县下设八铺,怀化铺就是其中之一;明为沅州县地;清为芷江县地。

1942年春,国民政府从芷江、辰溪、黔阳等三县划出部分边陲区乡成立怀化县,县治泸阳。

1949年11月在榆树湾成立怀化县人民政府。

1975年,将原属怀化县管辖的榆树湾镇和盈口公社划出,成立怀化镇,直属怀化行署领导。

1979年4月,成立县级怀化市。

1997年11月撤销怀化地区,与县级怀化市合并设立地级怀化市,原县级怀化市分设为鹤城区和中方县。

1998年2月中方县正式成立。

春秋时属楚巫中地,秦属黔中郡,故址在今沅陵镇窑头村。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

高后元年(前187)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郡侯。

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

东汉时,县属荆州武陵郡。

三国时,县随武陵郡,先属蜀,后属吴。

齐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

陈天嘉元年(560),县改属沅州通宁郡。

太建七年(575),改通宁郡为沅陵郡,治沅陵,县属沅州沅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改置辰州,治沅陵。

大业二年(606),复改辰州为沅陵郡,隶荆州。

隋末沅陵郡为梁萧铣所据。

唐武德二年(619),梁萧铣部将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为辰州,县属辰州。

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10道,县属辰州,隶江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15道,县属辰州,隶黔中道。

天宝元年(742),改辰州为卢溪郡,县属卢溪郡。

乾元元年(758)改卢溪郡为辰州,县属辰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殷据湖南,受封楚王,县、州随属马楚,历后唐、后晋、后汉无变。

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马楚,三年(953)县地隶武平军节度使,治武陵,先后为刘言、王进逵、周行逢所据。

宋乾德元年(963),辰、锦、叙等州归顺,立辰州卢溪郡军事,治沅陵,隶荆湖北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五月,宋知辰州吕文兴降元,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

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

明洪武九年(1376)革元行中书省,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县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

宣德八年(1433),封辽简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贵谲为沅陵王,传122年无子除。

嘉靖十二年(1533)湖北分守道驻沅陵,历134年。

清康熙三年(1664),分设湖南布政使司于长沙,县属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

雍正八年(1730),县属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改为辰沅永靖兵备道,县仍属辰州府,隶辰沅永靖兵备道。

直至宣统三年(1911)封建王朝结束。

1912年,废沅陵县存辰州府,府仅辖沅陵县地。

1914年州府恢复沅陵县,属辰沅道。

1921年废辰沅道,县直属湖南省。

1935年7月,设湘西绥靖处于沅陵。

辖19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县属沅泸辰溆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治沅陵。

1936年,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绥靖公署。

绥靖区增至25县,分为4个督察区,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

1937年,全省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

1938年,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全省划分10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

1942年,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辖第八(驻永顺)、第九(驻沅陵)、第十(驻洪江)3个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湘西行署。

1949年9月18日,沅陵解放。

1950年1月1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县属沅陵专区。

1952年8月,撤销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3个专区,沅陵县改属芷江专区,12月改属黔阳专区。

1968年属黔阳地区。

1981年属怀化地区。

1984年,沅陵县以原公社范围建乡、镇,设8个区(增加军大坪区,辖军、筒、枫三乡)、1个县辖镇、45个乡、5个乡级镇。

1987年1月,桃源县所辖沃溪镇回归沅陵县。

是年,全县辖8区、2个县辖镇、45个乡、5个乡级镇。

1992年麻伊伏镇更名为五强溪镇。

1995年五强溪镇由区辖镇变为县辖镇。

1998年3月,撤销怀化地区行政公署,设怀化市,县属怀化市。

2002年七甲坪乡更名为七甲坪镇。

2003年至2005年底,沅陵县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太常、乌宿、麻溪铺、凉水井、官庄、北溶、麻伊伏、军大坪8个区公所,将苦藤铺乡、白田乡、郑家村乡大部并入沅陵镇,柳林汊乡、高坪乡2村、黄壤坪乡3村并入五强溪镇,沃溪镇、荔枝溪乡、黄壤坪乡部分并入官庄镇,张家坪乡、渭溪乡、张家滩乡、郑家村乡部分并入凉水井镇,楠木乡、蚕忙乡、洞溪乡并入七甲坪镇,用坪乡并入筲箕湾镇,高砌头乡并入明溪口镇,沙金滩乡、栗坡乡并入太常乡,丑溪口乡、舒溪口乡大部合并为盘古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合并为二酉苗族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合并为荔溪乡,长界乡并入马底驿乡,落坪乡并入北溶乡,七甲溪乡并入大合坪乡,高坪大部并入清浪乡,军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合并为借母溪乡,麻溪铺镇、楠木铺乡、杜家坪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陈家滩乡、火场土家族乡不变,沅陵县辖8个镇、13个乡、2个民族乡。

2011年7月沅陵镇成立渔家巷社区。

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太常乡、深溪口镇并入沅陵镇,沅陵县辖21个乡镇、369个村、34个社区。

2019年9月沅陵镇成立太安社区,全县共369村、35个社区。

战国时期属楚黔中地。

秦属黔中郡。

汉高祖二年(前205),始置辰陵县,属义陵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改名辰阳县,属武陵郡。

王莽建立新朝,改辰阳县为会真县,属建平郡。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复名辰阳。

次年,省义陵、无阳二县,并入辰阳。

三国时辰阳先属蜀,猇亭之战后属吴。

无阳从辰阳析出置舞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裁辰阳并入镡成县。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复置辰阳县。

隋开皇九年(589),辰阳县治搬迁于沅水北岸(即今县治),与辰阳之名不符,又适辰溪(又名辰水)入沅水之口,故改县名为辰溪。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改沅陵郡为辰州。

宋、元、明、清时期,辰溪先后属辰州泸溪郡、辰州路、辰州府。

1914年,属辰沅道。

1949年9月,辰溪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2年,芷江专区改为黔阳专区(后改为黔阳地区),辰溪属之。

1981年6月,黔阳地区改为怀化地区,辰溪属之。

1997年11月,撤销怀化地区,设立地级怀化市,辰溪县属怀化市。

秦属洞庭郡。

汉高祖五年置义陵县,属武陵郡。

东汉建武六年被省入辰阳。

唐武德四年,分辰溪县地,始置溆浦县,属辰州。

唐武德五年(622)置溆浦县。

天宝元年辰州改为泸溪郡,溆浦改属泸溪郡。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广顺元年,溆浦为楚属地,属辰州。

宋属辰州泸溪郡。

溆浦首次在今低庄镇宁设悬鼓寨。

宋至道三年溆浦随辰州辖属湖州路。

元丰二年,又于龙潭设龙潭堡。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置辰州路,属湖广行省。

改悬鼓寨为镇宁堡。

明洪武七年改路为府,溆浦县随属辰州府。

改镇宁、龙潭两堡为巡检司。

清康熙三年辰州府诸县辖属湖南省布政使司。

1912年,府不辖县,仍置辰沅永靖观察使。

民国2年为辰沅道所辖。

1923年废辰沅道,溆浦县立属湖南宵。

1935年,置湘西绥靖处于沅陵,下设5个行政督察区,溆浦属沅泸辰溆区。

次年改设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溆浦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行料。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溆浦属第三行政督察公署。

次年原第三行政督察医改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县不变。

1940年属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属沅陵专区。

1952年7月属芷江专区,下设14区、区级镇,238乡、4乡级镇1954年7月属黔阳专区,下设14个区、1区级镇,238乡、4乡级镇、6乡级街道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64年9月属黔阳地区,1977年10月属黔阳行署1980年1月属怀化行署,下设9个区、1区级镇、46个农村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下设9个区、1区级镇、43个乡、6乡级镇1995年11月,撤区并乡,全县下设8个办事处,43个乡镇、30个居民委员会,662个村民委员会1997年10月属怀化市至今,2009年11月,撤销办事处,全县下设14个镇、29个乡。

2015年溆浦县行政区划调整,下辖卢峰镇、大江口镇、观音阁镇、均坪镇、低庄镇、双井镇、桥江镇、水东镇、两丫坪镇、龙潭镇、黄茅园镇、深子湖镇、祖师殿镇、葛竹坪镇、思蒙镇、三江镇、北斗溪镇、统溪河镇18个镇,淘金坪乡、中都乡、沿溪乡、舒溶溪乡、小横垅乡、龙庄湾乡、油洋乡7个乡。

秦属黔中郡、象郡地。

汉属镡成县地,隶武陵郡。

唐贞观八年(634年),析龙标县地设朗溪县,为会同县境内置县之始,隶巫州,后隶叙州。

五代时,县废,为诚州地。

宋崇宁元年(1102年)设三江县,1103年改为会同县,诚州改为靖州,会同县属靖州。

1914年,靖州废,改属辰沅道。

1922年,直属湖南省。

1936年至1949年9月,先后属湖南省第四、第七、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设会同专区,同年11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驻洪江市带子街。

1950年3月20日,县人民政府迁至林城镇,辖7个区、1个县属镇,下设117个乡。

1950年12月,划出洪江镇,另立洪江市。

1951年7月,调整为8个区,辖117个乡和1个乡级镇。

1952年8月,会同专区改为芷江专区,1952年12月,芷江专区改为黔阳专区。

1954年至1955年调整为8个区,辖117个乡和1个城关镇。

1956年6月并为27个大乡和1个县辖镇,将沙溪区大桥乡划归靖县,靖县六黄溪乡划入会同县。

1958年9月,原28个乡镇合并,建立13个人民公社,并将大墓乡划归靖县。

次年12月,组成11个农村人民公社和1个城镇人民公社;1961年7月,设25个农村人民公社,1个镇人民公社;1962年6月,增设若水(辖8个公社)、朗江(辖5个公社)2区,1968年冬撤销。

1981年6月,黔阳地区改为怀化地区。

1984年4月,公社改乡,设25个乡、1个镇。

1985年4月,堡子乡和坪村乡改为堡子镇和坪村镇,设23个乡、3个镇。

1995年10月,团河、若水、朗江、广坪4乡改镇,设19个乡、7个镇。

1997年10月,撤销炮团、青朗、蒲稳、漠滨、宝田、金子岩6个乡,建立炮团侗族苗族、青朗侗族苗族、蒲稳侗族苗族、漠滨侗族苗族、宝田侗族苗族、金子岩侗族苗族6个民族乡,设13个乡、6个民族乡、7个镇。

1997年11月,怀化地区改为怀化市,属怀化市。

1999年12月,攀龙桥乡并入林城镇,设12个乡、6个民族乡、7个镇。

2002年9月将马鞍乡改置马鞍镇,设11个乡、6个民族乡、8个镇。

麻阳有苗疆前哨之说。

火车站一带出土大量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证实,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

秦为黔中郡地。

汉为武陵郡地。

麻阳因戍(商代一种镇守边地之官,其所驻之防地营寨亦称戍而名。

南朝陈天嘉三年,朝廷在麻口高村东23.5千米的太平溪与锦江交汇处屯兵置戍。

麻口俗称麻潭,又因戍址位于锦江北边,故名麻阳水北为阳戍。

唐武德三年置麻阳县,隶辰州。

麻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改称麻阳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未变,隶怀化地区行署。

1998年,地改市,逐属怀化市。

麻阳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汉代,世居苗民积极参加苗族首领相单程领导的五溪人民反抗汉王朝种族歧视和奴役的起义斗争。

南北朝时期,麻阳戍的驻军肆意欺压和掠夺,苗民举行多次反抗和斗争。

元代,苗民不堪种族歧视,黄伏一、黄元戳先后聚集数千人举行武装起义,两次攻克县城,火烧县衙兵营。

明万历五年,大爷溪苗民金道侣、石黑炭举行武装暴动,攻占县城,遭到参将邓子龙残酷镇压。

清乾隆六十年到嘉庆十一年,湘黔边区苗民联合举行乾嘉大起义,锋芒直指清王朝,麻阳龙老七、龙老亥发动苗汉人民组织配合义军攻克镇竿营,继而克高村、烂泥、九曲湾、浦市。

1911年,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胜利消息传到麻阳时,县城高等小学堂堂长刘哲卿等最早率师生反正,树旗拥护。

1919年,“五.四”运动后,麻阳一批青年受新文化思想熏陶,纷纷外出求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1921年秋,到长沙自修大学求学的陈佑魁,经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湘西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

随后,滕代远、孙家信、龙汉魁、龙淑、田湘、黄晦安、滕代顺、舒达桢、滕英斋等去长沙、上海、北平、常德等地求学,并先后入党入团。

1924年,陈佑魁为了联合麻阳学子共同改造麻阳,唤起麻阳民众投身革命洪流,组成麻阳新民社,并创办《锦江潮》刊物,为马克思主义在麻阳传播、发展党组织作舆论准备。

1924年8月,共产党员孙家信受中共湖南区委派遣,回到麻阳锦和发展党组织;12月,正式成立中共麻阳特别支部,直属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

麻阳特别支部是湖南最早的县级中共特别支部之一。

自此,麻阳革命翻开崭新的一页。

1924年到1929年初,麻阳人民革命运动经历从建立中共麻阳特支到中共麻阳县委,从组建农民自卫军到讨竿军司令部,从占领县城到建立西晃山根据地,从建立农民协会、工会到建立麻阳县人民委员会等艰难曲折的过程。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洪流中,培育、锻炼、成长一大批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早期发起、领导麻阳革命的陈佑魁,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共湖南区委委员、省委组织部长、湘南特委书记;滕代远,领导并发动平江起义,成为红军创始人之一、共和国首任铁道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留在麻阳坚持革命的共产党员,则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有的英勇起义,有的血染沙场,为麻阳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已查清并追认为烈士的有140多人。

1949年9月29日,麻阳解放。

麻阳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

战国末属楚。

秦代属黔中郡。

西汉曾属夜郎国,后属武陵郡无(舞)阳县。

长寿元年(692),夜郎改治“渭溪之北”(今老晃城)。

唐贞观十五年(641),设羁縻晃州,因在晃山之西而得名。

唐末五代诸县废,为晃州田氏所据有,移晃州至县地。

宋熙宁七年(1076),废晃、波等州,归卢阳县(今芷江)。

明朝设晃州巡检司。

清顺治年间设晃州驿。

嘉庆二十二年(1817),设晃州直隶厅。

1913年,撤厅设县,治老晃城旧厅署。

1929年,县政府由老晃城迁至太阳坪,称之为新晃城。

1949年11月7日,晃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6年6月,撤销晃县,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1年,属怀化专区,1998年,属怀化市。

汉高祖五年(前202),始设无阳县,属武陵郡。

东汉时裁无阳,并入辰阳县。

晋太康年间,以故无阳县地置舞阳县。

晋义熙年间,迁治于故镡成县,南朝宋因之,齐时改舞阳为㵲阳。

梁时改㵲阳为龙檦县。

唐贞观八年(634),以辰州龙檦置巫州,龙檦改龙标,又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

天授二年(691),改巫州为沅州。

开元十三年(725),沅州复为巫州。

五代长兴三年(932),楚王马希范以叙州潭阳县置懿州。

宋熙宁七年(1074),撤销羁縻州,在懿州新城(今县治)置沅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沅州路,领卢阳、黔阳、麻阳三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改府为州,以州治卢阳。

清初置沅州,隶辰州府。

乾隆元年(1736),升沅州为府,属湖南布政使司,增置芷江县附郭。

1912年,裁县存府。

1922年,废辰沅道,芷江直隶于省。

1935年,属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区。

1936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次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芷江县属会同专区。

1952年,芷江专署易名黔阳专区。

1968年,改称黔阳地区。

1981年6月30日,更名为怀化地区,芷江县随隶之。

1986年9月22日,撤销芷江县,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

1997年11月29日,怀化地区改设为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随之改属怀化市。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属黔中。

汉为武陵郡镡成县。

三国时属吴。

东晋至南朝宋齐为武陵郡舞阳县地;梁陈为南阳郡龙檦县地。

唐代中期称诚州、徽州。

五代后周末至宋初为羁糜诚州治,辖地为今会同、通道和贵州的锦屏、天柱、黎平县一带。

宋崇宁二年(1103),杨晟臻纳贡归附,改诚州为靖州。

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靖州为靖州路,治永平。

明洪武元年(1385),设靖州、五开、铜鼓3卫,皆属靖州。

清代靖州仍属直隶州。

1913年,废州设靖县。

1949年10月,仍置靖县。

1952年9月,隶芷江专区。

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1个镇;1959年3月,并入通道侗族自治县。

1961年7月,恢复靖县建制。

1968年4月,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

1981年6月,黔阳地区改为怀化地区,随属之。

1984年,撤销公社,恢复乡镇建制。

1987年2月,撤销靖县,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1997年11月,怀化地区改为怀化市,随隶怀化市。

宋崇宁二年(1103),置罗蒙县,后改通道县。

1949年,通道县解放。

1963年,建立双江和县溪。

1984年,恢复大高坪苗族乡和传素瑶族乡,并新建锅冲苗族乡。

1986年以后,先后建立播阳镇、临口镇、牙屯堡镇、菁芜洲镇。

2015年,撤乡并镇设立9镇2乡。

战国时期属楚地,秦为黔中郡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武陵郡。

东汉三国因之。

东晋义熙年间,废镡成县并入舞阳县,舞阳治(今芷江)迁镡成,并改为镡城。

齐建元元年(479),舞阳改为沅阳,仍属武陵郡。

梁改沅阳为龙标县,隶属南阳郡。

陈武帝永定三年(559),改属黔阳古城。

隋开皇九年(589),置辰州,龙标改属辰州。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属辰州。

武后天授二年(691),巫州改为沅州,龙标县隶属沅州。

长安三年(703),沅州改为舞州。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又改为巫州。

天宝元年(742),改称潭阳郡,属黔中道。

代宗大历五年(770),更名叙州。

五代时,龙标(现洪江市黔城)为少数民族据有,废县置州,仍称叙州。

宋元丰三年(1080)改置黔阳县,以在黔水之阳,故名,隶属于沅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黔阳县属沅州路总管府,隶湖广中书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黔阳隶属沅州府。

洪武九年(1376),沅州府降为州,黔阳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司。

清顺治四年(1647),黔阳县纳入清室版图,仍属辰州府。

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为府,黔阳属沅州府。

民国初年,废府存县,黔阳县属辰沅道。

1949年,黔阳解放,成立黔阳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成立芷江专区,后更名黔阳专区。

1975年2月,专署机关迁怀化市。

1981年6月,黔阳行政公署更为怀化行政公署,黔阳县隶属怀化行政公署。

1997年11月,撤销洪江市和黔阳县,合并设立县级洪江市。

洪江市人民政府驻黔城镇,新设立的洪江市由湖南省直辖。

其后湖南省交怀化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