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黄桥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黄桥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五代十国时期,颍河上无桥通行,两岸来往不便,当地程姓居民斥资在颍河上建桥一座,桥面用黄土铺设,得名黄土桥,后简化为黄桥,故名。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族孙姓人家,在颍河堤上筑舍定居,发展生产,繁衍人口,逐步形成村落,故名孙堤。
明永乐十三年(1415),此地有一横岭,横岭上有一座高大坟墓,相传为西汉丞相萧何的衣冠冢,故得名肖横(在姓氏中“萧”同“肖”)。
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在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就形成一处水泊。水泊以东的居住地叫东湖,水泊以西的居住地叫西湖,此村居东,故名东湖。
明末,山西洪洞县移民,在此地定居,因此处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形成一处水泊,像一个小湖,小湖以西的村落称为西湖,故名。
明末,有山西洪洞县一户孙姓移民来此定居,发展成村,得名孙庄。
清代,此地有一李姓老人,家境富裕,膝下只有一独生女,且已嫁入外村,生活过得一般。老人想为女儿建一幢楼,便携银前往。在楼房兴建期间,老人的外孙每逢饭时,只唤祖父吃饭,而从不唤外祖父,每日如此。老人大怒曰:“嫁女如泼水”,当即携银回村,给自家三个亲侄儿每人建起一所楼,从此之后就叫三所楼,故名。
此地在三国时期属魏国,是颍河的一个渡口。当时一名叫枣其的大将在此地把守渡口,得名枣其口。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迁到此地定居,改村名枣口,故名。
北宋时期,有一户裴姓人家逃荒到此,由于无力抚养,将两个儿子分别送给颍河两岸的两户人家。后来,这两个儿子通过各自的辛勤劳动,都发家致富了。相认后的两兄弟为方便见面,共同出资在颍河上建起一座木桥,称之为“裴桥”。后人在桥附近聚居成村,得村名裴桥。
明末,有山西洪洞县刘姓移民最早在此定居,又因村东河堤上有一座双门庙,远看似两座小庙,故名双庙刘。还有一种说法:1948年黄河决口堵复后,刘氏宗族重建家庙而得名。
明代有一皇帝南巡曾在此地小驻,封为驻家庄,后颍河从村中间穿过,驻家庄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个村庄,得名东驻庄、西驻庄,故名。
明洪武年间,有裴姓移民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发展成村,故名裴庄。
胡姓原是井泉(今洛阳)望族。明弘光元年(1645),先祖胡育携子胡庠迁居此地,繁衍人口,聚居成为村落。后胡育之孙胡让为其祖建祠堂供拜,并取村名为胡家堂,故名。
在春秋战国时期,昆山(今山子头)南有一对野羊常啃食林木、损坏庄稼,鲁班游此,见之大怒,遂撵至隆岗北(今龙翔社区)。累极,挥斧掷羊,斧落,羊身羊首分离,化为石羊,羊首落处得名前石羊,羊身落处得名后石羊,故名。
在春秋战国时代,昆山(今山子头)南有一对野羊常啃食林木、损坏庄稼,鲁班游此,见之大怒,遂撵至隆岗北(今龙翔社区)。累极,挥斧掷羊,斧落,羊身羊首分离,化为石羊,羊首落处得名前石羊,羊身落处得名后石羊,故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